本文目录一览

1,国家铁路十三五是那几年

铁路“十三五”规划时间是和国家“十三五”规划时间上保持一致的,“十三五”是从2016年至2020年。
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16~2020年
2016初一2020年底。

国家铁路十三五是那几年

2,国家十一十二十三五规划怎么翻译

国家十一、十二、十三五规划:the 11th (12th, 13th) national five-year pla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国家十一十二十三五规划怎么翻译

3,十三五 海绵城市 在哪些城市开始

2015年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2016年4月27日,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日前公示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4位的城市进入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名单如下(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
其他不清楚,反正济南在建设。

十三五 海绵城市 在哪些城市开始

4,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都包含哪些地方

国家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实施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将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李丽

5,党和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1、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期。考虑到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突飞猛进将极大地增强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5年左右。 2、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将会带来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带来对自然资源的更多消耗,由此也带来资源环境的更大约束。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传统产业,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集约建设园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更为迫切。 3、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体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将会持续低、中端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规律,也将出现局部反梯度现象;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持续制造产业向资源型产业前向链接、商贸业向制造业链接、从而推进整体产业链延伸、产业空间聚集的产业集群规律。我国应通过编制高端产业规划,争取在世界产业链中的高端地位;各地需要编制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优化规划,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3、我国进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时期。体制创新,需要从宏观层面改革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行业和部门之间的运作模式和利益格局,为保持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与新鲜活力。 4、处于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 我国做为负责任的大国,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将继续积极承担起与我国经济实力相称的责任,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应用贡献。
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为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国家十三五规划是什么

第一节 加快建设工业园区 按照整合资源、错位发展要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园区2个,超200亿元的园区3个,超100亿元的园区4个。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园区交通、供电、供水、通信、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功能,为推动项目落地、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园区。高新区要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大做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培育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总部经济基地和智慧产业基地。建成花江生态科技园、光通信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加快企业引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做大铁山园、信息产业园、英才园产业规模。到2020年,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位明显前移。整合苏桥和西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引进大项目,推进产城融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等产业,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区;临空经济区要在商贸物流、智慧产业、休闲旅游等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到“十三五”期末框架基本形成。雁山低碳经济产业园要利用科教资源优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发展平台。各县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坚持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集中力量重点建成1—2个工业集中区。发挥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化解过剩产能。引进培育一批工艺技术先进、投入产出高的新兴产业,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形成桂林高新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翼齐飞”,各县工业集中区“多点支撑”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园区管理主体的权、责、利,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创新园区开发和运营模式,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推进园区市场化运作、封闭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建立园区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图3桂林市“十三五”工业园区布局图 第二节 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坚持本地培育和外部引进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行,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超过20个,集聚区增加值超600亿元。 鼓励采用专业运营商模式,统筹集聚区的建设、招商和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推进投融资、公共技术、商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集聚区的交通、通讯和人居等配套功能,营造公平竞争、服务优良的市场环境。 分类引导集聚区加快建设。利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基础良好、企业集聚度较高的旅游休闲、特色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集聚区,提高产出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潜力大的现代物流、教育培训、金融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集聚区,进一步加快集聚集约发展,提高产出效益和产品竞争力。规划新建一批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按照“五年见成效,十年基本建成”目标要求,加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加快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智慧产业、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提升服务粤桂黔以及对中南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园区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一批产业项目竣工投入生产运行。 图4桂林市“十三五”服务业集聚区(自治区级)布局图 专栏1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中心城区城市休闲、漓江东岸山水休闲、阳-荔-平田园休闲、桂阳公路、猫儿山生态养生、灵渠历史文化、青狮潭滨水生态、龙脊民族生态文化、八角寨丹霞风光、动感天湖文化湘山、千家峒原生态文化、百寿健康养生、恭城休闲农业13个旅游片区。 健康养生服务集聚区: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中国—东盟友好疗养基地(桂林万福养生休闲旅游区、琴潭“栖息 式”社会化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桂林空港物流产业园区、桂林城北现代物流集聚区、灵川现代物流集聚区、苏桥无水港物流园区、桂林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桂林航空港保税物流园。 新型/特色专业市场:桂林农产品交易中心(食尚港)、五里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象山区根雕奇石文化产业园、荔浦衣架家居用品交易市场、各县新型/特色专业市场。 文化创意集聚区:桂林创意产业园、桂林五通农民画产业园、桂林国际体育城(桂林金世邦国际足球旅游文化产业园、桂林凤凰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 金融商务集聚区:桂林临桂区中央商务区。 科技服务集聚区:桂林高新科技园、桂林国家农业科技园、燕京啤酒(桂林漓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桂林电商谷、桂林软件与服务外包集聚区、桂林信息港。 教育培训服务集聚区:桂林雁山科教园。 综合性服务集聚区:桂林通用航空服务集聚区、城北高端商贸现代服务核心区、城北铁路小镇、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 更多资料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桂林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市场前瞻与投资潜力分析报告》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五年为一个时段。原称经济计划。排列如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57)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62)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70)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7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80)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85)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90)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95)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05)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10)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15)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

7,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既以什么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搜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00年至2013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12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14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是走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要通过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文章TAG:国家和天津市十三五国家  家和  天津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