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狂响曲感想周记

早在格什温创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因此,当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邀请他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着写作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不过怀特曼给的期限太紧,而且他早就发布了格什温将为这次音乐会作曲、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的消息。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  乐曲完成后,格什温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离初演只有几天时才最后定名。因为蓝色(blue)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曲调正好是同一个词,故最终采用了"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之名。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乐曲以独奏单簧管低音区里的一个颤音开始,这是一个上升音阶的基础。当音阶上升到最高一个音符时,作品的一个放任不羁的主要主题迸发了出来。接着,法国号和萨克斯管奏起了一个节奏性很强的主题。它和上述的单簧管主题情调十分接近,就象是这个主题的变形或延续,只是较前者更加强劲有力,而且显然带有舞曲风格。  钢琴又以另一个变奏加入,并引向一个辉煌的、重述各主题的独奏。现在,主要主题以果敢有力的音响出现在乐队齐奏的音乐中,明亮的小号又奏起了一支开阔嘹亮的曲调,音乐就此掀起了一个异常活跃的新高潮。  乐曲的中段是一首弦乐器奏出的美妙歌曲,这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这段音乐宽广流畅、温柔感伤,有一种类似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基本主题的风格。一个速度变化带来了乐曲的尾声,是钢琴与乐队之间十分默契的配合。整个乐队以雷鸣般的气势再现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后,就以一个渐强的和弦辉煌地结束了全曲。  由于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时间十分紧迫,他对配器没有把握,所以这首乐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完成的。后来格什温又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这也就是现在演出的版本。

狂响曲感想周记

2,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能够简单了解和演唱弱起小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认识小提琴、吉他、 法国号三件乐器及了解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乐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用活泼地、跳跃性的感觉来演唱本曲目并且进行表演。 三、教学难点: 歌曲中出现的 0勃隆|砰砰 砰勃隆 |砰砰 砰 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视频制作、打击乐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播放事先制作的弹吉他、拉提琴和吹法国号的视频,并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小音乐家,你能和他们一样来演奏这些乐器吗?”,分别模仿弹吉他、拉小提琴、吹法国号的动作,之后出示这些乐器的图片了解乐器的基本信息。师:今天,还有三位外国的小音乐家也在弹奏着几件乐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播放《我是小音乐家》初步感知歌曲。 2.教授新课: (1)、模仿演奏、突破难点 首先:学生通过欣赏歌曲找出这三种乐器在歌曲中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吉他:0勃隆|砰砰 砰 勃隆 |砰砰 砰 提琴:0地隆|砰砰 砰 地隆 |砰砰 砰 圆号:0嘟隆|砰砰 砰 嘟隆 |砰砰 砰 第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要求:1.怎样表演这一段音乐。 2.小组内讨论合作演唱。 难点指导(教师):可用弹吉他和拉小提琴的手势,空出去前面的八分休止,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谱面要求进行正常演唱。 第三:角色扮演,巩固演唱 具体:1.分为三组,分别扮演弹奏吉他、拉小提琴、吹法国号,边模仿边表演唱歌曲。 2.针对三个组的表演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节奏、音准、声音、表演四方面) (2)、师生合作、重点解决 1.听赏歌曲,划出旋律线,对于旋律产生一定认知。 2.教师弹唱,学生跟着一起打节奏。 3.学生进行演唱,针对出现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进行解决,由教师进行辅助和推动解决。 (3)、整体升华,情景表演 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表演,具体:第一部分化旋律线进行演唱表演,第二部分模仿弹奏乐器进行表演。 (4)、结 束 今天我们作为一名小音乐家感受了一段非常美妙的音乐之旅,我们知道了三种乐器的表演方式,并且学会了这首活泼的歌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处处充满欢乐,用音乐点亮我们的生活。 六、教学反思 导入部分的流畅性欠佳,需要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再把音乐的主题和学生的主体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估计的不够。做的预见性的解决方案不足。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2 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贝壳之歌》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能够发挥想象,用动作、打击乐、画笔等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综合艺术形象,体验,感受海边美丽的贝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齐唱上课歌)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三、新授课 1、初听前可提示:是否去过海边,见过大海退潮的情景?退潮后海滩上都有什么?你捡过贝壳、小虾吗?让学生明白“赶海”的含义。 2、初听后可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给你怎样的印象? 3、复听歌曲。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4、听录音。 让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听贝壳之歌音乐。感受三拍子。(说一说三拍子的意义及节奏规律),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6、哼唱歌曲旋律。 7、学唱歌曲。 8、学会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综合表演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3 教学内容: 唱—— 北京民歌《对鲜花》 听—— 黄梅戏《对花》 创编活动—— 对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 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 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图片、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在水│里─│ 生答:菱.角│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像木│耳─│ 生答:凤.仙│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红满│山─│ 生答:山.茶│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满干│刺─│ 生答:蔷.薇│开 花儿│在水│里─│ C、出示花卉图片(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 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 学唱歌曲 A、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B、 老师唱谱,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C、 着重练习带有附点音符的乐句。 D、分句教唱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点句子,比如第三乐句。 3、 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跟我们以往学的歌曲不一样,它的歌词中多了双引号,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几个呢?(两个)它表示什么意思?(两个人唱) 师:对了,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第一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师:我们还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唱)“什么呢开花儿白有香?”(生唱着答出来:茉莉、栀子)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师:其实这种对花的形式不仅在北京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仅民歌里有,戏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黄梅戏里的《对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声断气连的歌唱。 2、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课前准备:《小小的船》歌曲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做律动(播放《小小的船》歌曲录音)。 2、刚才歌曲里唱的小船是指弯弯的月亮,今天老师再请你们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一首歌曲里的小船指的什么? 二、教唱歌曲 1、分别听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第一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1)提问:感受一下两首歌曲有什么异同(从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考虑)? (2)复习3/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3)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2、完整聆听《小船》的范唱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4/4拍的强弱规律。 3、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音乐伴奏。 5、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6、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2、结束音要唱满四拍,讲解全音符,让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 3、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小主人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精选篇5 教学目标 培育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入西瓜,西瓜成熟时要有人看瓜,就要搭一个小瓜棚,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 看瓜是很艰苦的劳动,同时也是很快乐的,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热爱家乡,执爱劳动的心情和乐观、风趣的性格。 2、 听几遍录音范唱。 3、 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歌谱。 歌曲中有大量的“X.X”节奏。要提示学生注意,波音和后倚音处也应予以解释。 在“哎嗨哟,哎小瓜棚,小瓜棚”处,学生只凭感性是很难准确地掌握“哟”字的时值(三拍半)的,因此需要将这五小节的歌谱认真学唱,唱时需挥拍或击拍,才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唱准。 最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4、 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教学评价 1、 学生学唱歌曲时的学习热情及参与率,学唱歌词的效率。 2、 学唱歌曲中部分歌谱时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成效。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3,谁能提供贝多芬月光曲的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被称为是『舞蹈的音乐』,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仍然描述了自然风光的企盼,然而他与这个『自然』的关系却更深入的人性对话,造成贝多芬更以人性角度看到『自然』——在田园交响曲,还可以勉强地说贝多芬许多乐段是使用旁观大自然的超脱心情来看待『自然』;但是在这首第七交响曲,贝多芬不再旁观、超脱,让『自然』沾满了贝多芬自己独有的感情,而与贝多芬积极的对话,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冗长的序奏中,我们便注意到贝多芬音乐心灵深处与自然对话的冲动。音乐一开始,便以木管乐器暗藏着玄机。在音乐范例中,正是第一乐章刚开始前30秒。这30秒的序奏以双簧管为主体,以四个二分音符的简单旋律不停的绵延发展这条序奏主旋律。但是这个序奏事实上是一个卡农型式的作曲方法,双簧管引出四个二分音符后,6.2秒时单簧管承接这个主题,17.6秒后法国号承接这个主题,25.1秒时轮到低音管承接这个主题。如此一个复杂的结构后,一阵管弦乐强音合奏,带出长笛所演奏出来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音乐范例一开始的旋律。这种由管弦乐合奏带出长笛的风格重复呈现一次后,从1分01秒开始转成长笛加双簧管与弦乐的『对唱』,从而引出1分28.5秒处由长笛独奏的第一乐章之第一主题。 我们很容易听出,这个第一主题是由一开始的序奏主题所演变的。若说第一主题是活泼的精灵,那么序奏主题可以说是沉睡的精灵吧? 我个人以为本乐章精彩之处正是乐章中转小调的一段音乐范例。这段音乐是在这个『奏鸣曲式』乐章的『再现部』。从7.1秒开始就己经把第一主题转成小调来呈现,12.2秒处更是发展成一个哀怨动人的小调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出,然后是长笛,到了单簧管这种『忧郁性格的乐器』手下,18.5秒开始这段主题更令人觉得如泣如诉。与低音管对话后这个小调主题依次从单簧管、双簧管到长笛,接手到小提琴后没一会儿就又回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风格(35秒处)。 换句话说,在这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一直使用木管乐器带出他想要表达的情绪:从闲适的序奏主题,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到困顿的小调主题,木管乐器以最多样的表情,诉说了贝多芬与自然的对话。 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被我在『赋格曲』一文中拿来当贝多芬中期作品心灵的范例,这个乐章真的是完全符合『却彷佛是狂欢后的寂寞与悲凉』这样的形容。第二乐章一开始是由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合奏出『寂寞』的第一主题,然后如音乐范例呈现的,第二小提琴接下这个『寂寞』主题,由中提琴与大提琴合奏出一个『悲凉』的对位主题。再接下去,如音乐范例呈现的,第一小提琴承接『寂寞』主题而第二小提琴承接『悲凉』主题。 为什么一个是『寂寞』另一个是『悲凉』呢?『寂寞』主题使用单纯的节奏,近乎同名音持续反复,再加上旋律本身的小调性格,听起来真的就是一种『寂寞』的感觉。同样的,『悲凉』的对位主题之所以悲凉,因为该旋律的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是半音阶,这半音阶特性彻底使用在旋律的后半部,也就是音乐范例第21.3秒开始的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为了半音阶特性还加以临时转调一时延续到29.5,一直是这种转调与半音阶的特性。小调转小调与半音阶旋律是很容易产生『悲凉』感受的作曲方法。 但是,指挥家的诠释也很重要。在本段音乐的指挥家贝姆,他使用的速度非常慢,而且加上许多弹性速度:例如音乐范例15.8秒起『悲凉』对位主题的音符变多,贝姆为了加强每一个音符的重量感,很明显的速度放慢来强调每一个音符。于是这样的诠释听起来便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蔓延。 经过平和的中间乐段后,『悲凉』对位主题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后无穷无尽的蔓延,『寂寞』第一主题的音符不再以同名音反复,转以上行音阶的风格呈现,再加上一个新添附属对位主题进行高低音符的跳跃,而形成这个乐章极美的一个赋格乐段。音乐范例是本赋格乐段的后半,『悲凉』主题被切细成十六分之一音符后,不再一味陷溺在半音阶,音乐范例一开始甚至因为脱离了半音阶风格,『悲凉』主题发展至此己经不再悲凉,竟因为十六分之一音符不断的持续而产生『坚毅前进』的感受,于是发展到32.7处的乐团合奏,长笛以最大的音量带领所有的木管乐器强烈的演奏出变形的『悲凉』对位主题来呼应弦乐部还原的『寂寞』第一主题。这样的感觉不再是暗自怜伤,而是有一种英雄式的悲壮感了。 比起乐章开始的乐团合奏乐段,因为『悲凉』对位主题是由第一小提琴在高低音之间跳跃呈现原貌,所以该乐段自我陷溺成强烈悲凉感非常强烈。而在本段赋格乐段中,透过一开始赋格曲式的变形,整个情绪就转变成英雄悲壮的情怀了。 这样的主观感受尝试以上述的客观举证,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鸣? 第四乐章被称为『酒神式的狂舞』,在我们看来却是『自然』的人性化到了极致。在强烈的两个节奏后,音乐范例呈现了快速音符起伏的第一主题,这个由第一小提琴主演的旋律本身充满了『酒神狂舞』的气氛。但是在贝多芬音乐的结构中,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第一主题出现的,由木管声部合奏的副主题,这个副主题在乐章中段出现的赋格乐段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阵激烈合奏之后,10秒起带出这个轮旋曲式乐章的B段部分。这里顺便简介一下『轮旋曲式』,它的基本结构是『A-B-A-C-A-B-A-结尾』,第一主题便是A部分。B段开始把主题使用一如第一乐章一般轻快的田园风格呈现出乐念,随后以狂暴的合奏结束,回到A段。这时木管的副主题逐渐在第一主题的压抑中挣脱出来,成为C段赋格乐段的主角。最后,在本乐章的结尾乐段,贝多芬驱使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依次交互竞奏第一主题(27秒处),如绽放光辉;低音大提琴执着演奏赋格乐段的副主题(第9秒开始),无比庄严而忧郁;两者交织形成本乐章最精彩的高潮。 在这样的乐章中,『酒神的狂舞』固然是第一主题的中心乐思,但是副主题在赋格乐段与结尾乐段的低音部之忧郁,与这个中心乐思强烈的对话。B乐段是如此的追寻『人与自然合一』的田园逍遥,但是贝多芬无法与自然合一,再怎么样的狂舞,最后总是把自然人性化之后与之激烈对话;所以贝多芬对B乐段的依恋总是一瞥而过,他仍然把『自然』人性化成那个充满庄严忧郁的赋格副主题。酒神之狂舞只能伴随着人性化后的自然,而无法伴随着逍遥的自然。

谁能提供贝多芬月光曲的曲式分析


文章TAG:法国  法国号  教学  教学反思  法国号教学反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