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安庆古城墙在安庆市区的什么位置从哪起至哪里精确到街道名最好

地址位于安庆西门,四方城街【龙门口街 至 玉琳路 段】,龙门小区附近!【附图】

安庆古城墙在安庆市区的什么位置从哪起至哪里精确到街道名最好

2,安庆蝴蝶酒店离古城墙遗址远吗

很近啊,沿龙山路走大概940米右转进玉琳路就差不多到了。也可以在龙山路口站坐3个站公车到市四中路下

安庆蝴蝶酒店离古城墙遗址远吗

3,描写寿县古城墙的作文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如清末状元孙家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城内原建有涵道,与城外相通。东西涵看墙之上,分别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 10米。城有四门,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子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 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细读碑文,品味历史,您或许会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望着那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人们觉得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会令您痴醉留连。[1]
寿县古城墙 在寿县县城。略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据史籍和志书记载,五代时,周世宗柴荣与南唐争夺寿州,南唐守将刘仁赡凭借孤城“固守甚坚”,柴荣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攻破城池。柴荣“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清《寿州志·城郭》记载:“周迁治下蔡时,故城大抵毁坏,今城或是熙宁间所重筑,嘉定间许都统重修,周围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城外东南为濠,宽二十余丈,北环淝水,西连西湖。”无论是北宋熙宁重筑,或南宋嘉定重修,其历史都堪称悠久。粗略统计,自三国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计发生水灾125次。由于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城墙屡圮屡修,留下了历代修葺的痕迹。经实测,城周长7147米,墙高8.33米,顶宽6.66米。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墙壁向内层层收分。辟有四门,东曰“宾阳”,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各门均有云梯与城堡连接。城墙宏伟壮丽,雄风犹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瓮城 寿县城有4门,各城门外筑有瓮城,亦名月城,是驻兵的地方。所谓瓮城,据说取“瓮中捉鳖”之意,顾名可知是为军事防御需要而设置的。瓮城门洞及垣壁均以砖石券砌,其高度、厚度与城门和城墙基本相等。南门与瓮城在一中轴线上;北门瓮城向西,西门瓮城向北,与所在城门均成90度直角。东门的瓮城与城门平行错置。各瓮城及城门有外层护铁的木质巨门,门内两侧凿有杠槽,后置闸槽,至今尚在。南门和西门各设藏兵洞两个。瓮城与城垣构成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在古代固然起到易守难攻的作用;1939年日寇以现代化武器进攻寿县时也未能轻易得逞,直到守城将士弹尽援绝,团长赵达元壮烈牺牲,才沦入敌手。 宾阳楼 寿县古城设有4门,各门均有城楼,因年久失修或毁于战乱,楼已无存。1986年4月,有关部门决定先修复东门城楼,经苏州古典园林设计室参照宋制设计绘图,于同年9月底动工,1987年4月落成。东门原名“宾阳”,故沿旧名曰“宾阳楼”。楼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重檐歇山顶,翘角飞檐,筒瓦屋面,兽脊,小方格木质板门,东西门均置两层台阶,四周为走廊。古朴典雅,与古城风貌融为一体。 寿县孔庙 在寿县城关西街中段。坐北向南,占地2万平方米。据清《寿州志·学校志》记载,唐、宋时在城内东南隅,元代移建于此。孔庙建筑群贯穿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以中路为轴心向东西展开。自南向北依次为大照壁,文明坊;泮宫、快?、仰高三坊;棂星、金声、玉振三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敷教坊,明伦堂。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建筑为:泮宫坊、东西相向”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坊,泮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敷教坊东西相向为“升堂”,“入室”二门。孔庙东邻文昌宫、崇圣祠;西邻忠义祠、节孝坊、节孝祠。中心建筑大成殿,绿瓦红壁,画栋雕梁,飞檐凌空,巍峨壮观。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砌石雕栏杆,为祭孔场地。庭院中两株古银杏参天蔽日。庙内原有众多匾额和碑刻先后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和1966年。建国后县文化馆设此。 ~ ~ ~ ~ ~ 来到古城寿县,什么都可以不说,但是不能不说说这古老的城墙,它可是古都寿州城历史的见证,是迄今为止,我国仅有的保存完好的7座古城墙之一。 采访:方敦寿(公元前241年楚国就定都这里,现在的城墙是宋代的) 方敦寿是个土生土长的寿县人,是县文化馆的退休职工,说到古城墙,老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行家,因为打小他就是城墙根下长大的。 这天天玩耍的城墙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用的,对于孩提时代的方敦寿孩子来说一直是个谜,古城墙的历史和价值,方敦寿还是在进入县文化部门工作后才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方敦寿关注古城墙研究古城墙几十年,凡是史料上有关古城墙的文字记载,他都悉心的研究整理过,高9米、长7000多米的城墙他不知跑了多少遍,城墙的一砖一瓦他都心中有数,逐渐地方敦寿成了古城墙的行家。说到古城墙,老人家如数家珍, 寿州城古时候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所以各个朝代都注重对城墙的维修加固,历经战火的洗礼而屹立800年不倒,古城墙的牢固可想而知。 古城墙的4个城门外都建有瓮城,而瓮城门和城墙门不在同一条线上的独特设计,不仅可以防御敌人进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可以防御洪水的袭击。 采访:方敦寿 最让方老骄傲的是,别的古城墙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寿县的古城墙只到现在还在护卫着古都的居民,1991年的特大洪水将古城墙的一大半都淹没了,可是城内的10万居民安然无恙。 如今这已有800年历史的古城墙依然将寿州城紧紧地环抱在自己的怀中,全长7100米的城墙上,只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是连接城里和城外的唯一通道,城区面积有3,65平方公里。方老家虽然住在城中心,可是每天傍晚,他总爱来古城墙上溜达溜达。 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寿州城因古老的城墙而生动、久远。晚间播报记者王培春、聂大地、郑荣、朱金龙春来赴皖北,寿州城上谈古今。 · · · · 寿县古城墙气势雄伟,是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它有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瓮城、城门、护城河、吊桥、角楼、警辅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在古代形容它为“金城汤池”或“固若金汤”,历史上有“铁打寿州城”之说。如今现存的城墙为南宋时期所重筑。 寿县古 城墙楼台大多已毁,城墙周长七千多米,高八米多。城垣保存完整,墙体以石作基,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城墙砖石之间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弥合,非常牢固。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为历代州郡府治所。城有四门,东宾阳门,西定湖门,南通淝门、北靖淮门,皆有护门瓮城,内外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西瓮城门朝北,北瓮城门朝西,东瓮城门与内门平行错置4米。这种巧妙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城内之敌。现存有东北两个瓮城,而南、西瓮城不幸已毁。 古城东南两面有护城壕,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护城石堤,一边紧贴城墙外壁,另一边滨临护城河,以条石垒砌。用来增加城墙的坚固性,并阻挡护城壕水及洪水的冲刷。 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称涵洞。东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西涵南壁“金汤巩固”石刻,两涵形制大体相同。洞体方形,一端连通城内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涵口之上筑有月坎,与城墙等高,坎内壁设有石阶,外壁围护堤坡。城涵月坎的设置,在军事上可防止敌兵从水道匿进偷袭,在城市水系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据《寿州志》载,城墙原有“角楼八座,警铺五十五所”。现仅存1处马面,3处敌台。 寿县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侵袭。古城好像一道铁壁铜墙,除防御抗敌外,又是防洪的坚固大堤。古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据史料记载,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寿春,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随周世宗柴荣亲征,围团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名细糕点“大救驾”就源千这个故事。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有四门,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子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细读碑文,品味历史,您或许会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望着那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人们觉得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会令您痴醉留连。

描写寿县古城墙的作文

4,寿县古城墙

寿县古城墙 在寿县县城。略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据史籍和志书记载,五代时,周世宗柴荣与南唐争夺寿州,南唐守将刘仁赡凭借孤城“固守甚坚”,柴荣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攻破城池。柴荣“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清《寿州志·城郭》记载:“周迁治下蔡时,故城大抵毁坏,今城或是熙宁间所重筑,嘉定间许都统重修,周围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城外东南为濠,宽二十余丈,北环淝水,西连西湖。”无论是北宋熙宁重筑,或南宋嘉定重修,其历史都堪称悠久。粗略统计,自三国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计发生水灾125次。由于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城墙屡圮屡修,留下了历代修葺的痕迹。经实测,城周长7147米,墙高8.33米,顶宽6.66米。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墙壁向内层层收分。辟有四门,东曰“宾阳”,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各门均有云梯与城堡连接。城墙宏伟壮丽,雄风犹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瓮城 寿县城有4门,各城门外筑有瓮城,亦名月城,是驻兵的地方。所谓瓮城,据说取“瓮中捉鳖”之意,顾名可知是为军事防御需要而设置的。瓮城门洞及垣壁均以砖石券砌,其高度、厚度与城门和城墙基本相等。南门与瓮城在一中轴线上;北门瓮城向西,西门瓮城向北,与所在城门均成90度直角。东门的瓮城与城门平行错置。各瓮城及城门有外层护铁的木质巨门,门内两侧凿有杠槽,后置闸槽,至今尚在。南门和西门各设藏兵洞两个。瓮城与城垣构成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在古代固然起到易守难攻的作用;1939年日寇以现代化武器进攻寿县时也未能轻易得逞,直到守城将士弹尽援绝,团长赵达元壮烈牺牲,才沦入敌手。 宾阳楼 寿县古城设有4门,各门均有城楼,因年久失修或毁于战乱,楼已无存。1986年4月,有关部门决定先修复东门城楼,经苏州古典园林设计室参照宋制设计绘图,于同年9月底动工,1987年4月落成。东门原名“宾阳”,故沿旧名曰“宾阳楼”。楼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重檐歇山顶,翘角飞檐,筒瓦屋面,兽脊,小方格木质板门,东西门均置两层台阶,四周为走廊。古朴典雅,与古城风貌融为一体。 寿县孔庙 在寿县城关西街中段。坐北向南,占地2万平方米。据清《寿州志·学校志》记载,唐、宋时在城内东南隅,元代移建于此。孔庙建筑群贯穿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以中路为轴心向东西展开。自南向北依次为大照壁,文明坊;泮宫、快?、仰高三坊;棂星、金声、玉振三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敷教坊,明伦堂。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建筑为:泮宫坊、东西相向”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坊,泮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敷教坊东西相向为“升堂”,“入室”二门。孔庙东邻文昌宫、崇圣祠;西邻忠义祠、节孝坊、节孝祠。中心建筑大成殿,绿瓦红壁,画栋雕梁,飞檐凌空,巍峨壮观。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砌石雕栏杆,为祭孔场地。庭院中两株古银杏参天蔽日。庙内原有众多匾额和碑刻先后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和1966年。建国后县文化馆设此。 ~ ~ ~ ~ ~ 来到古城寿县,什么都可以不说,但是不能不说说这古老的城墙,它可是古都寿州城历史的见证,是迄今为止,我国仅有的保存完好的7座古城墙之一。 采访:方敦寿(公元前241年楚国就定都这里,现在的城墙是宋代的) 方敦寿是个土生土长的寿县人,是县文化馆的退休职工,说到古城墙,老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行家,因为打小他就是城墙根下长大的。 这天天玩耍的城墙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用的,对于孩提时代的方敦寿孩子来说一直是个谜,古城墙的历史和价值,方敦寿还是在进入县文化部门工作后才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方敦寿关注古城墙研究古城墙几十年,凡是史料上有关古城墙的文字记载,他都悉心的研究整理过,高9米、长7000多米的城墙他不知跑了多少遍,城墙的一砖一瓦他都心中有数,逐渐地方敦寿成了古城墙的行家。说到古城墙,老人家如数家珍, 寿州城古时候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所以各个朝代都注重对城墙的维修加固,历经战火的洗礼而屹立800年不倒,古城墙的牢固可想而知。 古城墙的4个城门外都建有瓮城,而瓮城门和城墙门不在同一条线上的独特设计,不仅可以防御敌人进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可以防御洪水的袭击。 采访:方敦寿 最让方老骄傲的是,别的古城墙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寿县的古城墙只到现在还在护卫着古都的居民,1991年的特大洪水将古城墙的一大半都淹没了,可是城内的10万居民安然无恙。 如今这已有800年历史的古城墙依然将寿州城紧紧地环抱在自己的怀中,全长7100米的城墙上,只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是连接城里和城外的唯一通道,城区面积有3,65平方公里。方老家虽然住在城中心,可是每天傍晚,他总爱来古城墙上溜达溜达。 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寿州城因古老的城墙而生动、久远。晚间播报记者王培春、聂大地、郑荣、朱金龙春来赴皖北,寿州城上谈古今。 · · · · 寿县古城墙气势雄伟,是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它有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瓮城、城门、护城河、吊桥、角楼、警辅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在古代形容它为“金城汤池”或“固若金汤”,历史上有“铁打寿州城”之说。如今现存的城墙为南宋时期所重筑。 寿县古 城墙楼台大多已毁,城墙周长七千多米,高八米多。城垣保存完整,墙体以石作基,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城墙砖石之间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弥合,非常牢固。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为历代州郡府治所。城有四门,东宾阳门,西定湖门,南通淝门、北靖淮门,皆有护门瓮城,内外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西瓮城门朝北,北瓮城门朝西,东瓮城门与内门平行错置4米。这种巧妙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城内之敌。现存有东北两个瓮城,而南、西瓮城不幸已毁。 古城东南两面有护城壕,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护城石堤,一边紧贴城墙外壁,另一边滨临护城河,以条石垒砌。用来增加城墙的坚固性,并阻挡护城壕水及洪水的冲刷。 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称涵洞。东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西涵南壁“金汤巩固”石刻,两涵形制大体相同。洞体方形,一端连通城内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涵口之上筑有月坎,与城墙等高,坎内壁设有石阶,外壁围护堤坡。城涵月坎的设置,在军事上可防止敌兵从水道匿进偷袭,在城市水系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据《寿州志》载,城墙原有“角楼八座,警铺五十五所”。现仅存1处马面,3处敌台。 寿县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侵袭。古城好像一道铁壁铜墙,除防御抗敌外,又是防洪的坚固大堤。古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 据史料记载,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 基、周长7147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寿春,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随周世宗柴荣亲征,围团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名细糕点“大救驾”就源千这个故事。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 10米。城有四门,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子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 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细读碑文,品味历史,您或许会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望着那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人们觉得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会令您痴醉留连。
寿县古城墙 在寿县县城。略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据史籍和志书记载,五代时,周世宗柴荣与南唐争夺寿州,南唐守将刘仁赡凭借孤城“固守甚坚”,柴荣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攻破城池。柴荣“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清《寿州志·城郭》记载:“周迁治下蔡时,故城大抵毁坏,今城或是熙宁间所重筑,嘉定间许都统重修,周围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城外东南为濠,宽二十余丈,北环淝水,西连西湖。”无论是北宋熙宁重筑,或南宋嘉定重修,其历史都堪称悠久。粗略统计,自三国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计发生水灾125次。由于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城墙屡圮屡修,留下了历代修葺的痕迹。经实测,城周长7147米,墙高8.33米,顶宽6.66米。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墙壁向内层层收分。辟有四门,东曰“宾阳”,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各门均有云梯与城堡连接。城墙宏伟壮丽,雄风犹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楼台大多已毁,城墙周长七千多米,高八米多。城垣保存完整,墙体以石作基,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城墙砖石之间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弥合,非常牢固。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为历代州郡府治所。城有四门,东宾阳门,西定湖门,南通淝门、北靖淮门,皆有护门瓮城,内外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西瓮城门朝北,北瓮城门朝西,东瓮城门与内门平行错置4米。这种巧妙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城内之敌。现存有东北两个瓮城,而南、西瓮城不幸已毁。 古城东南两面有护城壕,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护城石堤,一边紧贴城墙外壁,另一边滨临护城河,以条石垒砌。用来增加城墙的坚固性,并阻挡护城壕水及洪水的冲刷。 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称涵洞。东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西涵南壁“金汤巩固”石刻,两涵形制大体相同。洞体方形,一端连通城内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涵口之上筑有月坎,与城墙等高,坎内壁设有石阶,外壁围护堤坡。城涵月坎的设置,在军事上可防止敌兵从水道匿进偷袭,在城市水系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据《寿州志》载,城墙原有“角楼八座,警铺五十五所”。现仅存1处马面,3处敌台。 寿县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侵袭。古城好像一道铁壁铜墙,除防御抗敌外,又是防洪的坚固大堤。古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文章TAG:安庆古城墙安庆  古城  古城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