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

上邪原文: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

2,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向骑士小说开战的作品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标志着西方现代小说的萌芽。《堂吉诃德》成书于17世纪初,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约与《西游记》同时。明代白话文发展很快,汉语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在唐宋话本的基础上诞生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由于人的解放与人性的张扬,完成了对中世纪骑士小说的终结。在一个压抑自我、嘲弄英雄的时代,堂吉诃德以“英雄”自居——“时刻想到自己该去扫除的暴行、申雪的冤屈、补救的错失、改革的弊端以及履行的义务”,“假如有比生命更大的牺牲,我也毫无顾惜”。堂吉诃德就这样,在一个平庸的时代里,做着自己的“英雄”梦。只要谈到骑士与骑士文学之外的任何一个主题,堂吉诃德都是一位有着深刻与独到见解的学识渊博者。如果他不疯,那他会是一名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享受着人们的崇敬与拥戴。一百个乡绅,风神姿态都差不多,同样威武持重,也同样刻板严厉。这时,堂吉诃德的出现,他以一种别致的疯劲让人瞠目结舌,也带着人们不知不觉进入一种童话境地。堂吉诃德的首要意义在于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他用一匹驽马、一副破盔甲和一个瘦弱的老病之躯,去对抗那个强大的世界。而他又看不到那个世界的毛病所在,即使看得到,他也够不着,因此他每一次出招要不是伤及无辜,要不就是击向虚空。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既是一次浪漫之旅,更是一次绝望之旅。唯其有真正的浪漫,比如怀揣着杜尔西内娅,才有真正的绝望。唯其有真正的绝望,比如被“日月骑士”打败,才有真正的浪漫。从这种意义上说,堂吉诃德是真正的骑士,因为他兼具了真正的浪漫与绝望。他成为现实的笑柄,成为梦想的人质,成为清醒的异类,成为迷狂的战士。而这名战士,他与之搏斗的对象永远是“风车”。《堂吉诃德》的写作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新形式,多层次的叙事手法使得小说和现实的距离聚拢在一起,增强了小说对现实的讽刺意味,也使得小说别开生面,形成独特风格。小说将理想和现实直接交融,让读者在小说中寻找现实,又在现实里期待理想。小说语言通俗却又别致,因为主角的身份特殊,所以谈吐也不凡,语言的魅力更显非常。西班牙谚语和俗语的运用,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乡土风情,也切合了下层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现实。又是因为现实的苦闷,使得理想在现实面前更显可追求性。

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向骑士小说开战的作品

3,堂吉诃德的启示和精神

《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才会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译文出现,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幡然醒悟:《堂吉诃德》不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吗?自古以来,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堂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堂吉诃德是一位穷乡绅,读骑士文学入了迷,他不仅心中向往骑士生活,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几度离家,要锄强扶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名垂史册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给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达辛尼娅。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堂吉诃德到死前才悔悟。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也是一个典型形象。他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人物时说:“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堂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正义、诚实而且坚韧慷慨,却受不和时宜的骑士小说的影响,有点爱幻想的偏执症患者,庆幸在临终的时候是清醒。呵呵,我也是刚刚读完这部小说,有人说格瓦拉是美洲的堂吉诃德,我想这应该是对堂吉诃德的赞扬。

堂吉诃德的启示和精神


文章TAG:堂吉诃德  上邪  欲与  相知  我堂吉诃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