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教师评价怎么写

是评价教师的,还是评价学生的?如果是评价学生的,网上就有挺多的。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你就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一下,一般上都能套用。
我觉得尽量往真实处写吧,毕竟老师是个教书育人的职业,你对他进行中肯的评价,既是你本人对老师的尊重;另外,还能把真实的信息反馈给老师,这样对他以后的教学工作也算是一个参考。

教师评价怎么写

2,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与考核

一、降低教学成绩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要通过教师各种能力素质展示,突出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机智、教学方法、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基本素质、教育能力的考核。确保教师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二、让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之一。学校应该探索、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机制,让学生对教师修养、教学艺术、教学智慧等进行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互评机制。通过跟踪听课、教研活动、素质展示进行互评。 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尽量避免与物质激励相联,更应避免与工资挂钩。

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与考核

3,对教师的评价语有哪些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打破教师终生制且五年一审,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本科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真是难为学生和家长了。“语气要亲和,态度要友好”---表明了家长的态度是积极的;这样的家长还是对子女很负责的嘛。“尽量用一些官方语言”---这个要求就是要按套路来,不要太过激进或太过偏颇了。由此开这家长对老师的评价趋向于中立保守。 就以上分析来看,建议家长可“按百分制,给老师打80分”,这是简短的评语。

对教师的评价语有哪些

4,教师考核评价手册怎么填写

我是在大四的时候考的,当时是导员帮我填的
从德、能、绩、勤等方面综合评价。   德:评价师德,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水平。   能:从备、讲、辅、批、查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绩:主要考察教师的工作实绩,自身承担的工作、对团队的贡献。   勤:主要考察教师的遵守纪律、特别敬业精神等。   要与人为善、重在鼓励,发现闪光点,激发教师进一步乐业、爱业。
就是分别从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关爱学生、班主任工作这几个方面来说,挑好的说就是了,可以参考文库的一些样本。
在百度搜一搜

5,教师绩效评价该怎么评

绩效考核我觉得没有必要考虑的过于复杂。首先你需要明确每个教室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然后你在根据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制定老师需要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工作量一定要落实到数字上,并且不可以脱离实际。根据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时间基本就可以制定绩效考核了。首先需要了解理解应用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了。1、让员工走出“绩效就是扣工资”的思想误区,为员工量身订制“赏罚分明”机制,给员工安全感; 2、强化绩效的监管机制,防止管理层“放水”,让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绩效管理三维度:只能全力以赴、不能尽力而为,因为目标只有一个! 4、从岗位职责提炼KPI,推动权责利体系建设;从管理计划提炼KPI,保证体系合理性; 5、这是一场真正将绩效落地的课程,让无法量化的KPI指标得到数据支持。方向是好的,细节决定成败。

6,如何评价教师教学成绩

学校在分班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各班学生文化素质绝对均衡,即使总成绩很平均,也不能保证单科成绩也平均。如果我们以各班的前位成绩(被评价的这一次成绩为本位成绩,此次以前的某一次考试成绩为前位成绩)为基础,将本位成绩与前位成绩进行比较,看其学生学习成绩的成长性,就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老师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你班均分多少,相差有几分;有没有人没考试等,办公室里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让人有点窒息。 想想老师们的举动,也很正常,因为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成绩的评价就是这样:计算均分,排出名次;若均分整数一样,就看小数点,一位分不出高低,就两位,甚至三位。学校制度的导向性如此明显,你说,这能怪教师吗? 教师的教学业绩是要考核的,但仅凭一次考试或一张试卷就“圈点”了教师,是不是有点“片面”呢? 学校管理层也很苦恼:不这样评比不行啊,高考不就是靠“一张试卷”吗?这也是上行下效,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考核教师的教学业绩是多方面的,也涉及诸多因素,可是很多学校在实践中就是用“成绩”定“效果”,也就是“唯成绩论”,教师戏侃“成者为王败者寇”麻,听听,其间包含着太多的辛酸和无奈! 评价教师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领教师朝着学校预定的方向去努力、进取。这样,考核机制的关键词应该是“激励”和“引领”。可是教学成绩不可或缺,而且也很重要,那怎么办呢?有的学校搞“校年级学科均分”,在“校均分”的上下多少范围内是一样的,超过极限了,则认定“教学事故”之类的做法,我看,也有一定的道理,也可以借鉴。 教学成绩的考评,不仅仅看一次的考试,更要深入班级、课堂,那才是真正展示教师能力的舞台和空间,将学生、课堂和班级学生学习的氛围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和教学成绩挂上钩,这样立体的、多层面的、综合性的考评,才不会有失公正。 学校的考评机制,其实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的展现。将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学生,将教师引领到什么样的境界,学校的“考评机制”就发挥出效用。 所以,任何一所学校千万不要小觑这“考评”!

7,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

一、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大多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绝对标准,如规定考试分数达到80分及以上为优秀,达到70分及以上为良好,达到60分及以上为及格,达不到60分为不及格。把平均得分作为评价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再如高考成绩如何,往往是看班级学生达到重点大学或者一般本科投档分数线的绝对人数有多少。  这种绝对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视了各班学生的基础,其次忽视了各次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其三对教师不公平。这种评价的结果挫伤了部分教师特别是担任所谓普通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二、用相对评价的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1、评价思路  学校在分班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各班学生文化素质绝对均衡,即使总成绩很平均,也不能保证单科成绩也平均。如果我们以各班的前位成绩(被评价的这一次成绩为本位成绩,此次以前的某一次考试成绩为前位成绩)为基础,将本位成绩与前位成绩进行比较,看其学生学习成绩的成长性,就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  1)达标率(总分和单科)⑴高分率=高分达标人数÷高分指标人数×100%⑵优良率=优良达标人数÷优良指标人数×100%⑶合格率=合格达标人数÷合格指标人数×100%  2)均分系数(总分和单科)均分系数=班级平均分÷所在组平均分  3)单科合格配套率(简称合配率)  单科成绩达到合格标准总分成绩也达到合格标准的班级人数叫做单科合格配套人数(简称合配人数)。单科合格配套人数与班级总分成绩合格人数的百分比,叫做单科合格配套率。  ⑴高分合配率=高分合配人数÷总分高分达标人数×100%  (高分合配人数是指单科达到高分标准总分也达到高分标准的人数)  ⑵优良合配率=优良合配人数÷总分优良达标人数×100%  (优良合配人数是指单科达到优良标准总分也达到优良标准的人数)  ⑶合格合配率=合格合配人数÷总分合格达标人数×100%  (合格合配人数是指单科达到合格标准总分也达到合格标准的人数)  4)综合得分  ⑴总分综合得分=总分高分率×100×高分率权重+总分优良率×100×优良率权重+总分合格率×100×合格率权重+总分均分系数×100×均分权重  ⑵单科综合得分=单科高分率×100×高分率权重+单科高分合配率×100×高分合配率权重+单科优良率×100×优良率权重+单科优良合配率×100×优良合配率权重+单科合格率×100×合格率权重+单科合格合配率×100×合格合配率权重+单科均分系数×100×均分权重   3、评价统计及计算步骤  1)统计分组: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水平,将水平相当的班级分在同一个统计组。  2)确定指标人数:根据教学目标,用前位成绩(如中考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测算。  ⑴先按照各组参加考试人数的一定百分比,分别确定总分及单科高分、优良、合格标准人数的基数。如高分为20%、优良为30%(不包括上档20%)、合格为30%(不包括上档20%、30%)  ⑵再根据总分及单科对应于高分(优良、合格)标准人数基数÷70%的顺序号的学生的前位成绩(如中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排序),确定各组总分及单科的高分(优良、合格)最低标准分数线。  ⑶各组总分及单科达到高分(优良、合格)最低标准分数线的学生人数×70%,即为该组的总分及单科高分(优良、合格)总标准人数。  ⑷各班总分及单科达到所属组内高分(优良、合格)最低标准分数线的学生人数×70%,即为该班的总分及单科高分(优良、合格)指标人数。  3)本位成绩的统计计算  ⑴、达标人数的统计  根据各组总分及单科高分(优良、合格)总指标人数,确定各组总分及单科高分(优良、合格)本位成绩达标最低分数线,各班达到总分及单科高分(优良、合格)本位成绩最低分数线的人数,即为该班的总分及单科高分(优良、合格)达标人数。  ⑵各项评价指标计算  根据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达标率、合配率、均分系数和综合得分。三、评价遵循的原则  实行这种相对评价遵循了以下原则:  1、比较性原则。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差异,不是将学习基础有差异的班级放在相同的标准上进行评价,而是比较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和成长,这是比较合理的。  2、发展性原则。这种评价方法的比较性原则也体现了发展性,另外,在确定指标基数以及最低分数线时,考虑到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有可能进入高分、优良或者及格的行列,所以将高分(优良、合格)标准人数基数÷70%,加以放大,这样来确定各组总分及单科的高分(优良、合格)最低标准分数线。  3、公平性原则。由于这种评价方法是相对评价的方法,充分考虑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成长性,无论是教重点班还是教普通班,只要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获得成就的机会就是均等的,普通班的成绩增长幅度大,进步快,教普通班的教师也被认可是优秀的。  4、导向性原则。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引导全体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能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综合得分计算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的目标或者重点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在权重的确定上作适当的调整,以引起教师的特别关注,在教学工作中加以重视。如要引导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偏科问题,就可以加大单科合格配套率的权重;如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提高教学成绩的合格率,就可以适当加大合格配套率和均分系数的权重。
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老师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你班均分多少,相差有几分;有没有人没考试等,办公室里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让人有点窒息。 想想老师们的举动,也很正常,因为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成绩的评价就是这样:计算均分,排出名次;若均分整数一样,就看小数点,一位分不出高低,就两位,甚至三位。学校制度的导向性如此明显,你说,这能怪教师吗? 教师的教学业绩是要考核的,但仅凭一次考试或一张试卷就“圈点”了教师,是不是有点“片面”呢? 学校管理层也很苦恼:不这样评比不行啊,高考不就是靠“一张试卷”吗?这也是上行下效,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考核教师的教学业绩是多方面的,也涉及诸多因素,可是很多学校在实践中就是用“成绩”定“效果”,也就是“唯成绩论”,教师戏侃“成者为王败者寇”麻,听听,其间包含着太多的辛酸和无奈! 评价教师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领教师朝着学校预定的方向去努力、进取。这样,考核机制的关键词应该是“激励”和“引领”。可是教学成绩不可或缺,而且也很重要,那怎么办呢?有的学校搞“校年级学科均分”,在“校均分”的上下多少范围内是一样的,超过极限了,则认定“教学事故”之类的做法,我看,也有一定的道理,也可以借鉴。 教学成绩的考评,不仅仅看一次的考试,更要深入班级、课堂,那才是真正展示教师能力的舞台和空间,将学生、课堂和班级学生学习的氛围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和教学成绩挂上钩,这样立体的、多层面的、综合性的考评,才不会有失公正。 学校的考评机制,其实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的展现。将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学生,将教师引领到什么样的境界,学校的“考评机制”就发挥出效用。 所以,任何一所学校千万不要小觑这“考评”!

文章TAG:教师考核评价教师  考核  考核评价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