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指挥部

我国即将发射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
同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指挥部

2,我国将于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日表示,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将于下半年先后发射升空。   天宫一号既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也是一个小型的空间实验室,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后,将与它进行交会对接。目前,天宫一号已完成各系统性能试验、系统间接口匹配和模拟飞行测试。神舟八号飞船将于3月中旬完成电性能测试。   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均为长征二号F火箭,其中发射天宫一号的火箭已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发射神舟八号的火箭已开始装配。   据发言人介绍,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持续发展必须突破和掌握的基本技术。在今年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后,还将于明年发射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实现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室相关科学实验活动。针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训练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新选拔的两名女航天员也参加了训练。
今年下半年

我国将于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

3,中国航天工程的最新发展

中国于一九九二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 一九九九年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二00一年一月十日至十六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二号无人试验飞船。飞船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七天,环绕地球一百零八圈,并顺利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二000年十一月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近远期目标。 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中国航天工程的最新发展

4,近几年我国的航天发射 连续取得成功

从91年发射失败以来就而没有出现过失误 ,45次发射成功了
我国航天发射取得连续45次成功_TOM新闻 http://www.baidu.com/s?tn=sitehao123&ct=0&ie=gb2312&bs=%BD%FC%BC%B8%C4%EA%2C%CE%D2%B9%FA%B5%C4%BA%BD%CC%EC%B7%A2%C9%E4%C1%AC%D0%F8%C8%A1%B5%C3%B3%C9%B9%A6&sr=&z=&cl=3&f=8&wd=%CE%D2%B9%FA%B5%C4%BA%BD%CC%EC%B7%A2%C9%E4%C1%AC%D0%F8%C8%A1%B5%C3%B3%C9%B9%A6
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连续25次发射成功,这在世界卫星发射界也是不多见的。
神舟载人飞船
“神舟飞船”

5,我国对2020年两次发射失利是怎么回应的

中国回应今年两次航天发射失利:故障定位和机理已基本明确。2020年5月5日晚举行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回应:2020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两次失利,这也再次显示航天事业的高风险,一个多月以来,型号队伍和航天专家同舟共济、夜以继日、集中会战,深入开展问题复盘、原因分析、试验验证等归零工作,目前两次失利的故障定位和机理已基本明确。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航天全线组织开展了全面质量整顿和复核复查,对原定近期执行的火箭发射计划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作为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最高的一项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容不得任何闪失。在前期开展的大量质量安全与可靠性工作基础上,针对近期出现的两次发射失利,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和任务相关系统迅即开展了故障剥离和举一反三,进行技术状态和产品质量的再复查再复核再确认,全面排查风险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方案预案,努力使失利的教训变成宝贵的财富。此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不仅实现了空间站阶段任务的首战告捷,也为中国航天打了个“翻身仗”,为后续任务增加了更大信心。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失败不可怕,失中得教训,怕中得长进!毕竟是新生事物!
有可能是,在半空中爆炸

6,中国航天中最新发展资料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7,目前中国的航天目标是什么

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二日发布的《二○○六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中国航天事业未来五年的八大发展目标和十二项主要任务。 八大发展目标包括: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十二项主要任务分别是: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二十五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十四吨。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等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文章TAG:中国航天最新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