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华市丹溪小学怎么

金华市丹溪小学创建于2004年,坐落在金华市中心,金华市政府旁边,周边商业云集,因元朝著名的金华籍医学家朱丹溪而得名,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实验小学。学校现有34个小学教学班、7个幼儿班,共有学生1600多人。教职员工90多人,获得省、市、区优秀教师奖励的有30多人。服务宗旨: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育人理念: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目标:精致的校园 精进的团队 精心的教育 精彩的人生校 训:智慧健康 固本培元学校以中医药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为特色建设校园环境,把“固本培元”的中医理论迁移运用到教育工作中,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追求“智慧与健康”的教育理想,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学校通过校园环境的呈现与表达、校本课程的普及与探究、育人理念的提炼与实践三个层面,创建了独一无二的“丹溪”特色学校文化。2015年10月,挂牌“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实验基地”,是浙江省中小学首个以中医药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性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课改经验先行学校、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单位、金华市最美校园、金华市课改先进学校、金华市反邪教先进集体、金华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金华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金华市艺术特色学校、金华市优秀语文教研组、金华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开发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开发区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开发区示范性家长学校、开发区妇女组织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是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敬佩、专家认可、领导赞赏的学校。

金华市丹溪小学怎么样

2,朱丹溪的简介及著作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赤岸人。因居所临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与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医。他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从而创立了著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医学著作。朱丹溪将红曲的功效和红曲酒的酿造方法总结归纳于《本草衍义补遗》,并于公元1327年始创丹溪红曲酒。中华十大名医朱丹溪先习程朱理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朱丹溪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滋阴派创始人滋阴派,中国医学学派分支之一,由朱丹溪所创。朱丹溪的滋阴派学说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丹溪红曲酒鼻祖据史料记载,丹溪红曲酒由朱丹溪于1327年始创。红曲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到1000多年前。但直到元代,朱丹溪老先生把红曲的功效和红曲酒的酿造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一一记载到《本草衍义补遗》之中,从此,丹溪红曲和丹溪红曲酒才得以诞生和流传,红曲养生价值也得以升华。230年之后,李时珍根据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才将红曲功效记载到《本草纲目》之中。丹溪红曲酒自朱丹溪创立以来,后经其后人恪守祖训,22代传承,至今已有692年历史。

朱丹溪的简介及著作

3,四位古代名医的遗言究竟是怎样的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名医,那么今天说一下古代的四位名医有谁呢,第一就是:扁鹊。第二是:华佗,第三个是:张仲景,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李时珍了,前三位都是公元前100年到410年之间,只有李时珍是十五世纪的,距离我们最近的名医。1扁鹊的简介: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字越人,又号卢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为他有高超的医术,被古时候的人认为是神医,那个时候的人们就用上古神话中的黄帝时候的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扁鹊在内、外、妇、子、五感等方面都很出色。用针灸、按摩、汤液、热熨斗等治疗疾病。扁鹊年轻时把医疗经验用在民间人士身上,周游列国,到各地去行医,为民解除痛苦。因为扁鹊的医道很好,所以为人们治了很多病。赵国工人给了他“扁鹊”的称号。扁鹊是中医的鼻祖,他创造了远望、听、听、听、四种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2、华佗的简介: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医学家。华佗在少年时在外游学,行医的步伐遍布: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华佗拿手的是养生,还有针灸和手术,比较精通内科,妇科,外科还有儿科的这种病症,被后人誉为“外科圣手”后来很多人称他是神医。3、张仲景的简介:张仲景:公元150~154年——公元215~219年,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后来被人们称为医圣,张仲景是精通疑难杂症,还有各种传染病,接下来是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是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是精通各种疑难杂症,还有各种临床症状,而且还写了《本草纲目》到现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四位医学家给我们现在的医学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们临终前都希望人们少生病,希望现在的医生可以悬壶救世。让越来越多的人健康是他们的愿望,而且扁鹊的按摩和华佗的养生和针灸到现在是越来越火,有句话说的是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希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对我们越来越受用。

四位古代名医的遗言究竟是怎样的

4,中国中医名叫朱丹溪的流行名言是什么

1、良医不局于古方,而未尝不用乎古方。盖载籍者圣人精神之所寓,而方书者先医心术之所存也。执而泥之者,固不足以尽其妙。忽而弃之者,亦岂所以广其用哉!在善学者,以心玩索之而不肤以理。会通之而不滞斯学。古有获者可适于今,而温故知新者无戾于古,即此为实学,即此为良医矣。——朱丹溪《丹溪心法》2、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丹溪《丹溪心法》3、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朱丹溪《丹溪心法》4、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朱丹溪《丹溪心法》5、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则反,理之自然也。——朱丹溪《丹溪心法》6、通天地人曰儒,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足以为医工之语。——朱丹溪《丹溪心法》7、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朱丹溪《丹溪心法》8、不仕固无义,然得失则有命焉。苟推一家之政,以达于乡党州闾,宁非仕乎?——朱丹溪《丹溪心法》9、吾受命于天,何庸媚土偶为生死计耶?且狱神无知则已,使其有知,当此俭岁,民食糠核不饱,能振吾民者,然后降之福耳。——朱丹溪《丹溪心法》10、吾既穷而在下,泽不能致运。其可远者,非医将安务乎?——朱丹溪《丹溪心法》11、用药如持衡,随物重轻而为前却,古方新证,安能相值乎?——朱丹溪《丹溪心法》【朱丹溪简介】朱震亨(1281~1358年),男,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5,朱丹溪的人物简介

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43岁从罗知悌学医。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以前,他也曾读过《素问》,觉得“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然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罗(知悌)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6,义乌风景区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购物国际商贸城:是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小商品市场的现代化延伸,现拥有营业面积400余万平方米,2005年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主要由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批发市场簇群组成,规模宏大。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的小商品,从服装到小耳钉,百货齐全,种类繁多!如果你想要逛完这里,请准备至少一个星期的假期!山水风光骆宾王公园:为纪念骆宾王而建只是一方小小的园地,你如果走马观花,大约七八分钟就可走完,可是假如细细品味,却足以让你留连忘返。园内亭榭错落,回廊曲折,白鹅游湖,林木郁郁葱葱,古色古香,于闹市中独保一份纯粹与自然,带给你一份宁静悠闲的生活。稠州公园以传统的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为主,吸收了现代园林的建园手法,占地约60亩,其中人工湖面积11.5亩,1990年2月建成正式开放。以水体为中心,绿化为主体。公园环绕湖面设游乐、娴静小憩、名人纪念和歌舞娱乐四个区,游玩项目丰富多彩!园内有大型猛兽区,百鸟园,猴子园,鳄鱼岛,千蛇洞,新建狂呼、太空漫步、过山车等几十台大型游乐设施。福田农庄福田农庄位于义乌市农业经济开发区南端,农庄占地面积35.5公顷,其中水面积 14.3公顷。农庄创建于1996年初,经过多年的投资开发,已完成土地平整面积18公顷左右,新辟养鱼塘1.5公顷,嬉水乐园4公顷,花圃大棚50多个,果园 3公顷,食用笋1公顷,休闲设施的小木屋13套。是休闲娱乐,全家出动的好地方!德胜岩位于城北后宅镇内。因山峦稠叠又称稠岩。此岩海拔高381.7米。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当你沿着盘曲而上的石级攀登时,会不觉发出“步云俯仰石悬空”的感叹。德胜岩上的奇石怪洞甚多,有上岩洞、洪岩洞、蝙蝠洞、冠山、九龙抢珠岩等。山巅上还趴着一只巨大的乌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那乌龟的逼真形态令人叫绝。祝公岩位于廿三里镇华溪村的武岩山麓。名为岩,实是洞。相传古时有一僧人在此书刻“竺阳洞”三字得而名。洞门顶端岩壁上有明万历知县周士英、竺阳洞主虞国奇所书“云山石室”、“漱石枕流”、及清乾隆年间鹤州虞恩绶所书“云飞”、“禅岩”等石刻。洞内有里洞、外洞、边洞和巷弄,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形状奇巧,最大的洞深约10米、宽约5米、高2米多,面积50余平方米,里面宽若堂室,光线明亮,可容百人。铜山岩离城区约15公里的义亭镇北的平地上,有一山崖拔地而起。它如一只蹲在地上的雄狮,体长约50米,高约13米,仰头朝北伸张。这座狮子似的山崖便是铜山岩。传统的重阳佳节,是铜山岩最热闹的时节。方圆百里的游人和香客纷至沓来,人流量最多时可达二、三万人。萧皇岩坐落在吴店镇萧皇塘村西面的山脉上。它山势突兀,壁立千仞,状若卧虎昂首长啸。史载南朝梁武的皇太子萧统慕名登临此山,见其险峻,惊叹道:“险哉,孤蜂独秀也”。故此,萧皇岩便声名远播。 滴水岩坐落在苏溪镇内,又称水竹洞天。相传朱元璋率将士经苏溪憩息时在溪里喝水,觉得苏溪的水特别清甜可口,且看溪水中竹影摇曳,山上秀竹叠翠风姿绰约,遂美其名为水竹洞天。加上长年有水从巨岩上滴下,又称滴水洞天.云黄山地处义南塔山乡。远远看去,万绿丛中有一古塔高耸入云,霞光掩映,风姿独具。半山腰中,依稀露出一堵黄墙,这黄墙、青松、白塔,构成一副绝妙的图画。相传梁朝傅大士得道于双林寺后,为了六根清净,在此山顶的坳中建成有静室三间作为藏修之处。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佛正坐山岗站径台给弟子说法。真言处见黄云如伞,盖于上空,故名云黄山。这三间静修精舍,亦以“云黄寺”而命名。大士圆寂后,其一部分骨灰就埋在山尖的这座塔中。松瀑山赤岸镇东朱乔岳的双峰山,系浙江轴心点周围的最高峰,松瀑山即为双峰山北面的一部分。沿着幽静的林间小道行至山腰,有一向左小径随凹凸不平的石阶而下,来到一个叫乔峡的地方,抬眼望去,但见鬼斧神工凿出的峭壁高耸入云,峡的两壁相隔不过盈尺,峡底被三巨石分成三段。一汪清泉穿峡而出,凌空百余米的瀑布冲岩击石,卷浪飞珠,蔚为壮观。丹溪陵园坐落在赤岸东朱村的一大片山林中。它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历史生动、人物丰满、风景迷人的田园风光式纪念园林。这里,不仅有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更有旷世名医、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遗迹,有寓寄后人崇敬之情的各式亭台、馆园、碑廊。戚家军纪念馆位于赤岸镇乔亭的戚家军纪念馆,建在村对面一片山体浑圆、起伏有制的低平峡谷中。气势宏伟的两檐城楼巍然屹立, 城楼两侧由青条石砌成的“长城”,顺着地势,蜿蜒至南北两座山。桃花坞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溪华乡,离义乌城区20公里,距金华城区30公里;“桃花坞”乡村旅游风景区包括贝家、里美山、上新塘、山坞等行政村的区域范围,规划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想知道什么叫做世外桃源?就来这里吧。华溪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东北部的廿三里镇,1998年被省林业厅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22平方公里。风景优美,瀑布,水库,林木、岩石交相辉映,山路蜿蜒,是爬山登高、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内有千樟林、百步峋、花仙谷、武岩山等景区景点,公园内森林繁茂,环境优美,人文古迹众多,骆宾王墓也在其中名人故居陈望道故居陈望道故居是一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开间前檐有天井,设有照墙。古居右角不远处是陈家的柴屋。故居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照片和部分珍贵书籍,是让人们了解革命的绝好教材。吴晗故居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房前是花园。故居大门上方嵌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题写的“吴晗同志故居”青石匾额。照墙内壁左右分别嵌有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同志亲笔题词和吴晗同志生平简介的青石碑刻。东厢房是旧时吴晗父亲的书斋,右厢房曾是吴晗的卧室兼书房。冯雪峰故居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雪峰故居是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四合院。中间一个天井,厅堂中摆着冯雪峰的塑像,陈列着生平事迹照片及胡耀邦等领导和文化名人的题词。文物古迹黄山八面厅位于义乌市城西25公里的上溪镇黄山村,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面厅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它是一座集历史、艺术和科学于一身的著名建筑,是浙江古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整个建筑规模恢宏,布局严谨、规整、对称,尊卑有序。在建筑风格上,砖雕、石雕、木雕的技艺堪称卓绝。雕出的各种不同图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古月桥古月桥横亘在赤岸镇雅治街村口的龙溪上,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建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系单拱五边形石拱桥。桥全长31.20米,别致的造型、独特的构造,显示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桥顶面梁石上刻有“皇宋嘉定癸西季秋闰月建造”字样,是义乌市内最早的古石桥,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双林铁塔现置于塔山云黄山麓的双林寺中。它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塔。塔高约2.20米,共三层,铸有人物、楼阁、动物、花卉和象征“九山八海”的山峰与海的图案,塔外还设有铸着花卉的八面铁围栏。铁塔上的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距今虽有千余年之久,除局部生绣外,仍然乌黑发亮。骆宾王墓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稠城镇人,但他的最终的归宿不知为何却选在了廿三里镇的上枫塘,这是义乌市范围内被国家认定的唯一的名胜,但它为何驻足这里却引起人们的纷纷猜测,而骆宾王的归宿,历来也是一个玄奥之迷。蟹钳形古墓群系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南20公里的赤岸镇乔亭村南的蟹钳形山坡上。它是明代冯氏宗族的墓葬群。共有古墓17座,其中14座坐落于蟹钳之内,朝东呈“一”字形排开,每座墓前置有石案、石凳,是浙江省保存最完整的宗族古墓群之一。古墓旁耸立着二人合抱的大松树,整个景区如同一组天然盆景。

7,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简介

我的并非原创、http://baike.baidu.com/view/527663.htm?fr=ala0_1_1这些点这个就行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现浙江义乌)人,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宋濂是明朝文化规制的主要设计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他年轻时曾入郡学师从闻人梦吉,学习《春秋》三传,又师事浙东理学家、古文家吴莱,并游学于柳贯、黄溍、郑复初之门。其师门学术乃是朱熹、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一脉之传,他本人则有志继承东莱吕祖谦的婺学。在宋濂身上,存在着理学家和文学家的两重文化性格,他的文学思想接郝经、刘将孙余绪,倡天道、事功、文章三位一体,其文学本体论延续着理学“文道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表现在编修《元史》时,就是将儒林与文苑合而为一。他在《文原》中既强调文是道的显现,又把文分为载道之文与纪事之文,认为“纪事之文,当本之司马迁、班固,而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从?”以六经为标准衡评古代作家,有时就显出偏狭的态度来。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夫自孟氏既殁,世不复有文,贾长沙、董江都、太史迁得其皮肤,韩吏部、欧阳少师得其骨骼,舂陵、河南、横渠、考亭五夫子得其心髓。观五夫子之所著,妙斡造化而弗迷,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斯文也,非宋之文也,唐虞三代之文也;非唐虞三代之文也,六经之文也”。这显然是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并自觉配合朱元璋“独尊宋儒”的文化政策。 宋濂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至正二十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多以逃避世乱、歌颂隐逸为基调,后期他写了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和元勋巨卿的碑铭传状,为同辈文人及四方学者所推重。他的庙堂文学虽表现出儒家的进取精神,但不少文章是出于应酬、颂圣的需要,宏丽典则的形式掩盖了内在活力的枯窘。 宋濂是其后兴起的“台阁体”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文论中为“台阁体”开了理论先河,其《汪右丞诗集序》把文章分为台阁与山林两大体派,其中尊台阁而贬山林的意向是十分鲜明的。宋濂雍容静穆的庙堂文章也为“台阁体”提供了创作范本,如《阅江楼记》本着体会圣意的旨趣,设想天子登楼的种种遐想,赞叹朱元璋的“致治之思”。后来三杨的台阁之文就导源于这样的应制文章。 真正显示宋濂的文学才华和创造精神的文章不是他的庙堂之文,而是其自由选材、有感而作的传记文。其代表作是记述浦阳历史名人的《浦阳人物记》和为婺州先贤立传的《杂传九首》及其他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记。这些传记能抓住特征性细节,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突出人物性格,缺点是有时稍嫌冗芜。如《白牛生传》是宋濂的自传,作者为自己写形传神,揭示了自己的精神面貌: 白牛生者,金华潜溪人,宋姓濂名,尝骑白牛往来溪上,故人以白牛生目之。生趣干短小,细目而疏髯。性多勤,他无所嗜,惟攻学不怠,存诸心、著诸书六经,与人言亦六经。或厌其繁,生曰:“吾舍此不学也,六经其曜灵乎!一日无之,则冥冥夜行矣”。

文章TAG:朱丹溪简介朱丹溪  简介  金华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