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境内有“小峨眉山”,葬在这里,仿佛葬在故乡。在四川珙县,至今仍然有多达250具悬棺,静静地停留在洛表镇的一处悬崖上,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奇特葬式,悬棺葬相当博人眼球,此种葬法广泛分布在南方多山地区,比如云贵、四川以及福建地区,尤以武夷山悬棺最为出名。

1、苏轼为何葬在河南郏县?

苏轼为何葬在河南郏县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家在西南的他,去过西北的凤翔,到过东北的密州,北方的定州,东南方的徐州、杭州、扬州、苏州、湖州,还曾希望定居常州,结果偏偏选择葬在名不见经传的汝州郏县,这是为何呢?难道,仅仅因为郏县有类似苏轼故乡的“小峨眉山”?据苏辙的叙述,苏轼选择葬在“嵩山下”,并未明指郏县。而苏轼葬于郏县,除了它位于嵩山脚下,风景绝美,境内有山类似故乡峨眉山之小峨眉山,

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说,苏轼本希望葬于眉山父亲苏洵墓旁,只因山长水远,没法归葬故乡。而郏县境内有“小峨眉山”,葬在这里,仿佛葬在故乡,这种说法,挺文艺,不过,更深层的原因显然不在此。更深的原因是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苏轼研究《周易》,著有《东坡易传》,他知嵩山一带,风水甚好,所谓“土厚水深”,如葬于此,子孙定会繁盛,

故而,选择葬在嵩山之下。嵩山一带,最好的一带,多半被赵宋皇族,王公贵族占据了,郏县风水尚佳,低调但不失为宝地,故而成了苏轼兄弟意中的长眠之所。之所以选择郏县,而不选择郑州和许昌等,很大原因在于郏县与京城汴京特殊的距离,郏县距离汴京不远,子孙在此蕃息,距离政治文化中心较近,能够方便获取生存发展的资源。这是苏轼兄弟不愿归葬四川的最大原因,

【2013年初访郏县三苏园时所拍照片】郏县距离汴京又不是特别近,中间隔着许昌,这使得郏县又比较安全。徽宗崇宁党禁时,苏家子弟被禁止到京畿四辅之地,如果选在郑州和许昌,一旦政治迫害继续,苏家子弟将又要流离失所了,苏轼身后,新党依旧把持朝政,但对苏辙等人并未继续进行残酷的打击。因此,苏辙闲居郏县与汴京之间的颍昌府(即今许昌),

2、悬棺葬是如何实现的?

悬棺葬是如何实现的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奇特葬式,悬棺葬相当博人眼球,此种葬法广泛分布在南方多山地区,比如云贵、四川以及福建地区,尤以武夷山悬棺最为出名。人们会在高耸的悬崖峭壁上挖石钻孔,插入木桩,再将棺材置于木桩之上,或者将棺材放入悬崖上的石穴中,石穴不够长的则会在穴口钻孔插桩,让棺材一头插入石穴之内,一头悬于木桩之上,

悬棺葬这种葬法与尊敬亡灵有关,《朝野佥载》有载,南方山区的古人认为将死去的亲人安放的越高、越难以接近,就越能维护亡灵的安详,在山区,高耸的崖壁显然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而《武夷山志》则记载武夷山民将死者安放在崖壁上是为了让死者更接近天庭,而棺材下面的木桩除了承重以外,更被视作沟通天、山的桥梁。尽管将棺椁置于崖壁有如此之多的含义,可是,古人是怎样将庞大的棺材运到距离崖顶、崖低都很远的位置的呢?这是一个千古之谜,人们如今众说纷纭,不过,根据史料(比如《岭表纪蛮》、《朝野佥载》等)里只言片语的记载和学者的实地考察,加上分析、猜测,诞生了五种说法,

1.筑土为台:在山脚下用土石修筑高台,匠人登上高台,钻孔插桩,再将棺椁运上,事后毁掉高台。2.高山坠索:匠人在山顶悬索而下,到达合适位置后,悬空钻孔插桩,再将棺材用悬索送下,安放妥当后,匠人在通过悬索回到山顶,3.修建栈道:自山脚下逐渐向选定的悬棺位置修建栈道,修建好以后,通过栈道将棺椁运上,再拆掉栈道,以防有人偷盗陪葬品。

4.滑轮运棺:在山脚下搭建三角支架,支架顶端安装滑轮,利用滑轮原理将打孔插桩的匠人和棺椁运上去,5.人力拆运:选择手脚轻便的年轻人逐次将棺椁零件背上石穴,运完以后,在石穴内组装成棺材,再将尸体背到石穴中进行入棺、安葬,安葬完成后,再爬回山脚。理论上讲,五种方法都能实现悬棺葬,但是,若是实践起来,五种方法都非易事。


文章TAG:悬棺葬  郏县  河南  苏轼  河南悬棺葬在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