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战结束后,不仅打了败仗,还折了太史慈,这就说明了孙权不会打仗。张辽向孙权挑战,孙权不敢,这时孙权才发现张辽手下没多少人,便召集众军围过来,又到了232年,满宠打算合肥所有军民转移到合肥新城,孙权觉得机会难得,打个出其不意,可惜忘记了满宠的实力,又败了。
1、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的更惨?
孙权打了好几次合肥,其他几次都是没攻下而退兵,只有第二次被张辽给打惨了,而且打出了心理阴影。即使输得很狼狈,孙权也远没有刘备的夷陵之战那么惨,刘备的夷陵之战输得太惨了。合肥之战公元215年,刘备与孙权在荆州对峙,这时曹操平定汉中,刘备慌忙求和,与孙权湘水划界,可能刘备与孙权在和谈中达成了什么协议,刘备回益州后,孙权立马掉头去打合肥。
孙权率十万大军(八成是号称十万)攻合肥,合肥守将张辽、乐进、李典,手下有七千多人,张辽连夜组织敢死队,招募八百勇士。第二天清早,张辽身先士卒,带着勇士们杀入孙权阵中,一直杀到孙权麾下,孙权惊慌失措,跑到高丘上防守。张辽向孙权挑战,孙权不敢,这时孙权才发现张辽手下没多少人,便召集众军围过来,张辽四处冲杀,杀出了吴阵,这时张辽发现身边只有几十个人跟着杀了出来,便再次杀入阵中,带领勇士们突围出来。
孙权的人马都吓傻了,都不敢抵抗张辽,合肥之战,张辽打出了漂亮的开头,曹军士气倍增。张辽回城,守备合肥,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都打不下来,便退兵了。张辽率军追击,差点活捉了孙权,孙权过津桥逃跑,但桥南被毁,走过不去。孙权部下谷利要孙权抓紧马鞍,他在后面给马加鞭,马一跃而过,助孙权脱险,这和刘备马跃檀溪的经历差不多。
夷陵之战孙权袭取荆州,杀关羽后,刘备一心想着报仇,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不久,便率军东征,兵力估计五万左右。孙权让陆逊带五万精兵迎战,从实力来讲,刘备并没有优势,手下没有谋臣战将,只有刘备御驾亲征带给蜀军的锐气,压制着吴军。吴军出战的都是精锐,除了统帅陆逊,陆逊手下的朱然、潘璋等人都是东吴名将,陆逊又采取战略性撤退,躲避蜀军锐气,扔给刘备几百里山路,然后占据险要,将蜀军堵在山里出不来。
两军僵持,蜀军锐气尽失,陷入被动,天气炎热,大军又在山地之中,刘备在天时、地利、人和中都处于不利中,最后陆逊抓住战机,全力反攻,火烧连营,蜀军全面溃败,刘备也差点被孙桓给生擒,狼狈逃回白帝城。合肥之战,孙权虽然大败,但是张辽的合肥毕竟兵力有限,张辽的进攻针对的都是孙权,有点类似斩首行动,孙权虽然差点被擒,狼狈不堪,但是整体上东吴的损失并不大。
最终孙权受点心理伤害,陈武战死,东吴的整体实力还在,否则张辽直接反攻东吴了。合肥之战后,孙权照样有能力与曹操抗衡,还能去招惹刘备,袭取荆州,夷陵之战,刘备基本上全军覆没了。刘备对孙权恨之入骨,积极准备伐吴,准备了近两年,也就凑出五万多人马,可见益州真的是没什么家底。陆逊发起反攻,吴军追击蜀军,刘备除了兵力损失殆尽,辎重损失无数,无数将领战死,这其中不排除有蜀汉的明日之星,储备干部,
黄权也被迫投降曹丕。刘备更是心力交瘁,病死在白帝城,夷陵之战,用灭顶之灾来形容蜀汉都不为过。如果曹丕不伐吴,而是选择不与孙权翻脸,联合孙权一起伐蜀,蜀汉就完蛋了,如果蜀汉但凡还有点实力,也不用答应孙权求和,配合曹丕伐吴。夷陵之战,无论是实力,还是刘备的雄心,都被东吴给打熄火了,夷陵之战后,蜀汉伤筋动骨,经过五六年的休养生息,诸葛亮才有能力出师北伐。
2、有人说合肥之战,孙权带着十万人,而夷陵之战,只给陆逊五万人,这是为什么?
合肥之战是在三国时代,经行多次战役,只有诸侯亮最后一次北伐进入郿县时,孙权为了配合诸葛亮作战,实际也发兵超过十万,攻打合肥巢湖口,其它战役都是自称有十万大军。这次亲自带兵八万多,也号称十万人攻向满宠建筑新合肥城,还让陆逊,诸葛瑾率领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孙磊,张承率领军队万余进军驻淮,向广陵,准阴进逼。
文章TAG:之战 孙权 合肥 夷陵 阵亡 合肥之战孙权阵亡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