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在北方并不多见,而南方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祠堂。当前南方祠堂数量比北方多是事实,且南方祠堂大多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北方祠堂、族谱少见的对比非常鲜明,可能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祠堂文化起源于南方,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1、为什么感觉在南方祠堂较多、也有族谱,而北方却很少见到祠堂呢?

为什么感觉在南方祠堂较多、也有族谱,而北方却很少见到祠堂呢

当前南方祠堂数量比北方多是事实,且南方祠堂大多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北方祠堂、族谱少见的对比非常鲜明。可能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祠堂文化起源于南方,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实际上,不管是从祠堂祭祀文化,还是从祠堂的家族文化上来看,北方都是祠堂的发源地,且祠堂鼎盛时期,北方祠堂数量要多于南方。首先说说祠堂的祭祀文化,印象中祠堂不但是家族议事的场所,更是祖先去世后祭祀的场所,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祠堂正中摆放着大量祖先牌位都是真实的,而祭祀文化起源于儒家中的孝道,历史上儒家文化起源于鲁国,并逐步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而历史上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故而完全有理由认为祠堂起源于北方。

再从家族文化上来看,祠堂最开始只有皇家、达官贵人才能建设,普通人根本没有实力,更没有权利去建设,后来随着权力逐渐解封,祠堂才在民间兴起,当时祠堂在不同地区,又可称之为家庙、宗祠、家祠等,从这几个称呼上就不难看出,祠堂不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传承,更象征着家族荣誉、荣耀,历史上,如果某个人因某件事触犯族规,被逐出宗族,那这个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因为古代用人都讲究来源、出身,甚至一个人的出身都融合在姓氏中,比如公孙X、公子X、孟姜女等,所以古代家族出身往往能影响一生,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族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中原),故而当时北方的祠堂数量也很多。

而之所以当下南方祠堂、族谱数量多于北方,则源自历史上北方的多次战乱,以及近现代的某次颜色斗争,历史上北方不仅经历过五胡乱华,还经历过五代十国,更经历过靖康之耻、蒙元政权等,这几次朝代更迭,几乎都上演胡人、蒙人大规模南下,而胡人、蒙人与汉人文化不同,不仅大规模屠杀汉人,也将汉人祠堂破坏殆尽,这种情况下大量汉人渡过长江(衣冠南渡),进入江浙、岭南一带,比如今天的客家人、广府人祖上基本都是中原汉人,而这些南下的汉人不仅带去了大量人口,也带去了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南方祠堂遍地生根,且为了不忘记中原祖先,南方祠堂也越来越多。

2、南方的宗族祠堂是否比北方多?为什么?

南方的宗族祠堂是否比北方多为什么

我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我可以肯定的说,南方的宗族祠堂肯定比北方多,不信请到我们湛江来,带你去农村看看。除了各种大宗小宗,还有各种公祠,有的显赫的祖先,从湛江开始开枝散叶,子孙后代总人数高达20多万人,宗祠更是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各地,甚至在东南亚也有。其实广东这边的宗祠,最早也是源自中原,就像我的祖先,虽然族谱上记载着是南宋末年从福建莆田迁移而来。

但福建莆田也是个中转站而已,最早大家应该是在山西和河南一带,我的母语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而闽南语又被称为河洛话,意思是黄河洛水一带的语言。所以宗祠这样的传统文化,总的来说,是源自于中原的古汉族文化,那么为什么现在北方的宗祠没有南方的多呢?准确的说,为什么没有广东和福建的多?我觉得有四个原因。一是北方是古代和近现代战场的主要地点,宗祠建筑被破坏的比较多,

二是北方人的性格比较开放,对传统的东西看的开,对外来的文化接受快。三是在一些运动中,北方的宗祠毁坏得更严重一些,四是北方人的流动性较大,到外地定居之后,将家乡的传统习俗看的比较淡,其实我认为,宗祠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让同宗同族的人凝聚力更强,资源更加互惠,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以强欺弱、重男轻女,或是以姓氏来划分小团体等,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和谐团结。


文章TAG:祠堂  南方  广东  感觉  广东南方祠堂在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