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锯鳞蝰和沙漠缠绕角蝮蛇怎么分辨

根据体色很好辨认,锯鳞蝰背上是黑白相间,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淡的「之」字形线条斑。角蝮蛇是黑黄相间。
同问。。。

锯鳞蝰和沙漠缠绕角蝮蛇怎么分辨

2,世界四大毒蛇是什么

  四大毒蛇的成员如下:  1、印度眼镜蛇(Naja naja):这亦是印度境内最著名的毒蛇。  印度眼镜蛇(学名:Naja  naja),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一种蛇,亦是眼镜蛇属中的重要代表种。印度眼镜蛇是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因此得名。此蛇种及整个眼镜蛇属的学名关键词“Naja”,语源来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  2、青环蛇(Bungarus caeruleus)  青环蛇(学名:Bungarus caeruleus),又名印度环蛇,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及邻近地区的环蛇。这种蛇的毒性非常强,它是印度“四大毒蛇”  的成员之一,在十多种环蛇品种当中,它也是最常造成严重蛇伤的一种。  3、山蝰(Daboia russelii)  山蝰属(学名:Daboia)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单型属,属下只有山蝰(D.  russelii)一种有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亚洲至印度次大陆地区、东南亚、中国南部及台湾。由于山蝰的分布范围甚广,因此被视为南亚区域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大部份遭蛇咬伤以及导致死亡的事件都与其有关。  山蝰是印度著名四大毒蛇的其中一员,亦是引发印度境内几乎所有人类遭蛇咬毙事故的元凶。山蝰的拉丁学名“D.  russelii”来自最早发现山蝰的爬虫学家柏德烈·罗素(Patrick  Russell,1726-1805)博士;而其属的学名“Daboia”则来自印地语,意指“潜伏者”。目前共有两个亚种已被确认。  4、锯鳞蝰(Echis carinatus)  锯鳞蝰(学名:Echis  carinatu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锯鳞蝰属下的一种毒蛇,主要分布于中东及中亚地区,尤其是印度次大陆一带。锯鳞蝰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亦是四者中体型最细小的。目前共有5个亚种已被确认。

世界四大毒蛇是什么

3,蛇名字是什么

锯鳞蝰蛇 锯鳞蝰属(学名:Echi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主要分布于非洲、中东、巴基斯坦、印度及斯里兰卡。锯鳞蝰虽然体型较其它毒蛇细小,但它们是一种性急而且容易发动咬击的蛇类,加上能分泌强烈的神经毒素,因此被视为一种危险的蛇类

蛇名字是什么

4,中国四大陆地毒蛇

1、银环蛇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2、舟山眼镜蛇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3、眼镜王蛇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4、尖吻蝮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尖吻蝮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5、原矛头蝮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银环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舟山眼镜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眼镜王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尖吻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原矛头蝮

5,非洲四大毒蛇

非洲毒蛇,分布: 非洲南部 全长: 220cm--450cm 生殖方式: 卵生 非洲最大的毒蛇, 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地带, 以小型啮齿动物及鸟类为食. 体型修长, 成蛇一般均超过2米, 最长记录可达4.5米. 头部长方型, 体色为灰褐色, 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
非洲有的:黑曼巴蛇、简氏曼巴蛇、东部绿曼巴蛇、红咝蝰、喷毒眼镜蛇、红射毒眼镜蛇、森林眼镜蛇、喙眼镜蛇、眼镜蛇、埃及眼镜蛇、带蛇、扎伊尔水眼镜蛇、非洲树蛇、鳞树蝰、锯鳞蝰、加彭膨蝰

6,锯鳞蝰的毒性

印度酷热的塔尔沙漠地区有著全世界毒性最强、最致命的爬虫类之一 锯鳞奎蛇,白天大部分时间,它都把自己埋在沙子下面,以躲避烈日烘烤,夜晚是他的猎食时间。锯鳞蝰蛇是印度最常见的毒蛇之一,每年都让数百人丧生 。这种恶名昭彰的毒蛇属于蝰蛇科 (Viperidae),长度仅有 30 英寸,难以令人相信它就是杀人最多的蛇类:人类一旦中了它那毒性超强的毒液很少能够存活,特别是在偏远无人的沙漠地带,遭受它的毒吻大概就难逃一死。 锯鳞蝰蛇体型较小,但它5mm的毒牙却能释放出剧毒毒液。毒液中的血毒素会立即破坏人的血液和组织从而引发严重出血。毒液扩散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炎肿胀。毒液所到之处人体组织都会全部坏死。恶心腹痛昏迷等症状随之而来。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使用抗毒血清。 锯鳞蝰能一次过分泌平均18毫克的毒液,最高纪录是72毫克。它们能向生物注射12毫克的毒素,而只需要5毫克的毒液就能将一名成年男子杀死。中毒后,生物的身体机能系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更会导致死亡。被咬数分钟内,伤口即时会出现疼痛、肿胀等征状,严重时更会令被咬伤的肢体在一至两日间出现大量脓泡。目前为止,在纪录中锯鳞蝰咬人事件有高达20%的致命率。锯鳞蝰毒素有机会带来更多严重的中毒征状,包括:流血不止、凝血异常、咯血、黑粪、血尿、异常状态下的流鼻血,更会导致低血量性休克。而且中毒者亦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寡尿、尿闭情况,若导致急性肾衰竭的时候更要接受肾脏透析治疗。不过血压急降很少会导致这种情况,实际需要视乎患者中毒后血管内的溶血反应。有时候,由于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此需要进行肾脏透析。 一般而言,在被锯鳞蝰咬伤并中毒后的数小时内,能否接受相应的血清治疗,是非常关键的。目前至少有八种多用途血清及专门血清能有效地应付锯鳞蝰的蛇毒。锯鳞蝰毒素是制作一种药物的常用原料,称为“锯鳞蝰素(Echistatin)”,是一种抗凝血剂。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毒蛇都拥有相似的毒素,但锯鳞蝰毒素的结构及生化反应较为简单,让医学界及药剂业能较易对其进行复制。事实上,要提炼锯鳞蝰素,并非只以纯化蛇毒的方式进行,当中涉及一定程度的化学合成步骤。另一种利用锯鳞蝰蛇毒所制作的药物,名为“蛇静脉酶(Ecarin)”。药剂业有专门测试该种药物的实验,称为“蛇静脉酶凝结时间法(Ecarin Clotting Time)”,目的用作监控以水蛭素进行抗凝血治疗的实用性。另外,尚有一种抗凝药替罗非班(Tirofiban)亦是以锯鳞蝰蛇毒为提炼对象。

7,谁知道锯鳞蝰的分布地

蝰蛇科(Viperidae)毒蛇,学名为Echis carinatus,产于非洲北部至锡兰的沙漠和其他乾旱地区。可能是蝰蛇科中毒性最强的毒蛇,人被咬伤经常致死。体长很少超过60公分(2呎)。易发怒,富进攻性,通常隐藏石下和齧齿动物的藏身处。体沙色或灰色,背上有一排白色斑点,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淡的「之」字形线条斑。鳞片粗糙,受到惊动时,鳞片相互摩擦,发出嘶嘶声。 印度酷热的塔尔沙锯鳞蝰(Echis carinatus)漠地区有著全世界毒性最强、最致命的爬虫类之一:锯鳞奎蛇。这种恶名昭彰的毒蛇属于蝰蛇科 (Viperidae),长度仅有 30 英寸,难以令人相信它就是杀人最多的蛇类:人类一旦中了它那毒性超强的毒液很少能够存活,特别是在偏远无人的沙漠地带,遭受它的毒吻大概就难逃一死。
锯鳞蝰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及斯里兰卡,亦分布于中东及非洲(赤道以北地区)。
锯鳞蝰属(学名:Echi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主要分布于非洲、中东、巴基斯坦、印度及斯里兰卡。锯鳞蝰虽然体型较其它毒蛇细小,但它们是一种性急而且容易发动咬击的蛇类,加上能分泌强烈的神经毒素,因此被视为一种危险的蛇类。另外,锯鳞蝰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当它们遇上危机的时候,会磨擦身上的粗糙鳞片,发出唧唧声音以向敌人示警。[2]其学名“Echis”来源于希腊语,意指“蝮蛇(viper)”。目前共有8个种已被确认。

8,中国四大陆地毒蛇

四大毒蛇指四种拥有强烈毒素,而又容易发动的咬击的毒蛇。以宏观的世界观来说,目前提到所谓“四大毒蛇”,泛指印度及巴基斯坦一带的四种危险蛇类。这四种毒蛇亦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地区大部份人类遭受毒蛇咬击,而导致死亡事件的元凶。四大毒蛇的成员如下:印度眼镜蛇(Naja naja):这亦是印度境内最著名的毒蛇。印度眼镜蛇(学名:Naja naja),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一种蛇,亦是眼镜蛇属中的重要代表种。印度眼镜蛇是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因此得名。此蛇种及整个眼镜蛇属的学名关键词“Naja”,语源来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青环蛇(Bungarus caeruleus)青环蛇(学名:Bungarus caeruleus),又名印度环蛇,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及邻近地区的环蛇。这种蛇的毒性非常强,它是印度“四大毒蛇” 的成员之一,在十多种环蛇品种当中,它也是最常造成严重蛇伤的一种。山蝰(Daboia russelii)山蝰属(学名:Daboia)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单型属,属下只有山蝰(D. russelii)一种有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亚洲至印度次大陆地区、东南亚、中国南部及台湾。由于山蝰的分布范围甚广,因此被视为南亚区域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大部份遭蛇咬伤以及导致死亡的事件都与其有关。山蝰是印度著名四大毒蛇的其中一员,亦是引发印度境内几乎所有人类遭蛇咬毙事故的元凶。山蝰的拉丁学名“D. russelii”来自最早发现山蝰的爬虫学家柏德烈·罗素(Patrick Russell,1726-1805)博士;而其属的学名“Daboia”则来自印地语,意指“潜伏者”。目前共有两个亚种已被确认。锯鳞蝰(Echis carinatus)锯鳞蝰(学名:Echis carinatu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锯鳞蝰属下的一种毒蛇,主要分布于中东及中亚地区,尤其是印度次大陆一带。锯鳞蝰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亦是四者中体型最细小的。目前共有5个亚种已被确认。
金环蛇:形态特征 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   生态习性 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分布 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

9,蝰蛇的分类学

“蝰蛇”的分类:1. 蝰蛇亚科(东半球蝰蛇)。2. 响尾蛇亚科( 颊窝蝰蛇)。3. “蝰蛇”的读音:kuí shé4. 释义:1. 爬行纲,蝰蛇科。2. 是一种毒蛇,又称黑斑蝰蛇。3. 体长0.9~1.3米。背面暗褐色,有淡褐色链状椭圆斑3列,各椭圆斑的最外缘为黄白色,其次为黑色,在3列斑纹间,散布有不规则的小斑纹。4. 腹面灰白色,每片腹鳞有3~5个紫褐色斑点,前后缀连略成纵行。5. 昼夜都活动,捕食鼠类等。6. 毒液以神经性毒为主,也含出血性毒。7. 卵胎生,每产1~6仔蛇。8. 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省。9. 生活习性:1.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2. 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3. 一般在森林、草地、沙漠中活动。4. 蛇伤措施:蝰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蝰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1 白头蝰亚科Azemiopinae   1.1 白头蝰属Azemiops   2 夜蝰亚科Causinae   2.1 夜蝰属Causus   3 蝮亚科Crotalinae   3.1 蝮蛇属Agkistrodon   3.2 跳蝮属Atropoides   3.3 睫角蝮属Bothriechis   3.4 森蝮属Bothriopsis   3.5 矛头蝮属Bothrops   3.6 红口蝮属Calloselasma   3.7 山蝮属Cerrophidion   3.8 响尾蛇属Crotalus   3.9 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   3.10 亚洲蝮属Gloydius   3.11 瘤鼻蝮属Hypnale   3.12 巨蝮属Lachesis   3.13 墨西哥角蝮属Ophryacus   3.14 烙铁头属Ovophis   3.15 猪鼻蝮属Porthidium   3.16 侏儒响尾蛇属Sistrurus   3.17 竹叶青属Trimeresurus   3.18 黑绿烙铁头蛇属Tropidolaemus   4 蝰蛇亚科Viperinae   4.1 树蝰属Atheris   4.2 膨蝰属Bitis   4.3 角蝰属Cerastes   4.4 锯鳞蝰属Echis   4.5 钝鼻蝰属Macrovipera   4.6 山蝰属Montatheris   4.7 泽蝮蛇属Proatheris   4.8 拟角蝰属Pseudocerastes   4.9 蝰属Vipera蝰蛇科有28~34属220~250种,是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并可以折叠收回,为最进步的蛇类。蝰蛇科成员的体型多与其他蛇类明显不同,身体短粗,尾短而突然变细,头大而成三角形,有些种类头上还有可感受红外线的颊窝。蝰蛇科可分为无颊窝的蝰蛇亚科Viperinae、有颊窝的蝮蛇亚科Crotalinae和原始而神秘的白头蝰亚科Azemiopinae三个亚科,它们有时也被升级为单独的科。蝰蛇亚科约有12~13属70余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各地。蝰蛇亚科包括分布最北的毒蛇,其中极北蝰Viperaberus遍布欧亚大陆北部,也是见于英国的唯一毒蛇,最北可深入北极苔原地区。蝰蛇亚科包括一些毒牙最大的毒蛇,如非洲的加蓬咝蝰Bitisgabonica的毒牙可长达5厘米。加蓬咝蝰也是非洲最大和最著名的毒蛇之一,身体非常粗壮,与其近亲犀咝蝰Bitisnasicornis等同为花纹最复杂的蛇类。蝰科中最毒的蛇种是锯鳞蝰,分布较广,从北非、中东到南亚一带均有,中亚南部也偶而一见。白头蝰亚科仅以白头蝰Azemiopsfea为代表。白头蝰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员,分布于缅甸和中国南方等地,非常罕见,目前人们对其所知甚少。蝰蛇科其它成员均属于蝮蛇亚科,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亚科,分布广泛,在除了澳大利亚以外的各个大陆都有分布,且在大多数地区都是主要的毒蛇。蝮蛇亚科最著名的当属响尾蛇Crotalus,以尾部可以发出声音报警和可以感受红外线而闻名。响尾蛇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但是有3种见于中南美洲。美国东南部的东部菱背响尾蛇Crotalusadamanteus体长超过2米,是北美洲最大最重的毒蛇。中南美洲的巨蝮Lachesismuta体型比东部菱背响尾蛇更大,体长近4米,是西半球最大的毒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蝮蛇和最重的毒蛇。在亚洲蝮蛇的种类很多,其中蝮蛇属Agkistrodon和烙铁头属Trimeresurus的成员是中国最常见的毒蛇,也是中国咬伤人的主要毒蛇。
“蝰蛇”的分类: 1. 蝰蛇亚科(东半球蝰蛇)。 2. 响尾蛇亚科( 颊窝蝰蛇)。 3. “蝰蛇”的读音:kuí shé 4. 释义: 1. 爬行纲,蝰蛇科。 2. 是一种毒蛇,又称黑斑蝰蛇。 3. 体长0.9~1.3米。背面暗褐色,有淡褐色链状椭圆斑3列,各椭圆斑的最外缘为黄白色,其次为黑色,在3列斑纹间,散布有不规则的小斑纹。 4. 腹面灰白色,每片腹鳞有3~5个紫褐色斑点,前后缀连略成纵行。 5. 昼夜都活动,捕食鼠类等。 6. 毒液以神经性毒为主,也含出血性毒。 7. 卵胎生,每产1~6仔蛇。 8. 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省。 9. 生活习性: 1.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 2. 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 3. 一般在森林、草地、沙漠中活动。 4. 蛇伤措施:蝰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蝰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10,世界上最恐怖的蛇是

相信各位在网上也看过不少类似的资讯吧,而每一个所给的排名也都不一样...因为 “最危险的毒蛇”中的“最危险”,可以指不同的范畴,可以是最毒,可以是最凶恶,也可以是杀人速度最快...  以下则是经过专题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世界十大最危险毒蛇”,此名单跟其他的不同,它们是经过精挑细选,已经被考虑了不同因素而最后被选出来的,而要注意,它们并没有分先后次序的,因为都是“最危险之一”,而当中所考虑的因素有:它们的体型,毒性,毒液分泌量,性格,蛇吻纪录以至于被咬伤后的死亡率等。  它们是:  眼镜王蛇(King cobra):不少蛇类专家一致认为,眼镜王蛇是最具威胁性的毒蛇,这世界第一长的毒蛇拥有凶恶的性格以及大量的剧烈神经毒素,平均14-19毫克的毒液就足以致命。一口能毒死20-40多位成年人的它,可令受害者在15分钟内死亡,而死亡率则能高达75%,泰国有报告指一位著名耍蛇人被一条眼镜王蛇咬伤后,不到4分钟就死了。另外,眼镜王蛇也是4种最著名的毒蛇之一,同时也是最聪明的,它通常会先威吓对手,以免浪费本应用来猎食的毒液,当然,一旦被激怒,受害者有很少机会能避开眼镜王蛇的致命蛇吻,因为其攻击范围很远,通常能达2米多。  罗氏蝰蛇 (Russell viper):这种又称之为锁蛇或原班蝰的毒蛇,是世上造成最多蛇吻纪录的蛇类之一,同时也是印度“4大毒蛇”的成员(即印度境内造成最多蛇伤的4种毒蛇)。 这是因为其栖息地广泛的缘故,蛇吻的发生通常是因为工人们在草地里工作时,看不见而误踩到它们所致的。罗氏蝰蛇的毒性在蝰蛇科里算大。大约40-70毫克的毒素就可以致命,而它们的毒液分泌量可达260毫克。  印度环蛇(Indian krait):这是印度 “4大毒蛇”之一,与罗氏蝰蛇一样,是世上造成最多蛇伤的毒蛇之一。这种环蛇比其近亲,金环蛇或银环蛇等,要更危险,因为它的性格在环蛇界中,属于激进一点的,但其昼伏夜出的习性则是跟其他环蛇一样。受害者多在晚上睡觉时受到袭击,被它咬伤的受害者通常都没什么感觉,因此很多都是到最后毒性发作时才被送到医院。另外,印度环蛇也是世上最毒的陆栖毒蛇之一,平均3毫克的毒素就已经可致人于死地,但其毒液的分泌量则很少,往往只有18毫克。  黑树眼镜蛇 (Black mamba):一般称之为黑曼巴蛇,是非洲最长和世上第二长的毒蛇,这种蛇著名于其暴躁的性格,是最具攻击性的毒蛇,它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面临冲突时,它通常会选择逃跑,但在觉得很受威胁时,黑树眼镜蛇便会连续袭击其敌人。它的毒性很剧烈,10-15毫克的毒液就可致命,而它能分泌的毒液份量则足以毒死20多人,受害者可在20分钟内死亡。除此,黑树眼镜蛇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以前几乎是100%,但现在,由于非洲的医疗有所改进,所以被黑树眼镜蛇咬伤的死亡率也有下降的趋势,但仍达75%。另外黑树眼镜蛇也是世上4种最著名的毒蛇之一。  鼓腹巨蝰 (Puff adder):这是一种巨型的蝰蛇,也是非洲造成蛇吻最多的毒蛇之一,每年有很多人被它咬伤。这种蛇有很多的毒液量但毒性则不太大。鼓腹巨蝰在警告敌人时,会先帐起自己的身体,发出噪音,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而在袭击时,鼓腹巨蝰的速度惊人,是有记录以来,攻击速度最快的毒蛇,整个过程平均不用四分之一秒。  锯鳞蝰 (Saw-scaled viper):这种蝰蛇体形虽小,但危险性却很大,是世上咬伤人最多的蛇之一,同时也是印度的“4大毒蛇”的成员。锯鳞蝰性格暴躁,攻击性高,在遇敌时,会先摩擦其身上特别的鳞片,发出嘶嘶的声音警告敌人。它们的毒性很大,是世上最毒的陆栖毒蛇之一,5毫克的毒液即可致命,当然,体形细小的它毒液分泌量并不大,平均只有35毫克。  三色矛头蝮 (Terciopelo):这种是体形最长的蝮亚科成员之一,也是中美洲到南美洲最危险的毒蛇,在该地区有超过75%的蛇吻是三色矛头蝮造成的。相比起其近亲,普通矛头蝮(common lance head), 三色矛头蝮被认为更凶恶和更难以猜测。这种蛇有的是强烈的出血毒,会严重破坏身体组织,而它的毒牙也很长,能长达2.5厘米,可以把毒液深深地注入受害者体内,但被它咬伤的死亡率则不太高。  东部菱背响尾蛇 (Ea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体形最大,最重的响尾蛇------东部菱背响尾蛇是北美最危险的毒蛇,在那里,多数的蛇伤都是它造成的。体形庞大的东部菱背响尾蛇每次能为受害者体内注入大量的毒液。一般人认为,响尾蛇在咬人前,必会先“响尾”,但这并非绝对,东部菱背响尾蛇在遇敌时,可以随时就是一咬而并不响尾。 (尤其是怀孕的雌性)  海岸太攀蛇 (Coastal taipan):澳大利亚最长的毒蛇------海岸太攀蛇,是其中一种最危险的毒蛇,也是世上最毒的陆栖蛇类之一,在新机内亚,它咬伤的人最多。虽说其毒性不如近亲内陆太攀蛇(Inland taipan),但其性格的凶恶以及毒液量则远远超过内陆太攀。同时,海岸太攀蛇的死亡率也是世上最高之一。  东部疑眼镜蛇 (Eastern Brown snake):这是澳大利亚蛇吻的主要元凶,它所造成的蛇伤已超越虎蛇,成为大洋洲咬伤人最多的毒蛇。而东部疑眼镜蛇也是世上最毒的陆栖蛇类之一,毒性仅次于内陆太攀等蛇等,这种蛇类也是较为有攻击性的,比较有地盘感,遇敌时会奋力作战。
黑曼巴蛇第一,第二太攀蛇
八歧大蛇、
黄金眼镜蛇、响尾蛇、黑曼巴蛇、绿曼巴蛇。
变色蛇:剧毒。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有一种当地人叫“拉塔那”的蛇,其颜色能随时变化:当它游到青草丛里,全身变成青绿色;盘缠在枯木或岩石上时,全身变成褐黑色;置身于红色土壤中,颜色又变得和土色一样。这种蛇头小身肥,样子虽丑,但喜欢捕食各种害虫和老鼠。

文章TAG:锯鳞蝰锯鳞蝰  沙漠  缠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