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合肥市规划局近期对合肥什么规划的

合肥规划局的近期规划主要是火车南站和北站 详见链接http://www.hefei.gov.cn/n1105/n32856/n190703/n11163844/index.html

合肥市规划局近期对合肥什么规划的

2,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归市规划局管
合肥现在就是一个打工地,没几条路不再修整扩建的,新建的更多。至于是不是合肥规划设计院做的项目就不知道了。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

3,合肥城市规划到几环了

合肥城市已经规划到2环3环,已经不再按传统规划城市,现在是按照“滨湖”“北城”“经开”“政务”等分区发展啦。
这个不太清楚,不过北上的肯定是最高的,而且最不好进了,我有同学就在上海, 那叫一个爽啊

合肥城市规划到几环了

4,划分成分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

『规划』主语,『提出』谓语,『(以)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的大合肥都市圈』宾语,这是一个以主谓句为宾语的复杂句。句中有语法疏漏,“为目标”不能与把搭配,且把字短语是修饰建设的,所以应加“以”字与“为目标”呼应,不然有岔气的感觉。

5,合肥的未来城市规划

老市区、滨湖新区、西部组团其中后两个为重点其实这些只能借鉴 换届了就不见得承认了
你好!东北为职教城老城区发展为商业区。滨湖是重点打造的新城,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企业比较多,南面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面是高铁枢纽,西边为高新区,西北依托新桥国际机场,将是金融机构的后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6,合肥经济圈的具体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6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8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100万人。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6% ~69% ,2030年达到76%~79%。 1.合肥市(龙头城市)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未来十年,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7,合肥经济圈的合肥经济圈最新规划

2014年8月4日,《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专家评审会在合肥召开。 《规划》提出构筑“一核三心、五带多极”的经济圈空间布局,打造一小时城际通勤圈和生活圈等。 2013年,合肥经济圈GDP达到7798.7亿元,增速为1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规划》将合肥经济圈未来发展定位为“长三角与中四角重要增长极”“安徽省核心增长极”,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并构建起国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规划》预测,到2030年,合肥经济圈常住人口将达到2500万人,城镇化率为73%-75%。据此,合肥经济圈内将打造1个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17个左右小城市、200个左右小城镇等,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合肥经济圈总体结构将以点轴的形式推进,构建“一核三心、五带多极”的开放性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合肥都市核心区,三心指淮南、六安、滁州三个中心城区,五带指合淮、合滁宁、合六叶、合桐安、合巢芜发展带,多极指多个县级中等城市和若干产业新城。 《规划》提出,加强各市镇之间的交通互联,将采取强化枢纽、提升铁路、共享航空、连通水运、加密高速、提升国省道通达度、构建城际快速通道、打造一小时城际通勤圈和生活圈等举措同步推进。 省经济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报告称:与2010年相比,全省区域经济格局有所变动。从全省看,2014年与2010年相比,GDP比重上升和下降的市各占50%。其中,GDP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合肥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前者比重提高近1.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后两者降幅均在1个百分点。合芜GDP比重上升合肥和芜湖无疑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主要受益者,两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始终保持在前两位。除此以外,两市GDP比重明显上升,经济总量已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达到35.5%。四年间,两市GDP比重分 别由 2010年的23.1%、10.5%提高至2014年的24.5%、11%。合肥的上升幅度位居全省第一。此外,蚌埠、宿州、宣城和滁州四市GDP比重稳步小幅上升,平均上升幅度在0.24个百分点左右。分析称:上述区域经济地位的稳步上升与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培育以及重大项目引进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是密不可分的。值得注意的是,蚌埠GDP比重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三位,与阜阳、滁州的差距逐渐缩小。沿江两市比重下降淮南、马鞍山、安庆3市GDP比重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已分别由2010年的4.72%、7.41%、7.72%降至2014年的3.75%、6.45%、7.34%。其中,淮南经济转型发展明显滞后于淮北、铜陵等市,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依然较高。淮北、阜阳、六安、铜陵,4市GDP比重下降幅度相对缓慢,降幅均小于0.25个百分点。其中,淮北GDP比重由2010年的3.61%降 至2014年3.55%,降幅为0.0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仅高于黄山。此外,亳州、黄山、池州3市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建议扩容合肥经济圈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建议进一步扩容合肥经济圈,建议逐步将蚌埠、芜湖等市纳入其中。此外,分析还认为:皖北地区城市区划调整也亟待优化。“建议将寿县划入淮南行政区划、凤阳划入蚌埠行政区划、萧县和砀山划入淮北行政区划,推进蚌埠淮南、淮北宿州一体化发展;继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议将个别具备条件的县设区或市。”
作为安徽的核心增长极,合肥经济圈的范围将有调整。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安庆)和滁州市,总面积36519平方公里,总人口1836万人。

文章TAG:合肥规划合肥  规划  合肥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