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安徽九华山天华寺在什么位置

安徽九华山天台寺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镇的九华山风景区1、到了九华山风景区就到了 (详见附图。)2、天华寺就在天台峰顶,为九华山海拔最高的寺院。3、天台寺为全国重点寺院。4、从合肥驾车路线如图。

安徽九华山天华寺在什么位置

2,九华山天台寺的介绍

九华山天台寺,即地藏寺,又名地藏禅林,全国重点寺院,位于天台与玉屏峰之间。始建于宋,后废毁。内部结构仍保持大殿原貌,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东西两边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天台寺周围景点众多:寺南青龙头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柱环护。

九华山天台寺的介绍

3,天台寺在哪里有什么历史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

虽然佛教起源地并不是中国,但是在中国佛教发展历史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对于信奉佛教的人,每次提起,大家总能说上几个比较有名的寺庙。甚至包括一些旅行地,已经把佛教纳入旅游景点内了。凡是信奉佛教的人,都会前往寺庙烧香拜佛。在中国有一座知名度很高的寺庙,修建在一座高达1306名的高山上,远远望去,它的修建方式,完全是根据山体形状修建的,最重要的是,建成方式,很是奇特,建筑物仿佛跟大山融为一体似的。因此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这座寺庙建成至今有多长时间了。在山的另一侧根本就看不见位于山上的寺庙,因为山体完全把寺庙给挡住了,位于山门上,还能看到非常精美的雕刻,因此游客们对于这座寺庙都很感兴趣,每年前来这一寺庙的游客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大家对这一寺庙的建成,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称,这座寺庙建于唐朝,因为新罗僧地藏曾经在此地修行,所以才留下了这座寺庙。到了宋朝,有位佛教高僧留下一座精美的诗篇,说的正是这座寺庙。但是在宋朝时,这座寺庙早就在山上建成了。进入清朝咸丰年时,由于战争不断,使得这座寺庙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光绪继位以后,再次对这座寺庙进行了修建。本身这座寺庙选址就很不同,再加上山上气候有些湿润,因此使得寺庙内的地板跟柱子都有些不牢固了。为了把这座寺庙保持好它原有的状态,直到1980年才进行再次修建,由于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因此想把木料运到山上,只能靠人力一步一步向山顶挪。这也不难想象出,当初人们为了对这座寺庙进行修建,费劲了多少周折,直到现在大家看到这座寺庙时,才能看到它保持了原有的状态。这座建在1306米山巅的寺庙则位于九华山。九华山矗立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内,被称为华南第一山。自山脚向山顶望去,远远就能看到有名的古寺在大山上林立,寺庙里拥有的文化古迹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在99座山峰上,至少能看到80多处佛教建筑物,而这座1306米高度的山峰叫天台峰。天台峰则是九华山上地藏菩萨的道场,它在九华山上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另外还是九华山所有寺庙里面,名气最高,祈福最灵的一座寺庙。因此天台寺是佛教信徒们都喜欢前来的必拜之地。为了保证寺庙地基牢固,在山地上硬是修建了8米多高的石头地基。天台寺下方,有一个很深的洞穴,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地藏菩萨的修行之处。凡是在天台寺修行过的高僧,在他们去世之后,都要进行圆寂,直到现在他们的尸体都没有腐烂,保存完好,这一点也是大家想不通的。

天台寺在哪里有什么历史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

4,天台寺的简介

全国重点寺院。 即地藏寺,又名地藏禅林。位于安徽九华山的天台与玉屏峰之间。相传唐时新罗僧地藏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遗迹。宋代高僧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诗云:“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说明宋代已有寺宇。明洪武元年(1368)居士阵履泰捐资,住持僧昭莲重建,遂为丛林。相传嘉靖年间寺僧玺玉居山护林,佛德高洁,享年110岁。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僧人尘尘子行脚至天台峰结茅而居,庵名“活埋庵”。据乾隆《青阳县志》载:“尘尘子,名杜多,能诗工书法。年七十犹坐蒲团,严冬着单布衣。圆寂后六年其形趺坐不仆,皮肉如生。”后僧徒在庵旁为其建舍利塔。清中叶,天台峰周围48座寺庙已形成“八刹”,均从属天台寺。至道光时荒废。另据陈蔚《九华纪胜》卷十四载:“云峡下,面阳阿中,印信石畔,旧有天台寺。天台寺遗基侧其上有金铜千佛塔。”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1920年住持僧彻德募建佛殿,寺前有额“天台正顶”。1921年住持僧兰田重修天台石板路。1936~1949年住持僧义方重整仪轨,大振沙门。1953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83年国务院批准天台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并为佛像上漆、贴金。1949~1970年住持僧普全。1970~1974年住持僧晓悟。1975~1985年住持僧普光。1985~1993年先后住持僧为智悟、慧文、意彻、普道。1995年至今住持僧宏学。原天台寺横卧于天台、玉屏峰间的凹地上,坐北朝南,块石木结构,硬山顶,是一座3层走马通楼的民居式殿宇。因地就势,布局奇巧,古朴和谐,浑然一体。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面以玉屏台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8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以隐蔽,既御风寒又十分坚固。其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石洞,进深4.2米。山门上镌有“中天世界”和“非人间”两方石刻。入山门,过弥勒佛像后,三进殿堂相互通连。东、北两侧为对峙的悬岩,径直可入2层的大雄宝殿和地藏殿。由此转折向东,沿岩石上的台阶而上,再转折向北即进入3层的万佛殿。殿长10米、宽13米,满堂有形态各异的木雕小菩萨像,悬立梁柱之上。楼后有偏门通往观音殿、客房和云水堂。原建筑总面积1540平方米。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青龙背东侧新建的寮房,坐东朝西,南对观景台、十王峰,皖南民居式,6层,框架结构,脊高18米、长28米、宽19米,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天台寺原大殿因风雨剥蚀,柱朽墙裂,于1998年10月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宫殿式,3层,框架结构,双重檐,铁瓦盖顶,飞檐翘角。脊高17米、长21米、宽20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内部结构仍保持大殿原貌,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东西两边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民居式,长13米、宽8米,建筑面积104平方米。大殿山门下坡地拟建韦驮殿。天台寺周围景点众多:寺南青龙头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柱环护。捧日亭为池州知府李曰章于清乾隆三年(1738)建造,并作有《捧日亭赞》以记其胜。寺北有两块巨岩立于山巅,对峙如门,只容一人通行。右边岩石上竖镌“云峡”2字,左边岩石上横镌“一线天”3字。在天台寺与十王峰之间有一长100余米、高近30米、宽10余米的青色岩石,人称“青龙背”。横截东天如屏,故又名“玉屏峰”。青龙背西石壁上有“龙华三会”、“登峰造极”、“东方极乐”及“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等摩崖石刻。

文章TAG:九华山天台寺九华山  华山  天台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