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飞夺泸定桥课堂实录

http://www.xyjys.com.cn/lb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2 直接点击就有 啦

飞夺泸定桥课堂实录

2,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五册三单元一吨有多重

呢? 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生5:肯定搬不动。生7:因为搬50千克一袋的大米时,我使尽全身力气大米都纹丝不动。生8:我们班同学谁都不能自己拿动50千克一袋的大米,要六、七个男同学才抬得动。师:多少袋50千克的大米是1吨呢 ?生9:得需要20袋。那一定沉得不得了。生10:一吨的大米就要工人装成小袋抬上汽车来运了。师: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生: 26千克。生: 24千克。师: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请你算一算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生 3 :大约 40个。师: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生齐:34人。师: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生齐:不够。师:你觉得 1 吨怎样?生齐:对我们来说太重了。(3)说一说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大约重一吨?
导语:那就会是很多很多千克,如果还用“千克”作单位就会很麻烦,所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出示课题)2、实际感受,探索新知(1)吨和千克的关系师:那么1吨是多少千克呢?生:1000袋1千克的大米就是1吨。1吨 = 1000千克(板书)师:对,凑够了1000千克我们就可以叫做1吨,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装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让你去搬,你觉得怎样?(2)感受1吨,建立吨的概念电脑播放录像,学生看录相回忆课前自己在“挑战极限”活动中的感受。师: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拿不同质量物体的感受吧!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生1:我觉得20千克的一桶水很重,搬不起来。生2:我勉强能搬起来。师:一桶水重20千克,5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3:重100千克。师:50桶
一、流程设计: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0千克的矿泉水,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桶矿泉水,感受20千克水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多少桶矿泉水重1吨?(50桶)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5桶矿泉水(因为5桶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50桶矿泉水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七、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的概念。2、知道1吨是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2、学生课前体验和感受10、20千克、50千克各有多重3、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三)教学实录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1)感受1千克师:这里有一袋1千克大米,谁能来拎一拎说说你对1千克的感受。生:1千克的大米很轻,不用费力我就能拎起来。(2)感受10千克师:这是一袋10千克大米,谁能拿一拿,说说你对10千克的感受。生1:10千克比1千克沉很多生2:我使劲还是能拿动的。(3)引入“吨” 电脑出示:一汽车大米,让学生估计有多少千克?(图略)
综合练习一只公鸡重4千克,一只鸭子重6 千克,小明家养了8只公鸡,12只鸭子,它们的总重量比1吨少多少千克? 拓展练习一节车皮限量60吨,有板有320吨煤,5节车皮够运么? 六、教学预案: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吗?你知道“吨”这个单位吗?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引入“吨”的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吨 = 1000千克”。 2.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3.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五册三单元一吨有多重

3,课堂实录 怎么点评学生写描写景物的句子

《麦哨》(人教版课标本八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一、在读文中赏析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师: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样的?指名学生答。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学生1:娇贵的月季、粉嫩的月季。学生2:五颜六色的月季。学生3:色彩艳丽、迷人的月季。学生4: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绚丽多彩的月季。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生: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师:如果你是孩子,喜欢怎样的描写,为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二、在读文中积累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生6:粉色的桃花谢了,结出了红中透绿的桃子;生7: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生8:白色的玉兰谢了,留下一片生机勃发的绿叶;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三、在读文中练笔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小学生写作的难度:一二年级叫写话;三——六年级叫习作。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的提法,都表明了小学阶段作文只是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我们在小竹林里挖竹笋,比谁挖得多;我们又在小泥路上比跑步,比谁跑得快。”“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鸡在场地玩耍。”“我们再也招架不住香味的诱惑,大家拿起勺子,直冲锅边,狼吞虎咽起来。”……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查看课件、视频、教案、名师辅导、插图…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课堂实录 怎么点评学生写描写景物的句子

4,赠刘景文宿新市徐公店夜书所见乞巧嫦娥游山西村秋思

《曾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全诗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全诗如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全诗翻译: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全诗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全诗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  全诗如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全诗翻译: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全诗如下: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全诗翻译: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游山西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全诗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全诗如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全诗翻译: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长相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全诗如下: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全诗翻译: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383《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抽生读第一句古诗。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生:送来秋天的寒冷。生:江上秋风在吹。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生:夜深就是深夜。生:篱落是篱笆。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师:再请个同学说说。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生:自己的家乡。师: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生:思乡之情。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接着孩子们背诵古诗。一堂课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中结束。

文章TAG:桥课堂实录课堂  实录  飞夺泸定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