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地方,有一部分地方是过七月半的,不是所有地方都过七月半,七月半也叫“中元节”,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走访,带上礼物,外出打工的都会赶回来家乡,亲朋好友一起过七月半,家家户户都是大摆筵席,盛请亲朋好友,非常热闹,有些地方的七月半完全不亚于过春节;那中元节是怎么来由呢。

1、你们的中元节是怎么过的?

你们的中元节是怎么过的

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阳节,潮汕的中阳节是这样过的,农历十四是鬼神的节日,人们从一早就准备好饭菜到山上去拜鬼神,到了晚上很多人很早就呆在家不敢出门了,听说晚上会有孤魂野鬼出来,所以到了晚上外面街上就比较安静的。到了十五中午也要准备好饭菜在家里拜祖先,当天要在家里拜神,也要去各个庙里拜神,这个中阳节在潮汕还是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日,

2、梅州客家人过不过元宵节呢?

梅州客家人过不过元宵节呢

元宵节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在元宵前后的几天,整个客家地区,几乎成为一片狂欢的海洋,按客家地区的习俗,元宵节活动一般从十二日至十六日。流传至今的主要节日活动有:闹花灯“闹花灯”是汉民族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但闽西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

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灯汇合出游,争奇斗艳,锣鼓鞭炮不绝于耳,庞大队伍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抚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灯”。“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轿子抬着,随队而行的是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也是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永定下洋的闹花灯完后,还各自将灯迎放到祖宗坟墓前,既喻添丁,又尽现客家崇宗敬祖尽孝精神;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则把各式花灯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着十番乐队演奏,二小伙撑着游池塘,灯光水影、乐声悠悠,引来岸上观者阵阵掌声,又具另一番风味,

迎古事“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

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舞龙灯闽西客家民间一如汉族的龙崇拜意识,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灯”,但闽西客家地区除平时所见一般的龙灯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连城姑田游大龙,每节龙高达2米余、长达4米余,正月十五下午四时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

3、在农村冬至是怎么过的?

在农村冬至是怎么过的

冬至节到了,数九寒天开始了,上年纪的农村人对冬至节挺讲究的,过去我们皖北这里羊肉没有现在价格贵,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家家都买点羊肉,晚上包羊肉饺子或羊肉粉丝汤,一家老少吃的热热火火的,具讲整个冬天身体健康、抗寒少病。有俗语称‘冬至不吃饺子,三九冻掉耳朵,’可见冬至节吃饺子的重要,我们这里还有冬至节上坟祭祖的习俗,随着人们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民在老家的越来越少,这一习俗现在正逐渐淡忘。

4、梅州这边有过节的风俗,如七月半、八月半,但是这些风俗的来历是怎样的?

你好!我是宁江夜谈,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对客家风俗比较了解,下面分两段来写七月半和八月半,在客家地方,有一部分地方是过七月半的,不是所有地方都过七月半,七月半也叫“中元节”,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走访,带上礼物,外出打工的都会赶回来家乡,亲朋好友一起过七月半,家家户户都是大摆筵席,盛请亲朋好友,非常热闹,有些地方的七月半完全不亚于过春节;那中元节是怎么来由呢?民间传说有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意思,就是在农村春耕秋收已经告一段落,因为平时比较忙,亲朋好友走访没有时间,到七月半的时候大家一起聚一聚,庆祝秋收的喜悦,还可以增进感情。


文章TAG:梅州  客家人  中元节  元宵节  梅州客家人怎么过中元节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