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你知道华氏城吗

华氏城 即“华子城”.《佛国记》作巴连弗邑,《大唐西域记》作波吒厘子.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公元前185年)的都城.在恒河下游,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拉附近.是古印度最大城市.

你知道华氏城吗

2,巴特那属于什么地形

巴特那属于平原地形,位于恒河平原。巴特那(Patna)为印度比哈尔邦首府,隶属于巴特那县(Patna District),古称华氏城。恒河流经这里,在地势上,它自北向南逐渐升高。恒河自西向东流经这片平原的南端。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巴特那属于什么地形

3,磨羯拖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摩揭陀(Ma·gadha ) 又作摩羯陀国、摩伽陀国、摩竭陀国、摩竭提国、默竭陀国、默竭提国、摩诃陀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位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比哈尔邦(Bihar)的中南部地方,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佛陀伽耶为其中心
不明白啊 = =!

磨羯拖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4,孔雀王朝是谁建立的

孔雀王朝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也是古印度著名帝王阿育王的祖父。传说他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将当时古印度最大王国男陀王朝推翻,建立了一个根据其家族名称而命名的新王朝——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定都华氏城。该王朝统治时期,古印度进入帝国时代。 旃陀罗笈多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24年——前300年),其军事力量已经相当强大。公元前300年,旃陀罗笈多逝世,传位于儿子宾头沙罗,也就是阿育王的父亲。宾头沙罗在位期间不断向外扩张,据说他曾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将其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宾头沙罗死后,其子阿育王继位。 阿育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孔雀帝国最强盛的时代。阿育王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战争进行得什么激烈,俘虏15万人,杀10万人。此次战争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规模战争,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为印度成为统一的大国奠定了历史基础。此时,孔雀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规模。北起喜玛拉亚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临阿撒姆西界,西抵兴都库什山,除了南端外,整个次大陆领土尽为其有,成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很快便衰落下去,大约到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末代国王被一位将军杀死,孔雀帝国从此覆灭。
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也是古印度著名帝王阿育王的祖父。传说他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将当时古印度最大王国男陀王朝推翻,建立了一个根据其家族名称而命名的新王朝——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定都华氏城。该王朝统治时期,古印度进入帝国时代。 旃陀罗笈多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24年——前300年),其军事力量已经相当强大。公元前300年,旃陀罗笈多逝世,传位于儿子宾头沙罗,也就是阿育王的父亲。宾头沙罗在位期间不断向外扩张,据说他曾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将其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宾头沙罗死后,其子阿育王继位。 阿育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孔雀帝国最强盛的时代。阿育王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战争进行得什么激烈,俘虏15万人,杀10万人。此次战争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规模战争,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为印度成为统一的大国奠定了历史基础。此时,孔雀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规模。北起喜玛拉亚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临阿撒姆西界,西抵兴都库什山,除了南端外,整个次大陆领土尽为其有,成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很快便衰落下去,大约到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末代国王被一位将军杀死,孔雀帝国从此覆灭。

5,印度古城市的特点

古印度的城市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住在这个半岛上的部落,还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过在它的北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很早以前已经有相当发达的文化了。在印度河谷所进行的发掘表明,这里在公元前二、三千年,已存在着自成一格的文化。本世纪20年代,这里发掘了几个市镇型的居住地。它们都有许多相似的特征。这些居住地的文化称之为哈拉帕文化。它是以旁遮普省一个居民点的名字而得名的。这些市镇型居住地中的第一个,就是在它附近发现的。哈拉帕文化居住地有高高的厚实的墙环绕着。它的面积可达几百公顷。市内的大街宽而直,并附有布置均匀的房屋,它们互相以直角相交。房屋一般为两层,都用火砖砌筑。它们没有建筑物上的装饰物,没有临街面上的窗子,但是设施都相当完善。有的建筑物竟占地几百平方米。这些城镇型的居住地无疑是奴隶社会初期的产物。我们从雄踞于高地之上的哈拉帕城寨可以看出,它有厚实的墙围着,并在其中集中了规模颇大的行政建筑物。这说明当时已有国家政权存在了。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有个城镇还有设备完善的谷仓,谷仓附近还有面粉加工作坊及其生产者的住宅。这说明当时生产力已有相当水平了。此外,在这些居住地中还发现了大小不等、设备悬殊的住所,有的大的遗址甚至可推测为宫廷建筑物或奴隶兵营的宿舍,这也说明了财产及社会地位的尖锐不平等。对最古老的城市莫亨约达罗的发掘,可以使我们得到古代印度城市的完整印象。该城为古时达罗毗荼人所建,位于印度河下游,平面接近于长方形。它有排列得很整齐的街道。主干道是按照当地的主导风向而南北走的,由东西向的次要干道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近于方格形的街道网。在十字路口,拐角都是圆圆的,显然是为了便于车辆的行驶。城里的房屋都用烧焙过的红砖砌成,屋顶是平的。房屋的大小很不一致,有的有许多房间和大厅,有的只有两间住房。分隔房间的墙不砌到天花板,为的是使各房间都有穿堂风。有的房屋是两层的,居室都在楼上,楼下是厨房、盥洗室及储藏室。城市西部有两座特殊建筑物。一座是四方的大厅,每边长28米,厅内有4排柱子,每排5根。这20根柱子都用砖砌,支撑着平屋顶。这座建筑物可能是城市居民祭祀和过节用的大厅,也可能是作坊。另一座则是大水池。它位于一个方形院子的中央,院于四周围着廊子,廊子里有走道和房间。水池长32米,宽7米,深3米,有好几个用砖砌成的下到水池中去的阶梯。水池的水由东边廊子上一个房间里的水井及引水槽供应。建造者考虑了水的巨大压力,把池壁砌到2~2.5米厚,而且稍微倾斜一点。池底铺着几层精制的砖,砖上敷不透水的树脂,砖层上有方格形基础墙,它们的两端搁在四周走廊的基础上。这座古城在给排水上有突出的成就。它不仅在建筑物和街道上有很好的下水道,而且已有了全城的排水设备系统。这在我们已经知道的古代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那个系统有主渠、沉淀池、排除雨水的阴沟,所有这些都是设计周密,工程精良。在发掘时,还发现了许多人工挖掘、用砖砌筑的水井。这证明它也有过设计良好的给水设备。我们从古城莫亨约达罗的考察中,可以想象古代印度的城市建设是很发达的。据古代梵文记载,在以后的岁月里,还有巴费连邑、王舍城、华氏城,它们都有过壮丽的建设。华氏城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最有名的首都。它最初为公元前五六世纪哈尔扬卡王朝的第3代所建。因为位于恒河与桑河两大河流的汇合处,使它具有商业及战略上的重要性。根据公元前4世纪一个驻节在孔雀帝国的希腊使节记载,华氏城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城市,它长9.5里,宽1.75里,城的周围有条宽阔濠沟,护城墙有54个城门及570座城楼。当时执政皇帝护日王的孔雀皇宫激起了这个希腊人的赞叹。他说即使是波斯大帝在苏萨的皇宫也不能与它相比,在皇宫相连的花园里养着驯服的孔雀和野鸡,有成荫的小林和植树的牧场。我国的著名僧人法显也在稍后时间里访问过印度。他在华氏城住了3年,看到有2个大佛教院,它们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的学生,还有1所很出色的医院,大路上都有休息的场所。

6,佛经的起源是

选自东初长老编著之《阿含概说》: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迦叶为 首,举行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由阿难诵出,律由优波离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故其取材诸多相同。佛灭百年顷,因 东印度吠舍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僧众,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 波咤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连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共说法四十九年。佛涅盘后,佛的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把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上所说的话,所发生的事归纳整理并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 历史上的集结佛经一共有四次,每一次集结佛经的目的都是一个——宏扬佛教正法,破除外道邪说。每一次集经中所参加的人,都是在佛法上很有修为的上上之人。 本来佛经的集结应该只有一次,但是在佛涅盘后的几百年中,邪说兴盛并侵入了佛教,为了扶持正法重振教风,才有了后三次的集结佛经。后三次集结佛经的内容,应该和第一次集结佛经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后三次主持集结佛经的人,都是佛教历史上的著名高僧。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第一次集结佛经。 第一次集结佛经,是在佛涅磐后,由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召集了一千名已经成就了阿罗汉果的优秀弟子,再从这一千名优秀弟子中选出五百个更出色的人,这五百个弟子,才是真正参加了第一次集结佛经的人。 集结佛经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由有过目不忘之能的阿难陀尊者述说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述说律藏。无论是经藏还是律藏,讲述的都是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的具体情形。二位尊者述说之后,由大众公认,只有在全体通过之后,才能书写下来。 佛在世时的每一次法会,这五百弟子中都曾有多数人参加,如果诉说的人话不属实,如果这五百弟子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那么按照集经的制度,是绝不可能纪录下来的。 佛的弟子们为了能把佛的法脉传承下来,也为了能使未来的众生对佛的教法生实信心,做了极精心极严密的准备。如今,我们是否也能深刻体察到当年佛弟子们在集结佛经时的良苦用心呢? 佛经的四次结集 简丰文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阁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岩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谍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古印度
释迦牟尼佛49年所讲的佛法纪录。
佛经 就是真言 是佛菩萨的语言
您好,答案:印度

文章TAG:华氏城  你知道  知道  华氏  华氏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