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因为元朝重用了部分汉人,不能因为有部分汉人,如张良弼、李思齐等,死心塌地为元朝卖命,卖力镇压义军,就说元朝皇帝对汉人有多好,就拿这些既得利益者代替老当时整个被盘剥的汉人群体。元朝统治集团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有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

1、元朝的汉人名臣有哪些

元朝的汉人名臣有哪些

安童应该是元朝汉人中的名臣,他极力推行的汉化政策,目光是长远的。但由于忽必烈对佞臣的信任,安童的设想最终也无法实现,安童生于公元1248年,病逝于1293年,年仅46岁。安童的父亲曾为忽必烈争夺汗位出谋划策,深得忽必烈倚重,其父死后,安童也继续得到优待,1263年忽必烈夺位成功,本欲诛杀对手党羽,年仅16岁却欣赏儒家学说的安童当即表示反对。

建议忽必烈推恩立信,得到忽必烈的采纳与信任,当时史天泽担任右相,但忽必烈却因李璮之乱的缘故,对汉臣产生怀疑,又打算以蒙古官员制衡汉官。不过,安童18岁时,忽必烈毅然任命他为左相,地位甚至在史天泽之上,此后安童极力推荐汉族官员,并积极致力于推行汉法。阿合马是忽必烈最信任的蒙臣,他十分忌惮安童,不断在忽必烈面前进谗,

终使安童被贬至西北,其间还被阿合马的西部蒙古亲信监禁了起来。直到阿合马死后,安童才又被诏回朝中拜相,后来忽必烈以卢世荣推行的财政改革为主,桑哥在卢世荣被处死后,极力推行新的理财政策,与安童的主张相互冲突。安童受到桑哥等人排挤,他的汉政也无法继续推行,桑哥死后,从能力和威望上安童在前,可忽必烈改任完泽为相,结束了安童的汉化进程。

2、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民国十年,就连溥仪都把辫子剪了,然而康有为、张勋等人却依然挂着辫子。伪满成立前后,就连溥仪的父亲载沣,六叔载洵、七叔载涛都放弃了复辟梦,与溥仪划清界限,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拒绝到伪满任职。然而郑孝胥、罗振玉等一直以遗老自居的汉人却为溥仪的复辟摇旗呐喊,鼓吹恢复君主制,公然勾结日本分裂中国,从清亡到伪满,都过了二十年。

连满人都放弃了,可仍然有不少汉人为清朝招魂,如果按照提问的逻辑——元末有很多汉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就能证明元朝对汉人好。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清朝对汉人也挺好的?不然为什么清朝都灭亡二十年了,却仍有不少汉人留着辫子,支持溥仪复辟?如果你觉得逻辑是通的,是这个理儿,那就当我什么也没说。就此打住,不用再往下划了,

如果你觉得逻辑不通,没有道理。那你可能就发现了问题之所在——上面的表述是以部分汉人既得利益者的优渥生活和阶级立场,代替整个汉人群体的立场,明显是在偷换概念。实际上任何一个政权,它都有自己的统治基本盘,也就是所谓的“统治阶级”。这个统治阶级,不可能是单一民族,它必然要涵盖了当时各个民族的上流人物,才能巩固它的权力根基。

就拿元朝来说,元朝统治集团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有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还有高丽人,西亚人,皇帝吸纳某人进入统治集团,民族属性是考虑因素之一,但从来不是绝对因素。一个汉人,有匡扶社稷之才,能给元朝皇帝捞银子,皇帝为啥不将其纳入统治阶级?皇帝缺心眼?一个蒙古人什么都不会,元朝皇帝凭什么高看他一眼?凭什么赐他铁饭碗,难道就凭他是蒙古人吗?实际上,当时的贫苦蒙古人多了去了,元顺帝被明军逐回草原时,草原上还有几十万蒙古人在放牧。

实际上,元朝皇帝对同族并不怎么样,后来明朝用功名利禄诱惑,大把大把蒙古人组团来投靠明朝,实际上,元朝蒙古人内部,也有很尖锐的阶级矛盾。这也是正是为什么,有明一代,会有那么多的蒙古人死心塌地为明朝卖命,加入明军序列,调头打北元残余,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阶级矛盾都是大于民族矛盾的。

既然明朝可以笼络蒙古人卖命,那元朝笼络汉人为其卖命,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像文天祥那种把民族大义看得比阶级利益更重的人,正是因为很罕见,所以他才会被后世树为爱国英雄楷模,而对于绝大多数古代汉人官绅而言,被皇帝纳入统治阶级才是关键。利益才是第一考虑因素,民族算个屁,他们才不会管什么“民族矛盾”,才不会关心什么“华夷之辨”。


文章TAG:元朝  汉人  名臣  河南  元朝河南有多少汉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