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意率真屋漏痕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
我只知道“屋漏痕”的解释: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任意率真屋漏痕是什么意思

2,找人帮忙翻译笔论和续书谱中的几句话

1、原文: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译文:作书,是闲散的事。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2、原文: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 译文:真书要写得平正为妙,这是一般世俗的论调也是唐代书法的缺点(唐代 书法家讲究法度规矩,缺乏魏晋书法的飘洒风度)。古今真书写得最神妙的,无过钟繇,其次就数王羲之,试看这二家法书,都潇洒纵横,何曾拘守方正平直的规 矩?原因在于唐代以法作取士标准,所以士大夫阶级的字大都有科举习气

找人帮忙翻译笔论和续书谱中的几句话

3,为什么书法创作要讲究墨法

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矣。”(《艺舟双揖》书法是视觉艺术,除了线条的变化外,还讲究色彩,黑白二原色的对比本身就有一种色彩美。人们习惯上说“墨分五色”,即浓、淡、枯、润、湿,实际上远不止这五种。墨色的变化,不仅能增强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而且也具有一种墨趣,苏轼喜欢浓墨,萤其昌说他的墨迹K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耳”。(_《画禅室随笔》)刘墉也喜欢浓墨,以致有“浓墨宰相”之称。王文治喜欢谈墨,故而有“淡墨探花”之誉。墨的浓淡选择是书法家个人的习惯。一般说来,墨法应该是浓淡结合,枯湿并用,这样才能造成多姿多彩的笔墨效果。其实墨法的选择与创作时选用的书体关系至密,“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矣”(姜夔《续书谱》)。“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又说明墨法对字的形质、气韵的影响。一般说来,墨的干、燥、浓决定字势的险峻,具有阳刚之美;而墨的湿、淡、润决定字势的姿媚,具有阴柔之美。“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不善用墨者,浓者易枯,淡则近薄”(周星莲《临池管见》)。可见墨法要在长期不断的书法实践中才能掌握。当然,墨法也离不开个人的审美情趣、习惯等,不能一概而论。古人研墨,今人多用墨汁,尽管手段不同,但墨法还是必须讲究的,因为它涉及到书法的色彩、血肉和气韵。

为什么书法创作要讲究墨法

4,写字的摩和临有什么区别

临:比照着原样写或画; 摹:用可以看见底下字的纸等放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何谓临摹?两者关系如何? 临摹,摹仿书画之法。临与摹有别:摹是以薄纸蒙在范本或影本上照着书写,通常称为“写仿影”;临是置选帖、范本在一旁(通常是左帖右砚),看着字的点画、结体和气势,仿照书写。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论临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复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榻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 可乱也。”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学书必须摹仿”,“欲临碑必先摹仿,摹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学书的步骤一般是先摹后临。因为摹有字帖、影本作依托,比较容易些。通过摹,锻炼自己的目力心力和书写能力,初步掌握帖字用笔和结体的基本规律。摹帖时,既要注意笔画的形状?又要细察字的气势神采,做到眼观、神会、手摹,使之笔笔尽肖,切忌机械地描绘。摹了一段时间后(不宜太长),即应转入临帖。临,比摹难度大,要求高。它是无依托,以自己目力心力所及,用笔写出字帖、范本一样的点画、结构和神采来,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它是把古碑帖和名家好字学到自己手上来的必须采用的有效的方法,是学习书法的一项基本功。历代书家没有一个不是从“临”中成长起来的。谁肯在临上动脑筋下功夫,谁就会有大的收获和成就。临,包括对临和背临。对临,是面对选帖、范本,照着书写,所谓“以目导心,以心运手”,追取帖字的效果。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上,熟记帖字的笔意、用笔和结体,不观帖而临习之,要求不看帖也能写出对临时所写出的效果来。它是检验自己对临成果和真实书写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选帖,把所临帖学到手的有效方法。 宋代姜夔《续书谱·临摹》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这是对临、摹的利弊和得失的经验总结。摹写,因为下边有影格依托,笔随影走,容易得原帖字的点画位置和形体结构。也正因为有这种依托,摹写时往往会忽略笔意的表达。摹了之后,容易忘却,不易巩固。临,是靠自己的目力心力去书写,较易体现原帖字 的笔意,但因为无依托,往往易将原帖字的间架位置写走形。因此,临、摹都应“经意”,认真对待,先摹后临,临中亦可再摹,临摹交错,互相结合,兴利去弊,取长补短。如此不断努力,就可化古为我,兼得帖字之形神。
临 是临写 摩 是描摹 临摹临摹 描摹出字体的韵味 临出优秀的字体
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 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5,怎样才能写好字

坚持练字帖
怎样写好字□ 卢中南 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 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 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 二、科学的学书方法 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 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先正楷,后行草。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6,姜夔的作品有哪些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的书法创作:他的《续书谱》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姜夔的音乐创作:姜夔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其代表曲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姜夔的诗词创作:《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好事近》、《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水龙吟》、《昔游诗 其九》、《齐天乐》、《踏莎行》、《疏影》、《点绛唇》、《水调歌头》、《虞美人》、《满江红》、《暗香》《浣溪沙》、《念奴娇》、《鹧鸪天》、《扬州慢》、《淡黄柳》、《卜算子》、《昔游诗其十》、《探春慢》、《次石湖书扇韵》、《摸鱼儿》、《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鬲溪梅令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洞仙歌》、《惜红衣》、《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惜红衣》、《八归 湘中送胡德华》、《凄凉犯》、《翠楼吟》、《阮郎归》、《解连环》、《霓裳中序第一》、《庆宫春》、《诉衷情》、《少年游》、《蓦山溪》、《杏花天影》、《长亭怨慢》、《一萼红》、《琵琶仙》、《玲珑四犯》、《昔游诗》、《夜行船》、《杏花天》、《侧犯咏芍药》、《法曲献仙音》、《昔游诗 其四》、《汉宫春》、《忆王孙》、《月下笛》、《过垂虹》、《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昔游诗 其一》、《昔游诗其五》、《湖上寓居杂咏 其九》、《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九》、《昔游诗 其二》、《玲珑四犯》、《湖上寓居杂咏》、《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角招》、《湖上寓居杂咏 其二》、《昔游诗其三》、《昔游诗》、姜夔-诗词《昔游诗 其十三》、《平甫见招不欲往》、《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二》、《昔游诗 其十一》、《昔游诗 其七》、《昔游诗 其十五》、《玉梅令》、《湘月》、《昔游诗其十四》、《昔游诗 其六》、《昔游诗 其十二》、《昔游诗 其八》、《眉妩》、《小重山令/小重山 潭州红梅》、《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一》、《湖上寓居杂咏》、《徵招》、《琵琶仙/自度曲》、《过德清》、《湖上寓居杂咏 其十》、《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五》、《过德清》、《姑苏怀古》、《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湖上寓居杂咏 其一》、《月上海棠》、《清波引》、《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十》、《题华亭钱参园池》、《句》、《秋宵吟》、《湖上寓居杂咏 其四》、《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六》、《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春日书怀四首》、《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 其二》、《湖上寓居杂咏 其七》、《湖上寓居杂咏 其三》、《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四》、《雪中六解》、《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八》、《石湖仙》、《偶题》、《古乐府》、《答沈器之二首》、《莺声绕红楼》、《江梅引/江城梅花引》、《斋后与金老铦朴翁聪自酌龙进而发》、《送彭仲讷往合肥三首》、《契丹歌》、《除放自石湖归苕溪》、《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一》、《庆宫春/高阳台》、《虞美人草》、《湖上寓居杂咏 其十四》、《湖上寓居杂咏其十一》、《湖上寓居杂咏 其五》、《生云轩》、《观灯口号》、《京口留别张思顺》、《寄俞子》、《寄上郑郎中》、《贺张肖翁参政》、《过湘阴寄千岩》、《桂花》、《访费山人》、《丁已七月望湖上书事》、《次韵鸳鸯梅》、《次朴翁游兰亭韵》、《赤松图》、《呈徐通仲兼简仲锡通仲与诚斋为乡人近来赴调》 、《嘲林可山称和靖七世孙》、《湖上寓居杂咏 其六》、《喜迁莺慢/喜迁莺》、《张平甫哀挽》、《雁图》、《同潘德久作明妃作》、《送左真州还长沙》、《送王简卿归天台二首》、《送王德和提举淮东》、《送李万顷》、《郊礼后景灵宫薛谢纪事》、《和转庵丹桂韵》、《和王秘书游水乐洞》、《过桐庐》、《灯词》、《次韵千岩杂谣》、《次韵德久》、《次韵诚斋送仆往见石湖长句》、《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三》、《湘月/念奴娇》、《箜篌引》、《临安旅邸答苏虞叟》、《金神夜猎图二首》、《金神夜猎图二首》、《寄田郎》、《寄上张参政》、《华藏地云海亭望具区》、《赋千岩曲水》、《登乌石寺观张魏公刘安成岳武穆留题刘云侍儿》、《待千岩》、《与和甫时甫分题画卷夔得剡溪图》、《湖上寓居杂咏其十三》、《小重山令/小重山》、《醉吟商小品/小品》、《坐上和约斋》、《竹友为徐南卿作》、《乍凉寄朴翁》、《下孤城》、《戊午春帖子》、《同朴翁卧龙山》、《题杨冠卿客亭类稿》、《送项平甫倅池阳》、《送陈敬甫》、《禽言如日哥哥》、《平甫放三十二鸥于吴松余不及与盟》、《陪张平甫游禹庙》、《绿萼梅》、《李陵台》、《越中士女春游》、《有送》、《雪中访石湖》、《夏日寄朴翁朴时在灵隐》、《送王孟玉归山阴》、《寿朴翁》、《三高祠》、《朴公棹牵牛其奇余亦作》、《女郎山》、《自题画像》、《于越亭》、《书乞米帖后》、《鸟夜啼》、《嘉泰壬戌上元日访全老於净林广福院观深传师》、《寄时父》、《悼石湖三首》、《出北关》、《钓雪亭》、《湖上寓居杂咏 其八》、《寺中》、《牛渚》、《马上值牧儿》、《次韵胡仲方因杨伯子见寄》、《湖上寓居杂咏 其十二》、《予居苕溪上与白石洞天为邻潘德久字余日白石》 、《萧山》、《项里项王之里也在山阴西南二十馀里地多杨梅》、《武刃丞宅同朴翁咏牵牛》、《琵琶洲》、《钩雪亭》、《东堂联句》、《次韵武伯》、《陈口华侍儿读书》、《陈君玉以小集见归用余还诚斋朝天续集韵作七》、《菖蒲》、《越女镜心/法曲献仙音》参考:http://www.gudianwenxue.com/songci/jiangkui/list_68_1.html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更多可参考:http://www.shiandci.net/jz.htm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文章TAG:续书谱  任意  率真  屋漏痕  续书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