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有什么特有的习俗

最大习俗,到处都讲重庆话...跟整个西南官话片区,系统兼容...但是,北方的统治阶级,貌似不太容易理解地方词汇...呵呵
过年要吃汤圆

重庆有什么特有的习俗

2,重庆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重庆汉族的节日就跟全国法定节日一样啊,只是看重庆的少数名族有没有什么特别点的,但是毕竟重庆的少数民族非主流啊。哦,想到了一个非法定节日的民间节日,汉族的——七月半,也叫鬼节(传说七月办鬼门关大开,所以为了防止鬼乱窜就要烧纸钱。。。)

重庆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3,重庆民俗习惯有啥

到重庆一定要吃火锅和小面,不过外地的朋友要小心,不然怕太正宗的川菜吃了会上火。还有不晓得你是到重庆主城还是区县玩?重庆主城的话,有些红色旅游景点,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大概一天就旅游完了。还有特色的重庆江湖菜,每个区都有有名的,你可以到腾讯大渝网看看,有很多介绍。渝中区的话,就是解放碑、罗汉寺、洪崖洞、三峡广场比较好玩了。如果去区县的话,这个季节可以到巫山赏红叶,坐船去,顺便游三峡。

重庆民俗习惯有啥

4,重庆有什么特有的节日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5,重庆有哪些风俗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

6,重庆的土家风情有什么特色

在中国西南部重庆东南的大山中,穿行着两条清幽的河流——乌江、酉水河,她宛如闪亮的玉带镶嵌在这块热土地上,也就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聚居着勤劳纯朴的土家儿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不象别的民族那样保留原始,她已经于汉族融合,但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土家风俗。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哭嫁、跳丧等。 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各族民众载歌载舞、优美抒情、女高男低、风趣诙谐的秀山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语汇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舍巴日和赶秋节,摆手舞和接龙舞集中体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是最能体现土家族、苗族文化的习俗。衍生的民间艺术让人如饮陈年老酒。“千村摆手迎吉祥,万众赶秋一片歌”的场面也让人耳目一新。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挂进了人民大会堂,苗家花带飘向了五湖四海,那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这绝妙的音乐曾经轰动了纽约城,回响在波兰华沙的上空,世界银行官员及美国、日本民族问题专家到此看了以后称道“这真是中国的一绝!”,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   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重庆市黔江开发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南湘西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等。这里开展有许多土家、苗族的民俗游旅游项目,行程中可吃土家饭、住土家屋、学唱土家歌、跳土家舞等节目是必不可少的,与此您还可以欣赏到乌江、阿蓬江、酉水河等流域秀丽的自然风光,参加乌江漂流等妙不可言的专项旅游活动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7,重庆有什么风俗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语系,是西南官话的一种。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重庆话又称重庆言子,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   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例如:“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但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再如:“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活中常说:“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  重庆方言日常用语:安逸——满意舒服/不错/爽、要得——好的、假打——虚伪、拈起来——夹起来、耙耳朵——妻管严、好多钱——多少钱、撒子(啥子)——什么、耍朋友——谈恋爱、摆龙门阵——闲聊天、好老——好了、黑好——很好,等。  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建筑形式已在重庆市区绝迹,仅剩磁器口古镇。新修建的洪崖洞吊脚楼民俗建筑群即意在恢复传统建筑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文章TAG:重庆的风俗重庆  的风  风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