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明朝有南北两京,但是南京的存在感一直是比较低的。明朝的官话是南京话,因为南京是京城,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明清时的南京紫禁城肯定是有人住的,虽然第三代皇帝将都城由南京迁到了北京,可毫无疑问的,南京皇宫也不能空着。

1、明朝留守南京的勋贵有哪些

明朝留守南京的勋贵有哪些

明朝初期勋贵主要有两波: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叫“开国辅运推诚”,帮助朱棣靖难的叫“奉天靖难推诚”,文臣就在后面加守正文臣,武将就在后面加宣力武臣,最后面加爵位,例如“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大肆杀戮功臣勋贵,再经过靖难之变后,朱元璋封的那批开国勋贵所剩不多,然后朱棣上台以后,就把自己用顺手的人抬上来,迁都的时候,也主要就是把自己一首提拔的勋贵们带到北京去了,把朱元璋时期传承下来的一些勋贵就留在了南京,免得碍手碍脚,明朝勋贵就分为南北两个体系,北京那边的就是奉天靖难推诚系列,南京这边的就是开国辅运推诚系列。

2、南京为何成为明朝最初的首都?

南京为何成为明朝最初的首都

对于明朝初建都南京,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古代选都城,都必须从军事、政治、经济以及风水几大方面考虑。从军事方面来说所选都城必须有足够的自然条件保护都城,在古代山、河是纯天然的防御设施,在受到敌人进攻时,都城要能固若金汤,阻止敌人的进攻,能够长时间坚守等待外援。敌人进攻时能快速便捷的调动军队支援首都,都城附近必须有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从政治方面说都城选址必须在一个政治基础好的地方,也就是必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都,才最有安全感,才能发展壮大属于自己或明或暗的保护力量。发令施政才能快速畅通的散发出去,从经济方面来说一个王朝的都城,就是到时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只有财力雄厚地方富庶的地方才能支撑一个都城的生存和发展,

从风水方面来说中国每个朝代都讲究龙脉一说,选都城必须选龙脉上,要能在聚王气的地方建都城才能保证王朝长治久安。其实,古人所说的风水说白了也是综合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考虑,作为这几个方面的总结,说到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南京为什么会成为明初的首都?对于明朝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而南方威胁很小,南京紧挨长江,长江划分中国南北,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防御设施,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还有钟山龙,石头虎期的险要形势,所以南京安全形势,对于明朝来说相当不错。

南京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调动军队快捷,这就减少了定都西北的一个大问题—漕运问题。明朝是一个从南方打到北方建立的王朝,在南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相对于刚攻下的北京,朱元璋在南方的影响力要大的多,而且,当时江南的科举进士冠绝天下,很多有政治影响力的政治人物都出自江南,全国的政治也被这些地方的家族主宰。自北宋开始,全国经济南移,形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形势,南方一带物产丰盛,地方富庶,在南京建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3、明朝的南京官员权利很小吗?为什么?

明朝的南京官员权利很小吗为什么

明朝的两京制与历史上的两京、多京制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留都也设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正统六年(1441)年,两京制正式定型,南京所设立的机构近乎与北京对称,也有五府、六部、九卿等衙门,品级与北京也完全相同。南京也有自己的特点,某些地方不同于北京,我来简单聊一聊。南京远离天子,政权的核心是亲臣和重臣,

南京守备厅会议是南京的最高权力所在,南京守备、参赞是守备厅的常务官。《明史.职官志》说:“南京以守备及参赞机务为要职,”景泰三年(1452)设协同守备一人,多以侯、伯、都督充任,南京半壁江山的事务全交给几个公、侯、伯掌管,皇帝不是很放心,于是在设立南京守备之后,洪熙元年(1425)又命内官监太监郑和以下西洋官军守备南京。


文章TAG:明朝  勋贵  南京  留守  明朝的南京有多少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