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孝文化的积极意义如何弘扬孝文化

需要结合当今社会众多媒体,正能量的传播。更需要教育机构,重视起来,从学校教育开始,树立青少年孝道培养。更需要从社会核心价值观出发,积极培养宣传孝文化!

孝文化的积极意义如何弘扬孝文化

2,中国孝文化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现在孝文化已经式微了。在过去一直是政府提倡,社会有识之士共同推行的。现在嘛,谁还管呢,物价在涨,房价在涨,神马都在涨。80后的80%都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还怎么赡养父母呢?

中国孝文化

3,何为孝道是怎么解释啊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具体的演变过程太复杂了,请参见百度百科“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何为孝道是怎么解释啊

4,解释下孝文化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对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远在古代,先人们就认识到“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汉朝以孝治国,许多皇帝都以孝为名,像孝武帝,孝平帝,孝灵帝。孝在古代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子游问孝》的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
百善孝为先
虽然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太过于墨守成规,还是会很误事的孝也不例外!

5,什么是孝道文化作文200字

“孝”——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它的意义大得很,不光是一个字,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呢!世界都充满“孝”.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留下一生的悔恨.除此之外,孝敬老人是我们人人都要做的一种义务,否则就会触犯法律,留下终生悔恨.所以,我们不要做那些后悔的事情,孝心,就从现在开始吧! 说起孝顺父母,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因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唠叨,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们不必为你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我妈妈工作非常忙,有十她累的时候,我就为她做饭,自己随后再吃.虽然她很累,我也不能给我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但是我也不能以为内这一点而不孝顺她.因为我长大成人了,该到回报的时候了.现在只有一点才能孝顺她,就是努力学习.报答她的一片苦心.在这里我想说声:“妈妈,您辛苦了! 回想这几年我做过许多对不起她的事,希望她能原谅我这不孝之子.从今往后,我要对你好.不能再象以前那样了,我相信您慢慢就会感觉到儿子长大了! 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孝心让人成熟,长大.我想没有对母亲的孝心,人又怎么能谈得上爱这个城市,这个养育我们的国家呢.爱母亲的孝心是“小孝”,爱祖国的孝心是“大孝”我愿意做有“大孝”的儿子. “孝”的含义太深刻了! 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夫孝,始于事亲

6,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扩展资料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早已有完备的权威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绝先祖祀”四个字,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因为早在西周,汉族人民就确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谓“敬天法祖”。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在传统汉族人看来,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孝道 (传统文化)
孝,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些建议而不应以某些标准来衡量。真正的孝,是不用说也会做到的。孝,不应是表面功夫,不是简单的表面的现象。对父母而言,儿女真正的孝顺是自己要壮大起来。儿女自己身体健康,工作用心,生活幸福,爱惜自己,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些就是孝顺了。但有一点要清楚,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只是狭义的孝,是很浅层的孝。孝,不仅包含对父母的孝,更有对祖父母及祖辈的孝。自古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的“孝道”文化里,除了父母,还包括生育后代,推恩于人,孝国孝家,缅怀先祖等等,它不单单是小家之间的孝,而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从自己修身,到让家庭和睦,再到国家和谐安定,天下繁荣昌盛的多元文化体系。所以说,一个人,尊师也是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孝,见义勇为做好事也是孝。而只为父母着想,而不顾其他人的幸福、利益,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往往是对社会的不孝。那些“损人利己“的人,比如逢年过年,以偷窃、抢劫等手段获取财物,用以回家孝敬父母长辈的人,表面上看似是孝顺父母,但这类人就是只为小家,他们的关爱是不择手段的、有损他人的关爱,这样的行为,不是真正的孝。所以,作为儿女,能做到不再让父母操心,能够给父母添光彩,便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便是一个孝子。真正的尽孝在于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孝才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而真正懂得尽孝的人是很强大的。须知,孝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为,给予我们生命的祖辈是我们生命的根脉,孝,就是在根上下功夫,就好像一棵树,当做到在根部浇水施肥后,这树木就一定会长得高大的。我们应将整个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真正的孝,是关爱这个在家庭里的所有人,而不能只顾自己,如此,才是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懂得孝的人。能够做到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让他人(包括父母祖辈在内的身边所有的人)感到温馨的任何行为,都是传承孝道文化 的行为。所以,孝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在自己的思想里,然后自然而然地展现于外,由这种内在思想化出来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孝。

文章TAG:孝道文化  文化  孝文  孝文化  孝道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