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用100字概括主要内容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知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道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回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师说用100字概括主要内容

2,师说中的重点字词

《师说》文中重点实词与虚词 1.师 在本文中,“师”字共出现了五个常用义项,分别是: ①老师 ②以……为师 ③从师 ④学习 ⑤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 例如: ①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以……为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学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不耻相师 ⑤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耻 文中的“耻”,做“以……为耻”讲,为意动用法。 如:①不耻相师 ②耻学于师 3.于 ①在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对于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被 如:不拘于时 ④比 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向 如:学于余 4.其 ①那些 如: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他,他们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他的,他们的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大概,表推测 如:其皆出于此乎 ⑤确实,表加强语气 如:其可怪也欤

师说中的重点字词

3,劝学 师说 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劝学》 1、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词。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2、成语: 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大声疾呼,欲盖弥彰 二、《师说》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无常师、择善而从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劝学中谈学习需要坚持的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谈有才能的人和一般人的最大区别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表情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师说中表情中心论点的句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从师的必要性的句子: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标准的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 师说 文言文知识整理

4,语文作业整理师说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386.htm 讲得很详细
通假字: 輮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又】槁暴【"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性”,资质】 古今异义: 江河:长江黄河 博学:广泛的学习 爪牙:爪子牙齿 寄托:藏身 用心:因为用心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輮以为轮:使动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一词多义: 之:1、代词 2、无意义 3、结构助词“的” 4、这 5、取独(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1、大概 2、代词 3、表特指,其中的 4、那,那个 5、表时间,既,已经 6、难道 7、表假设,如果 8、读第一声,表疑问语气 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一般以也字结尾,是为判断句) 老师,是靠它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不拘于时。状语后置句(于一般为状后标志。) 没有收到时代风气的影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不明句读,不解疑惑。 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却耻于向老师学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判断句 如今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求学霸给下师说知识点总结的知识点多谢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6,师说中的古汉语知识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文章TAG:师说  知识  知识点  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