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唐代张公艺的父亲是谁

张公艺(公元577年~公元676年),郓州寿张(今河南台前县孙口镇)人。中国古代著名寿星。

唐代张公艺的父亲是谁

2,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堂什么叫九世同堂是九代人住在一起吗那那个老祖宗

《旧唐书》记载:唐代山东有个张公艺,字千禄,为人胸襟坦荡,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他家九世同堂,人口繁盛,家庭和睦相处。南北朝时期之北齐,隋唐皆曾派使臣赠赐旌旗、匾额,以表彰其家。一次,唐高宗封泰山返京,驾临张宅,问张公艺何能九世同居。张公艺回禀道:民子世代承家训,宽厚仁慈传子孙,坦诚公正待事务,时刻常思一个“忍”,言毕取出笔纸,书百“忍”字献上。高宗甚为赞赏,亲题“百忍堂”三字赐给张公。从此,张家的堂号就叫“百忍堂”。唐代以后,姓张的人家常常以“百忍”作为堂号,还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为宗族治家格言。

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堂什么叫九世同堂是九代人住在一起吗那那个老祖宗

3,赏2梨却要求9000人分着吃李治为什么刁难张公艺

其实李治想考验一下90岁高龄的张公艺治家能力,才赏赐2个梨却要求他们张家全族人分着吃。可以说出生在北齐年间的张公艺,已经经历见证了北齐、北周、隋朝的灭亡,以及唐朝的崛起。所以说经历这么多是是非非的老人,对于李治的考验轻而易举的想到了解决办法。帝王也有好奇心其实古代的皇帝都是很容易的,整日的只能在皇宫里处理怎么也处理不完的国家大事,所以他们已有机会就想出宫散散心。李治在登基之后,曾经带着武则天一起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在封禅就听说在泰山附近有个张家现在已经九世同堂了还没有分家,还在一起生活。更加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的族长都90岁了还能主持家族的一起事务。好奇心强的李治为了能够在外边都待些日子散散心,就决定去附近的张家看看。充满智慧的张公艺由于李治是想看张家的真实情况就没有提前通报,直接就去张家了。他们一行人到了张家后正好碰到他们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那个场面正是壮观呀!这哪像家人吃饭,整个就是900多人的大宴会。而张公艺知道李治的来意后,首先确带着这位来散心的帝王去参观他们护家犬。张公艺给李治解释说他们家里不光家人团结互助,就是他们的护家犬也是如此。果然如张公艺所说的那样就是这些上百条的护家犬开始进食时,也会等着它们一起都到齐才会开始进食。见到这样情况李治心里感觉这个张家不简单呀!这个张公艺真实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呀!在继续参观的张家的过程中,李治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考验一下张公艺。那就是赏赐两个梨让他们全家吃。正常的情况让一个梨两三个分着吃还行,两个梨让九百多人还真是难为张公艺了。不过张公艺用他的聪明才智轻松解决,他用的方法就是把梨捣碎泡在水里喝,这样九百多人都能吃上李治赏赐的梨了。李治看到张公艺的做法也是赞赏不已。各位读者,对于李治的刁难,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赏2梨却要求9000人分着吃李治为什么刁难张公艺

4,张公艺是张良多少代孙 问一问

摘要 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其内容为: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 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赐以缣帛。”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封公艺为醉乡侯, 长子希达为司仪大夫,(寿张县志载)。故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此外张姓还有:清河、金鉴、亲睦、冠英、燕贻、宗岳、孝友、敦睦、敬宜、流远等堂号。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6 张公艺是张良多少代孙 张良26代孙 张公艺(张良26代孙, 生于577至676年,时八十八岁,前李世民在公艺门前小河马失前蹄遇难,公艺救至家中疗伤, 世民未告真情。贞观九年(635)世民亲书“义和广堂”金匾,差人送给公艺。)。 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其内容为: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 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赐以缣帛。”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封公艺为醉乡侯, 长子希达为司仪大夫,(寿张县志载)。故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此外张姓还有:清河、金鉴、亲睦、冠英、燕贻、宗岳、孝友、敦睦、敬宜、流远等堂号。

5,一位老人是如何将两个梨分给900个人吃的

大家一般听得最多的就是四世同堂虽然已经很厉害了,但曾经还有一个九世同堂的家庭,就是张公艺家族,从北魏到隋唐。不是野史,有确切的记载,《旧唐书》对张艺公故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张公艺公元578年出生,死于676年,享寿99岁,一生经历了隋唐四代。九十九岁,差一岁就到一百了,真是非常长寿了。从幼年起,他就聪明好学,12岁时就开始经营家业。虽然当时正值战乱,社会大乱,张公艺仍不愧祖宗,将家业经营得井井有条。不但如此,张公艺与邻里和睦,颇得村里人的称赞。经过他的打理,至唐初,家族已历经九代,家族共有九百多人。这九百多人,始终如一,十分和睦,孝顺,从来不分家。九世同堂很快就成了一种美谈,在乡间小镇上流传开来,也在宫廷里流传。那个时候,唐高宗和武则天刚刚从泰山启程,在位期间,李治就听说了张公艺家族的事情,因此对他产生了好奇心,非到张家去见见这位传奇人。到张公艺家时,李治正赶上吃午饭。照这样说,皇帝来到了,自然是很荣幸的,但张公艺却没有安排唐高宗吃晚饭,而是先请他去看狗。对于张公艺的举动,唐高宗很是纳闷,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张公艺说:不仅我们家人有情有义,连狗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然后张公艺拿出一面铜锣,敲响后,立即有数百条狗涌到院子里,准备吃饭。但先来的狗却先吃东西,等所有狗都来了,才开始一起吃!听说唐高宗见过这一幕,十分感叹,果然治家有方。尽管非常吃惊,但毕竟是皇帝,对于刚才的“不敬”,便想刁难一番。所以唐高宗出了一个主意,九世同堂,那给你两个梨,看你怎么分。大家都知道,这是刁难,2个梨子能分到900人吃吗?可是皇帝命令了,可不可以不执行呢?不行。否则便是反旨不遵,估计会连累九百多个族人。张公艺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谁知道张公艺也不慌乱,却叫人把两个梨子混在一起,泡在水里,一个人领着一杯梨水,还喊道:“大家来尝尝这陛下赐的梨水!张公艺果然有本事,让每一个人都吃上了梨,一招解决皇帝的刁难。看到这一幕,唐高宗连连夸奖:高!真了不起!随后,张公艺带皇帝到张家祠堂参观。此行中,唐高宗是怎么做到九世同堂的。张公艺说了一个词:忍耐。听完后,李治更加赞叹。事实上,张公艺说得对,他靠忍耐做到了。在张公艺死后,张氏族人为他建了“百忍堂”,并将“忍”作为祖训世代传下去。时至今日,张氏族在祠堂里,仍刻有“百忍成金”等匾额,告诫后代们要和睦相处,互相忍让。忍耐不是懦弱,而是明智,忍耐是大度,而不是卑微,忍耐是妥协,不是怯懦。

6,张公仪的的故事是什么

唐代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有说当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议论等等。逐渐远扬。这时,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他不断听到这个消息,却一直在想:国家有严禁的法令,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块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就说他这个皇帝一家吧,吃穿不愁,都读过四书五经,成天讲的是仁义道德,按说是通情达理的,但是一家人还合不到一块呢!他老子李世民,上有哥哥建成,下有弟弟元吉,为了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互相陷害,最后在玄武门动了手,把两个弟兄杀死。他又想到自己,皇后武则天原来是他老子的妃子,他登基以后又娶了过来,当了自己的老婆。我们皇家还这个样子,平民百姓咋能这么和睦?可是,在他未继承皇位之前,包括他老子李世民在内,历代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都有表彰,这些他都是知道的。因此,引起他的注意,决定非得其视察不可。这时,他和皇后武则天正要去泰山封禅,所以绕道郓州寿张县(唐属郓州)到张公艺处查访。于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五月,派司空英国公李绩,少师高阳郡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巨鹿男窦德玄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十月丙寅,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出发。十一月到达寿张地面,离张公艺四里路的付家路口、程岗两个村庄,驻扎在那里。高宗武皇后驻付家路口,兵马安排在程岗村。从此,付家路口更名为东影唐王西影兵的说法)。带领随从官员到张公艺的古贤村去询访。张公艺非常惊恐,唐高宗向他说明来意,然后随同张公艺观看了他们家庭的全部环境。只见他们住有四百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是谁的孩子,不讲喂亲疏远,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同时,张公艺向唐高宗还介绍了其他的一些情况,张公艺说:“我们九世同居,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唐高宗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取俩梨,看张公艺如何处理。张公艺接过,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饮汁一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尝到,这些记载至今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这个大家庭不但人义气,家畜也与别不同,养犬百只亦效家风有序,缺一不食。据说,唐高宗还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为了表达百犬的义气,后来张家为它们设立了“家戌林”,也叫“狗坟子”。百忍堂墙画百犬等食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的钦佩,认识到张公艺九世同居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张公艺说,九世同居人口众多,每日事出频繁,难免彼此之过,但都能以互相谅解,求大同,有小异,全家人之心,同一人之心,一人之心,为全家人之心;名利之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互相谦让,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其和气致祥的优良作风,“百忍”二字是以团结在家庭这方面,代表每个人都有涵养性之意(张氏家族的百忍堂号就是以此而称)。唐高宗深受感动,潸然泪下,于是,赏赐他许多缣帛,并免除其丁赋徭役。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摘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3XlSJqCnHvQMk75CmEZGKRI75VFSrapEaE-PGH_PZS0tsxV1WHZizZASG_Zu06v

7,历史上唯一九代同堂的千口之家

四世同堂被认为是人生福寿俱全的象征了,但历史上有个九世同堂的家族,九百号人同堂起居、和睦相处,实为罕见,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功夫在一个“忍”字上 《旧唐书》中记载,有一位老人,是山东寿张县人,相传是汉代张良26代孙,生于南北朝时期,死于唐朝时期,活了99岁,经历了三个朝代,家族九世同堂。 张公艺为一介平民,祖上秉承儒家“忍、义、理、让”的治家理念,家风代代贤德,人口兴旺,且数代不分家、不单立门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谐,长幼有序。 到张公艺这一辈,已是上下九世,九百号人同堂起居,其乐融融。居家过日子,生活琐事,零零碎碎,怎能没有个磕磕碰碰呢?张公艺自小从祖辈上接受的家训就是一个“忍”字,他将“忍”的道理,同样作为九世同处的首要原则。 他告诉家族中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微信搜索 新正述传统文化 公众号 看更多好文) 忍让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景。家族近千人,每天吃饭时敲鼓集合,大家起坐有秩,上座为老人们,男女有别各自分开,未成年的孩子们单独列席。大家互相礼让,敬老爱幼。长者仁慈,幼者恭敬,内外仁和礼让,雍睦谐和。 这种谐和的氛围,居然连动物界都受到感染。家中的百犬饲食时,如果当中有一只犬没有来,其它所有的犬竟然都不进食,要等待缺席的那只犬就位,才肯一同下食。场面蔚为壮观与奇特。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 家和万事兴,福财高,张家德行也高。外人来借钱借粮、牲口犁耙,有则偿还,无则从不逼债,再借依旧如故,不惜钱财救济。有小辈不满,张公艺就教育他们说:“如果他们都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有,还来求我们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的家庭人伦,使整个家族形成了人人互爱互敬、相互公平理性对待的局面,每个人对待别人的父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别人的孩子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般。 “三尺头上有神灵”,这大忍至善的义行感动了远乡近邻,也惊动了三界天庭。 第一百个“忍” 神仙出题考验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看到,张公艺“忍”的境界已非一般人能比,能忍别人不能忍之事,一百件事中,九十九件他都能忍。 为了让张公艺在“忍”功上再上层次,玉帝决定给他出一个难题。 一日,张公艺的长孙操办婚事,门前敲锣打鼓,门内大摆宴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位蓬头垢面的乞丐也前来道喜了:“恭喜恭喜,天赐良缘。老朽能否和你家那些尊贵的客人同席用饭?”张公艺欣然同意,乞丐自顾自地走向屋内。 张公艺吩咐腾出下位让乞丐入座,没想到乞丐却说:“下位怎么做啊,我要坐上席。”张公艺感觉乞丐有些胡闹,说:“上位都是有身份的人啊,你这身装扮恐怕多有打扰吧?” 乞丐说:“我穿得破,不见得我是恶人啊;穿得好,也不见得德行高啊。你是个有道养的人,怎么也以貌取人?”张公艺一听,赶紧抱拳陪罪,又转身对众宾客施礼,安排乞丐坐了上席。 酒足饭饱、席散人走过后,老乞丐仍然没走,竟提出了一个要求:“今晚我不走了,就睡新房里,新房舒适,让你家新人到别处睡吧。”众人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张公艺也有点忍不住了,说:“这位老先生,您怎么能提出如此有失礼数的事啊?” 老乞丐笑眯眯地说:“忍不住了吧,你还是叫张不忍吧。我睡睡新房又有何妨,鄙丐四海为家,处处是家,处处无家,看施主能否放得下啊!” 张公艺听罢,转头来跟二位新人及亲人解释。好在张家人普遍德行较高,凡事以忍让为先,在张公艺的劝说下,人们消了气,二位新人也将新房让了出来,乞丐进屋,倒头便睡,一夜无事。 次日,张公艺去新房叫乞丐,没有人应声,用手去掀被子,大吃一惊,哪有乞丐人影,被里只见一尊用黄金铸就的太白金星塑像!金身的胸前还有一副对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张公艺离世后,后人给他修建了“百忍堂”。救唐王李世民 受三代四位皇帝旌表 张公艺家族曾经受到四位皇帝的旌表和慰抚。 公元550年,北齐皇帝高洋为张公艺家族赠匾“雍睦海宗”;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给张公艺家族赐匾“孝友可师”;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张家,赠匾“义和广堂”。 传说隋朝末年,在山东济宁,唐王李世民被徐圆朗的人围追,李世民冲开一条路,向西北方出走,至山东寿张县张家庄一条河的桥上,身负重伤,马失前蹄跌入水中。 张公艺正在河岸边习武,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众人救起,扶壮士到家中。张公艺也不问伤者身份,就为李世民延医诊治,帮他疗养伤处、调理身体。李世民得以迅速恢复了健康。李世民登基后,贞观九年,为感谢张公艺之恩义,亲书“义和广堂”金匾,特派使臣前去旌表。 使臣到访之际,恰逢张公艺召集人马修建石桥,正是唐太宗当年受伤落马的那座桥。唐太宗得知后,贞观九年,降旨修建大桥,并派尉迟敬德监修,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后来此桥被称作“访贤桥”、“古贤桥”,张家庄也因此更名为古贤庄。 唐高宗麟德年间,高宗李治亲幸张公艺宅。他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送给张公艺两个梨,说要他分给全家人吃。张公艺接过梨,让家人用石臼将两个梨碾碎,入缸注水,然后鸣鼓集合全家,让每人用小匙饮汁一口,这样全家人就都尝到了梨。这些记载,至今还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高宗询问治家之道。张公艺当场写下百个“忍”字献给唐高宗,并详述每个“忍”字的内涵,高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御书“百忍义门”。 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唐高宗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且降旨要张家十兄弟“分食十道”。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依照各地的地理和交通等情况,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即“十道”。要张家十兄弟“分食十道”,即将张公艺兄弟十人安排在全国各行政区居住。 自此,张公艺大家族分别迁到全国各地居住,弘扬张家的美德和“百忍文化”。十兄弟在“分食十道”之前,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将一铁锅砸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日后团聚拼接为证。 张公艺在拜见唐高宗书写百“忍”时,在最后写道: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后族人还编出了“百忍歌?歌百忍”广传于世,于明清时流传最盛。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参考资料: 1. 刘昫等《旧唐书》 2. 欧阳修等《新唐书》 3.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民间传说

文章TAG:张公艺张公艺  唐代  父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