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端午节的鸭蛋介绍

1)端午的各种风俗习惯:渲染气氛,设置背景(2-6)家乡鸭蛋的风俗趣事 第一层: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点 第二层:挂鸭蛋络子的风俗习惯 第三层:鸭蛋壳的联想

端午节的鸭蛋介绍

2,端午的鸭蛋

好 红油冒出来哪会有声音?太夸张
不好,“吱”既有声音,而且仿佛可以想象出那个红油冒出来的样子,很形象生动。如果只是“红油冒出来了”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端午的鸭蛋

3,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对家乡的热爱。他觉得家乡穷虽然穷,但是有很多可爱之处,并不仅只是和鸭蛋联系在一起。
虽然高邮的鸭蛋是很有名的,但当地的人并不喜欢外人谈到高邮,就直说鸭蛋,毕竟它并不是很值钱!

端午的鸭蛋

4,端午节的鸭蛋 课文简介

第1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4段涉及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  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  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备感亲切。  “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这表现了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无论吃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吃的多了营养过剩,还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所以不要一次吃太多,不过偶尔吃多一两个,也不会有什么大碍! 鸭蛋主要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钾、钠、氯等营养成分。 [药用效能] 鸭蛋性味甘、凉,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适应于病后体虚、燥热咳嗽、咽干喉痛、高血压、泄泻痢疾等病患者食用。 [食品禁忌] (1)中老年人不宜多食久食 鸭蛋的脂肪含量高于蛋白质的含量,鸭蛋的胆固醇含量也较高,每百克约含1522毫克,中老年人多食久食容易加重和加速心血管系统的硬化和衰老。 (2)不宜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鸭蛋 鸭子容易患沙门氏病,鸭子体内的病菌能够渗入到正在形成的鸭蛋内。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处理,这种细菌才能被杀死,因此鸭蛋在开水中至少煮15分钟才可食用。且煮熟以后不要立刻取出,应留在开水中使其慢慢冷却。若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鸭蛋,很容易诱发疾病,故不宜食用。 (3)服用左旋多巴时不宜食用 服用左旋多巴时忌食含蛋白多的食物,因为蛋白多的食物在肠道内产生大量阻碍左旋多巴吸收的氨基酸,使药效下降。 (4)服用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及索密痛、克感敏时不宜食用咸鸭蛋 咸鸭蛋含有一定量的亚硝基化合物,服用解热镇痛药时,药物中氨基比林可以与咸蛋中的亚硝基化合物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容易诱发癌症。 (5)儿童不宜多食 据研究证实,儿童多动症与氨基酸摄人过量有关.主要是动物性蛋白摄人过量。发育期的儿童虽然需要较多量的蛋白质,但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摄人3克左右即可维持体内蛋白质的代谢平衡。过量食用,不仅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还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能引起儿童烦躁不安、好动。故儿童不应多食蛋类高蛋白食物。

5,端午的鸭蛋

提供了一些问题,供你参考: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 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 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4、第二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 挑选鸭蛋等内容. 5、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 ⑴蛋白柔嫩 ⑵油多 ⑶黄是通红的 (总:皮细而油多) 6、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 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 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 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7、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囊萤与用蛋壳装萤火虫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新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从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的无限遐思和眷恋。另外引用史上有关读书的名人轶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气氛,有一种淡雅的幽思引人回味。
1.悬梁刺股、寒窗苦读、废寝忘食、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凿壁偷光、风兴夜寐、圆木警枕、孜孜不倦。2.每逢端午所说的“十二红”中的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下文引出本地鸭蛋的介绍做出了铺垫。3.前两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造句:到了青藏高原,我沉醉于一望无际的景色中,曾经沧海难为水,别处的,就看不上了。4.同1.(这纯属老师所传,不懂加再说,愿意解答!严禁抄袭!!!)
3.不可删去 本句话注重的是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所以不能删去. 2.第一段为下文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渲染出了“端午”的气氛,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 才0分??不给分,真小气
1.(质细),(油多)。(文言文) 2.引出下文。 3.不好,这个字是比较口语化的,这句话就因为这个字而显得形象。 4.因为文章前面提到了,小孩子吃完鸭蛋后,把蛋壳用来装捉来的萤火虫,说到萤火虫,又想到了小时候读囊萤映雪的故事。 这也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6,求端午的鸭蛋课文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 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 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参考资料:《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文章TAG:端午  鸭蛋  端午节  节的  端午的鸭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