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过了差不多一百七十年,诸葛亮铁粉、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在承认前史记述南郡、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同时,突然又说诸葛亮的家安在”南阳之邓县”(汉水北岸),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汉水南岸),名字叫做“”隆中”——明显自相矛盾了,习凿齿笔下的”隆中”如何落地。
1、诸葛亮南阳襄阳之争到底有没有必要?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为平息两地纠纷,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于1992年1996年两次组织包括两地历史学家在内的170余名历史专家,进行辩论,一致认定,襄阳隆中为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为纪念地。次日,中央电视台也向全国播出,此后数年,襄阳南阳再无纠纷,近几年,由于手机网络兴起,南阳作家群风云再起,希望依靠无知百姓同情,能够翻案。
2、南阳襄阳诸葛亮之争结论办法是什么?
很简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自述是第一手史料,后人再怎样画蛇添足、附凿或“号曰”都不好使,东汉末“南阳(南阳郡)”在哪里?①治所在宛城/宛县(汉宛城遗址在今南阳市宛城区);②治域涵盖37县,“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后汉书.志》记载的东汉南阳郡郡治(宛城)位置及郡域(辖区)南阳卧龙岗在宛城西七里(宛县境内),襄阳“古隆中”在汉水南岸,
3、诸葛亮躬耕地有襄阳南阳之争,为什么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则没有?
三国时,只有南阳郡没有南阳县。南阳郡做为一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宛城县而已,所辖邓县、宛城县等37县统称为南阳,故出师表所述“躬耕于南阳”那是说躬耕于南阳郡邓县隆中,跟当时的宛城县根本沾不上边。有人每天没事就叫嚷说:躬耕于南阳那就是咱现在南阳的,这是一种强盗逻辑,国人、专家也不会答应的,现在的南阳市由来:宛县—宛城县—南阳县—南阳地区—南阳市。
4、襄阳和南阳之争早已定论,为什么还要争?
诸葛亮《出师表》讲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两汉南郡、南阳郡以汉水为界(东晋襄阳民史家习凿齿:”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历代典籍文献可印证此为信史),卧龙岗在南阳郡郡城宛城(习凿齿称之为”南阳城”)西门外七里处,卧龙岗”南阳诸葛庐”(唐刘禹锡语)存世近1800年,是名实相符的诸葛躬耕地。
南阳卧龙岗历史上被称为隆中,明叶桂章《武侯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候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襄阳古隆中的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纪念性园林景观”隆中十景”,1893年(清光绪)更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
南阳郡辖区涵盖今襄阳市汉水以北区域,而今襄阳古隆中位于汉水南岸,汉代属南郡地盘,明显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无涉。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东汉篇》两郡划界首版严格遵循了这一史实,但谭先生晚年站队襄阳隆中,口头推翻了这一划界,并应襄阳之邀题词,大意是说东汉南阳邓县跨过大汉江管了古隆中所在地,所以”躬耕于南阳”在襄阳隆中,着实不明觉厉。
为什么会有旷日持久的争议,而且其中一方还几近弄假成真?举个例子:上世纪某时段韩国人搞了个”岘山申遗”,把湖北襄阳的地名、地标,如岘山、鹿门寺、太平侨、夫人城、堕泪碑等一股脑儿打包进去(甚至李白《襄阳歌》也做为韩国国粹《李朝十二歌》之一传唱至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韩国江原道有个襄阳郡,据传为南宋襄阳生券军后代繁衍之地,这些侨置自生券军故土中国襄阳的地名、地标,至今已在韩国存在数百年,变成当地历史的一部分。
这好比自家祖传配方被人换个名字申请专利后声名鹊起,原创者只能一声叹息,躬耕地争议与此异曲同工。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过了差不多一百七十年,诸葛亮铁粉、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在承认前史记述南郡、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同时,突然又说诸葛亮的家安在”南阳之邓县”(汉水北岸),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汉水南岸),名字叫做“”隆中”——明显自相矛盾了,习凿齿笔下的”隆中”如何落地?活脱脱一处海市蜃楼。
文章TAG:诸葛亮襄阳南阳之争国家怎么说 之争 诸葛亮 襄阳 南阳 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