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深圳发展得很快,全国各地的创业者纷纷来到了深圳,成为深漂。如果把2/3的城中村改造成保障性住房,将不少于100万套,可见深圳农民楼数量的庞大,深圳在2004年就完成了100%的城市化,城中村的农民楼大部分建于1992年-2004年,深圳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密集的城中村楼房,往往只隔一条街,这也是深圳的特色了。

1、如何看待深圳本地人?

如何看待深圳本地人

深圳本地人比较难讲,大部分是客家人,大致可以分两类:1.年长的土著,其人际交往,基本局限于亲戚往来、本村邻居。绝大多数本地老人家,基本也只会种楼收租,职业单一,也有个别做生意或开厂,很厉害的人物,这类人一般都有参军、考学或担任村官等背景,脑子活、胆子大,有比普通村民更广更深的人脉,但占比极少。2.年轻的土著(指80后90后),基本家里都会想办法安排高等教育(读书实在太烂就送出国混个文凭),毕业后也会找份工作或创业,

2、你们如何看待深圳房租压垮一批年轻人?

你们如何看待深圳房租压垮一批年轻人

因为房价太高,租房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无二选择,也只能这么选,很多年轻人想着先租着房,然后每个月从工资里面省一点钱下来,再攒起来,凑个首付最后能够买个房住。但,现在什么都破灭了,房租蹭蹭蹭往上涨,房价也居高不下,年轻人再也不敢消费了,每个月可怜的工资也不敢在乱用了,吃饭可能连肉都省着点买了,或者干脆就不吃肉了,

3、70年代去香港的深圳土著和仍然留在深圳的本地人,现在谁更富有?

70年代去香港的深圳土著和仍然留在深圳的本地人,现在谁更富有

我这个五十几岁的土著的回答应该可信度较高吧:我的村在深圳算是大村,有十几个生产队,六七十年代几乎每家都有人逃港,但那个年代的人基本都是没什么文化的农民,在港只能从事各种低下层工作,除极少数人通过努力成功的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财富外,多数人只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为止,多数人都是一家人住几十平米的公屋,八十年代开始,他们都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赚到的钱拿回来帮父母家人建一栋三四层的楼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农民房;后来在改革的进程中,多数的村都会分一块宅基地给香港的本村村民,他们得以回乡建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收租改善生活;而本地土著有投资意识的,相当一部分都会借助改革的东风做生意或借钱建几栋楼收租(大叔我就是这样的人)再加上村的股份分红,当然是没去香港的土著比在香港的亲戚有钱了啦。

4、为什么人们经常说北京地下室,而深圳就没有?深圳常叫农民房?

谢谢邀请,我在北方和深圳都工作和生活过,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北京是北温带季风气候,天气干燥,地下室除了短暂的闷热的夏季,一点也不潮湿,所以前些年北京居住条件紧张,大量的北漂住在地下室。但地下室由于本身设计不是用来住人的,卫生、消防等方面,并不符合居住条件,这两年通过清理整顿,为了人身安全,地下室不让住人了。

北京是寸土寸金的地方,集中了太好的资源,所以吸引了全国各地来淘金的北漂,北京三环以内的房价又太贵,很多打工者只好寄居在地下室。不少人后来混出样来了,搬离了地下室,但地下室的故事也就传扬了,北京地下室,因为集聚了大量的北漂,北漂有很多故事,所以,北京地下室很出名。北京地下室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算是北京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

不只北京,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生活小区一般都会配备地下室,不过是为了杂物的存放。也许一些杂物一辈子都不会用,但也不舍得仍,就放地下室里,这样的情况在60岁以上的人中,比较普遍。现在年轻人一般不会再买地下室了,除了买房时硬性捆绑销售,深圳为什么没有地下室呢?这也与地理气候有关。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夏天多雨潮湿,春天还有回南天。回南天时,厨房的墙壁瓷砖会凝结水汽,不断有水珠向下流动,回南天时,翻动报纸杂志都没有响声,深圳的夏季从4月一直到10月,最少半年的时间,而冬季时间很短,其它时间为比较凉爽的春季和秋季,但春季还有回南天。这样,深圳潮湿的时间就比较长,所以,深圳的商品房住宅一般没有一楼,或架空,或把临街的一楼做成商业,更别说有地下室了。


文章TAG:看待  深圳  本地人  土著  农民  怎么看待深圳土著农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