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粲的七哀诗哀的是什么

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王粲的七哀诗哀的是什么

2,王粲的七哀诗

王粲的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其三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王粲的七哀诗

3,王粲 七哀诗 其二

七哀诗(其二) 王粲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岗有馀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赏析】 寄居他乡,客心思归,时逢乱世加上避难于荆蛮之地,心理上格外感觉到孤独寂寞、冷漠阴晦。羁旅愁怀,忧思不堪承受。
七哀诗(其二) 王粲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岗有馀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赏析】 寄居他乡,客心思归,时逢乱世加上避难于荆蛮之地,心理上格外感觉到孤独寂寞、冷漠阴晦。羁旅愁怀,忧思不堪承受。

王粲 七哀诗 其二

4,古诗王粲七哀诗其一注释与赏析

王粲·七哀诗·其一 西京①乱无象②,豺虎③方遘④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⑤适荆蛮⑥。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⑦。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⑨岸⑩,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⑾人,喟然⑿伤心肝。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 ②无象:犹言无道或无法。 ③豺虎:指李催、郭汜等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郭等在长安造乱。 ④遘:同“构”,造。 ⑤委身:托身。 ⑥荆蛮:指荆州。以上两句言离中原往荆州。 ⑦攀:谓攀辕依恋。 ⑧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所闻妇人的话。 ⑨霸陵:汉文帝的葬处,在长安以东。 ⑩岸:高地。 ⑾下泉:《诗经》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末二句是说懂得作《下泉》的诗人为什么伤叹了,作者登临一代名主汉文帝的陵墓,遥望“豺虎”纷纷的长安,不免要像《下泉》的作者当乱世而思贤君。 [12]喟然:形容叹气的样子。 赏析 王粲(公元177年—公元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其位列“建安七子”之首。他出身豪门(其曾祖及祖父均曾位列三公),初仕刘表,后归曹操。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王粲从大军征东吴,于征途上病卒,时年四十一岁。 王粲作品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 《七哀诗》是当时的乐府新题,《乐府古题要解》说“七哀起于汉末”,曹植、阮瑀也各有《七哀诗》一首。王粲这首《七哀诗》是三首中的第一首(三首非同时所作),写乱离中所见,是一幅难民图。大约作于初离长安的时候。 当时荆州未遭兵祸,去避乱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畅受学,和王氏是旧交,所以王粲全家去依投。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符名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 这首《七哀诗》以叙事为主,在叙述中处处透出惨淡之色。语言质朴,用字练达。诗中一个“复”字反映出当时辗转避难的狼狈和辛酸,一个“蔽”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的惨景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同时诗人抓住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末社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及兵祸的惨毒。尤其是饥妇的申诉,字字血泪,令闻者惨然。 在叙完饥妇弃子后,即“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转入感情的直接抒发,终于理解了《下泉》诗的作者身处乱世、日思贤君的真实感受。

5,王粲七哀诗的翻译

《七哀诗》作者:王粲【原文】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②。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③。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④。【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初仕刘表但未受重用,后深得曹操重用,封为关内侯。公元192年,董卓被杀,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大肆烧杀劫掠。王粲此时正南下避乱,一路目睹长安的混乱景象,遂作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国家安定的思想感情。【注释】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都城。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gòu)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②中国:中原地区。委身:置身,寄身。荆蛮:指荆州。 ③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④喟(kūi)然:伤心、叹息的样子。【译文】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等人在这里制造祸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洒泪走去不忍回头看。“我自己还不知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我不等她说完就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样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的情感,不由得独自伤心叹息起来。
七哀诗(其二) 王粲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岗有馀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赏析】 寄居他乡,客心思归,时逢乱世加上避难于荆蛮之地,心理上格外感觉到孤独寂寞、冷漠阴晦。羁旅愁怀,忧思不堪承受。

6,求王粲的七哀诗其一译文

七 哀 诗 王 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品读】 用现代电影语言来说,王粲在这首诗中运用“全镜头”和“特写镜头”再现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悲惨世相。 “全镜头”之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豺狼虎豹般的军阀为了争权夺利,在长安城内相互厮杀,弄得房屋残破,生灵涂炭,不成样子。犹如我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开头所看到的那样。 “全镜头”之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为了避乱,离开中原,南下荆州投奔刘表。于是随着他那仓皇的脚步,“镜头”从城内推向了城外,推向了尸骨遍地的原野。满眼白骨,用一个“蔽”字概括,是何等令人触目惊心呀! “特写镜头”无疑便是那位“饥妇人”了。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将爱子抛弃?从那一步三回头的举止,可以想见她的肝肠寸断;她对自己身世的哭诉,无疑是对军阀混战的控诉。 仍然借用电影语言,最后六句可谓“画外音”,是诗人伤时悯乱的心声。他想起了《诗经·曹风·下泉》,这首诗的主旨据说是“思治”,即渴望天下太平。过去,他读不太懂;现在耳闻目睹的一切,使他顿然领悟了那位古诗人(《下泉》的作者,即“下泉人”)的善良愿望,并与之心心相通。 于是就在这“顿悟”的一瞬间,犹如电光石火,忧国忧民的优良文学传统得到了接续。王粲之前,我们曾经听到屈原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咏叹;王粲之后,更不乏杜甫、白居易那样的“穷年忧黎元”“但伤民病痛”的沉郁忧思。是的,忧民原是诗人职。古往今来,一切有良知的诗人,都与人民心心相通。

7,王粲的七哀诗的思想内容

七哀诗--王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⑥?”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⑦,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⑧,喟然伤心肝⑨。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鉴赏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章TAG:王粲  七哀诗  是什么  什么  王粲七哀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