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香港培正中学的校风介绍

至善至正我所命尔之言,当听而守之,致行尔 神耶和华所视为善为正者,而享福祉,爰及子孙,历世靡暨。(申命记 12 章 28 节)耶和华乃善乃正,故以道示罪人兮。(诗篇 25 篇 8 节) 培正培正何光荣,教育生涯惨淡营,培后进兮其素志,正轨道兮树风声,万千气象方蓬勃,鼓铸群才备请缨,爱我培正谟谋远,永为真理之干城,永为真理之干城! 红蓝色旗常高飞起因培正学校永不死Ray Ray 我培正培正Ray Ray 我培正培正Ray Ray 我培正 Ray Ray Ray!

香港培正中学的校风介绍

2,培正的培正历史

1889年广州浸信会华人和平信徒和牧师在广州开办书塾,并于十一月廿八日通过办学议案,定名“培正书院”,举冯景谦为总理。1933年,培正在香港购地,建立香港分校,是香港培正中学的开始。1938年1月,为逃避战乱,学校由广州迁澳,是为澳门培正中学之始。培正历史上享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赞誉。1907年始建东山新校,20世纪30年代又在香港、澳门建分校,素以英才辈出而驰名中外。培正家族“一门八校”分布粤港澳三地:广东培正学院、广州培正中学、东山培正小学、西关培正小学,香港培正中学、培正小学,澳门培正中学,台山培正中学。据不完全统计,遍布世界各地的培正校友约7万多人,世界各地共有76个同学会,为全球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培正的培正历史

3,香港培正中学的学校概括

在1933年时,该校在何文田购地五万余方呎,建校舍。最初只设有小学六班,并没有设立中学部。直至1935年九月才开设了一班初中。延至1938年,新校舍建立,增设了初中部。在1940年,增设了高中部。在1941年,由于香港沦陷,校舍被占,被迫停办,教职员生惟有转往澳门或国内。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暂借九龙塘学校复课。次年则迁回何文田上课,设小学及初中。在1949年重设高中。而在1950年,“私立广州培正中学香港分校”正式易名为“香港培正中学”。 辟校之初,只有A、B、C、D校舍数间。至1952年,得政府赠地十二万余呎,遂发起新校舍筹建运动,全校员生热烈支持。1953年九月,新校舍﹝E座﹞落成,更恭请到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启钥仪式。六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校长林子丰先生呼吁创办专上学院及筹建六十五周年纪念校舍,学生家长咸表响应,即席捐助巨款者多人。不久,六十五周年纪念校舍﹝包括宗教馆、体育馆及G座课室﹞全部落成启用。同时,学校北面围墙外马路,由政府取名“培正道”。 现在,该校铺设了电脑网络,设有多媒体课室、多媒体图书馆、多媒体示范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室、电脑辅助学习室、电脑辅助设计科技室,多媒体音乐室、电脑美术室、电视台、教学资源中心、宗教馆、雨天操场、更衣室、攀石墙、礼堂、控制室、多用途活动室、语言室、音乐室及体育馆。2006年,F座教学大楼落成,名命为许士芬博士大楼,设备有演艺教育中心、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教学中心、传意教育中心、环球教室、教师办公室、校园电视台等。中六、七为大学预科班,每级三班,即文组一班、理组两班,以信、望、爱命名,每班学生约30人。1997年12月18日 - 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到访培正1999年10月16日 - 诺贝尔得奖校友 - 崔琦先生重访母校2001年 2月14日 - 台北市长马英九先生访问培正中学2003年11月27日 - 何添夫人陈淑芳女士纪念堂(H座)启用,同日郑成业校长荣休,由叶赐添校长继任。2006年12月16日 - 许士芬博士大楼(F座)揭幕礼暨“明日校园”启动典礼,荣邀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先生莅临主礼。

香港培正中学的学校概括

4,香港培正中学的同学会

培正同学会遍布全球,请联系当地培正旧生 北京,上海,香港,天津,广州,上海,江门,中山,珠海,台山,梧州,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 加省会二埠,夏威夷,大湖区(密兹根)德州,美京(华盛顿),纽英仑(波士顿)美中(芝加哥),美南加州(洛杉矶),美东(纽约)旧金山,圣地牙哥,美西北(西雅图)卡加利,阿省(爱明顿),加京(渥太华)安大略省(多伦多),温哥华,缅省(温尼伯)沙省 英国,法国,新西兰奥克兰澳洲堪培拉,澳洲墨尔本澳洲雪梨 陈大文——培正中学第一名被逐出校的学生。崔琦——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丘成桐——数学家,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何沛雄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吴家玮——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钟景辉——资深的香港舞台剧演员和导演,戏剧教育家,电视制作人,电视剧演员及电视节目主持。唐英年——现任香港财政司司长。黄杏秀——香港电视艺员。欧倩怡——香港电视艺员。王晶——香港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关锦鹏——香港电影导演。陈键锋——香港电视艺员。舒展超____香港出版人.专栏作家周松岗——地铁公司行政总裁。卓以和博士——半导体之父沈吕九博士——著名物理学家林思齐博士——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督谢志伟博士——前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教授——浸会大学校长萧荫堂教授——哈佛大学数学系系主任郭新教授——香港大学理学院院长,著名天文学家何弢博士——建筑师何钟泰博士——工程师黄干亨博士——律师叶惠康博士——香港儿童合唱团创办人石信之——指挥家马思聪——音乐家何建宗教授——环保及极地探险家(培正中学校监)毛钧年——前新华社社长谢仕荣——AIA保险集团亚太区总裁林秀棠——商人赵世曾——商人、建筑师陈国强——商人、土木工程师何重恩——香港电台节目监制及主持人。顾明均--香港著名商人,南太电子集团创办人。培正中学是香港著名的基督教中文中学,建校117年来培养了"一些"精英,之所以用"一些",而不是国内N多中学喜好的"无数",实在是难能可贵,培正确实没有培养太多的名人,以下便是几位校友的名字,大家可以略见一斑:丘成桐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费尔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22岁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学位,29岁搞定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其卡拉比-丘流形为理论物理奠定了基础,其后在高维闵可夫斯基猜想,赛凡利猜想,弗兰克尔猜想等一系列出色的工作中证明了自己非凡的智商与超人的胆识-《纽约时报》)崔琦 (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因在强低温和磁场条件下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荣获1998年诺贝尔奖)卓以和(Aflred Cho)(1961 与1968分别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电子工程系硕士与博士,1985年分别当选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工程院院士,1989年当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AT&T公司与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教授.国际公认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在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对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的异质外延和人工结构的量子阱,超晶格及调制掺杂微结构材料系统地开展了大量先驱性研究.于 199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萧荫堂(Yum-Tong Siu) (196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66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院士.)沈吕九 (Lu Jeu Sham)(1960 与1963年分别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与博士学位,1998年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物理系系主任.sham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贡献在于与导师科恩,同事霍亨博格Hohenberg一起创立了科恩-沈吕九方程.这个方程非常简单,几乎是一些经典概念如密度,平均场和有效势在起决定性作用,但实际上内涵深刻.它是完全精确的量子理论,它的计算量为哈特里-福克水平,但却已纳入电子的交换和相关效应,计算精度优于哈特里-福克方法.后者是求解薛定谔方程的经典方法以计算一个分子的基态性质为例,科学家首先要将薛定谔方程作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单电子近似,HF平均场近似和原子轨道线性叠加等处理,化成可以实现具体运算的哈特里-福克-罗汤(C. C. J. Roothaan)方程(HFR),其实没有完,真正想解决这个方程,需要电子相互作用的库仑作用矩阵元和交换作用矩阵元.这类涉及两个电子的二重积分(双电子积分)的数量正比于体系中电子总数的4次方.计算一个100个电子的小分子竟然需要先算1亿个双电子积分.30多年前的这项工作奠定了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ctional Theory,DFT) 这座大厦的基础.此后经过沈吕九,帕尔等人廿余年的努力,DFT终于形成与分子轨道理论并齐的严格的量子理论构架.它是用电子密度形式而不是波函数形式建成的另一种形式的量子理论.DFT理论还把托马斯-费米理论和Xa方法都统一在它的框架内.吴家玮 (1966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大学物理及天文学系前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致力于量子多体理论和液晶理论研究,成为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九八三年五月,吴家玮被任命为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成为成为美国建国二百余年来首位华裔大学校长.)吴仙标 (1984 年当选特拉华州副州长,成为美国第一位华裔副州长.1988年,吴仙标竞选特拉华州的联邦参议员,本来很有希望的他,却因为他曾引以为傲的政绩———为特拉华州带来中国大陆投资,被扣上"出卖美国"的帽子,被迫退出选举,使他未能实现从首位华人副州长到华人参议员的突破美国特拉华州前副州长)

文章TAG:香港培正中学香港  香港培正中学  培正中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