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以前是怎样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扫屋、做年夜饭、祭祖、串门拜年、宴饮、贴春联……然而,除了这些中国年俗的核心要素外,老广州过年又因其生活于岭南一隅,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人文意识,而酿生出异常纷繁、细腻、温情的广州年文化。 从腊月二十三谢灶那天起,广州谓之“入年关”,在年三十之前的8天里,老广州人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谢灶”、“开炸”、“蒸糕”、“扫屋”、“洗华(东西)”、“包粽”、“贴对”,一个都不能少。广州旧时还有一首“新春习俗歌”,生动地记录着这些年俗:“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掉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旧时,广州老城区的街巷间过年会有舞狮志庆,传统的街头艺人手举狮头、脚踩竹竿,凭一身绝活技艺可以攀到西关老屋的二三楼,衔走家家户户悬于窗台、门外的“利市”,人们纷纷以招来这一“瑞兽”为喜;旧时广州还流行一个卖懒歌的年俗:年三十大早起床,父母就把孩子叫醒,让小孩拿着一个鸡蛋,插上线香到村外跑三圈,小孩嘴里还要唱卖懒歌:“卖懒仔、卖懒儿,卖俾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醒(明)朝清早过新年。”据说,只要小孩子能把这个鸡蛋卖了就表示卖掉了一身懒惰,但是很多小孩都偷偷自己把鸡蛋吃了,回来告诉大人说已经卖掉了。 西关老广州的生活以细腻和讲究而著称,细腻又成为老广州过年最为传神的一个表情。曾庆枫介绍说,老广州过年除了“挥春”,还喜欢贴“门神”。曾应枫告诉记者,门神以前用木刻套色印,画的是秦琼和尉迟恭。“广州旧民居大门多分两扇,贴门神很讲究,秦琼的头向左,尉迟恭的头向右,两人的面部是相对的,不能贴错。”据说,广州人还由此年俗衍生出一句谚语:“贴错门神”,以此形容两人互不理睬。而现在随着广州民居的变化,广州人改贴“福”字,不过要倒着贴,意为“福到了”。 想知道更多的,以下网址里可以看到更多的老广州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newdaily/wh/200702160024.asp
古典

广州以前是怎样的

2,广州过年有什么风俗

1、逛花市,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   春节逛花市的风俗,据说在中国唯广州独有,花市,老广州叫“花街”,粤语说“唔行花街唔算过年”,就是说不逛花市不算过年。后来这个习俗逐步推及辐射到其他县市,成为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2、年廿八(农历年二十八),洗邋遢(肮脏)。   春节将至,辞旧迎新,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粉饰一新。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在民间有些地方叫“掸尘”或者“采屋”,据称意在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     3、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除夕夜欢聚在一起吃饭。   团年饭,饱含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特别受中国人的注重。吃团年饭要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还特别讲究菜式。团年饭特别看重“好意头”,菜式就代表着深深的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蚝狮(音取“好事”、“好市”)、发菜、生菜(音取“发财”、“生财……    4、压岁钱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   “恭喜发财,利是逗来”也成了广东人新年用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   5、贴春联、年画,放烟花、鞭炮。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年画,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6、拜年。   亲戚朋友间的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新年后的。不过现在在过年前都有人提前拜年了。   7、做酥角,做煎堆,包粽仔。   在过年前几天,就要做酥角、煎堆、誓(类似糕点)及各种糕点,还有包粽仔等,相对于一些地方过年要做年糕的习俗。   8、食汤圆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食汤圆。   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现在汤圆在超市和商场都有得卖,而且品种也多,更是方便了人们。   9、舞狮,舞龙。   广东过年也舞狮和舞龙给人拜年。舞狮和舞龙,动作性强,极富观赏性。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 ",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行花街!!

广州过年有什么风俗

3,列举广州春节的习俗表格形式

焰火晚会少不了....行花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吃团圆饭、逛花街,小朋友和未婚的人收红包,还要放烟花鞭炮,舞龙舞狮,摆年橘,摆水仙,插鲜花 拜年,送大桔 回娘家

列举广州春节的习俗表格形式


文章TAG:广州  年俗  以前  怎样  广州年俗h5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