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庐与“躬耕南阳”在表述时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隆中与“躬耕南阳”挂钩时要扯出诸如“属南阳邓县”、“不属襄阳”、“郡望说”、“汉水如何如何”等等条件来圆这个说法,故隋唐文人在谈及南阳诸葛亮时大都比较直白和简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可以证明诸葛亮是南阳人吗?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可以证明诸葛亮是南阳人吗

河南电视台《人物会客厅》栏目主持人朱叶采访著名作家二月河关于南阳躬耕地之争的文字实录,供大家借鉴:朱叶:近两年,全国各地不乏有对诸葛亮的躬耕地,有所争议那么您对这个躬耕地之争,有什么看法?二月河:诸葛亮确实是曾经在襄樊住过,但是他的躬耕地不在襄樊,就是他自己曾经讲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那么就说是这一条是铁证,不管我们今天的学者,如何去论证,你毕竟是论证或者是旁证,我想更多的是癔症,

就是从魏晋时期争到现在都没有争清楚的事情,突然地到了我们今天,我们没有任何新的论证证实。没有任何出土文物,没有任何新发现的的资料,做佐证就能断言襄樊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我们的学者,不是拿了人家的红包,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李白曾经有一首诗,我今天不讲我自己看待这个问题,“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你不要和二月河吵证,你去找李白去辩这个理。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是指现在河南的南阳吗?

当然了,从建安十三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第二年)曹操设襄阳郡以后,不仅汉水南岸的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连汉水北岸的樊城也不属于南阳郡了,唐代更不用说了,除了白痴,谁还会把襄阳称为南阳?就像我们今天说去南阳开会,襄阳人还能腻腻歪歪说这个南阳是隆中吗?在隋唐时期,由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南北割据的局面,南方文人不再将诸葛亮作为“光复中原”的楷模,北方民众和官员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和崇拜,也逐步加强了对“躬耕于南阳”和南阳诸葛庐的认知和回归。

由于唐代南阳与襄阳已不存在汉水为界的问题,宛县已改名为南阳县,今隆中地区属于襄阳县也不存在任何异议,所以,南阳诸葛庐与“躬耕南阳”在表述时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隆中与“躬耕南阳”挂钩时要扯出诸如“属南阳邓县”、“不属襄阳”、“郡望说”、“汉水如何如何”等等条件来圆这个说法,故隋唐文人在谈及南阳诸葛亮时大都比较直白和简洁。

加上这一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和诸葛亮开始由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过渡,所以出现了大量记述南阳诸葛亮的诗文和碑记,一改南北朝时期只有隆中“亮家说”,没有南阳“躬耕说”的局面,丁保斋在所编《隆中志》收录的胡曾的《隆中山》两首问题很大了。其一:“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

”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见《隆中志》第101页)按《隆中志》的观点,这两首诗名《隆中山》,肯定是在隆中所作,是在咏吟隆中的孔明遗迹,但第一首诗我们在前文已经引用过,是收入《卧龙岗志》的同为胡曾的诗,南阳所收该诗的名称为《咏史诗•南阳》。这就针尖对麦芒了,同一首诗,同一个人,两个名称,两个地点,

肯定是一个真,一个假,孰是孰非?其实,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难解决,查查这首诗的来源《全唐诗》一切就都清楚了。《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为《咏史诗•南阳》,第三十首为《咏史诗•渭滨》,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两首胡曾的诗,但名称不是“隆中山”,而是“南阳”和“渭滨”,显然,《隆中志》在胡曾诗的收录上,采用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错误手法,误导了读者。

3、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里,是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


文章TAG:躬耕  诸葛  诸葛亮  南阳  南阳诸葛庐如今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