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科举录取进士,曾有录取几人之少,如隋朝三十多年,4~5次考试,仅录取十余人,每次几人而已。科举考试,四年一次考中进士考试机会,不可能每年产生进士,进士皆授官出仕,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1、明清两朝洪姓有多少进士?
人实在繁多,仅略举。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皓之孙迁居广东。以莆田为例,据《莆田宁海洪氏谱》(明成化六年南京吏部尚书魏骥作序),莆田洪氏之族出于潘阳有三评事公者,迁莆。又据《莆田镇前洪氏谱》(大常寺卿谢丕作序),洪氏由鄱阳徙莆田宁海之镇前,自宋三评事公始,再传十六世公,生三子,俱贵显,遂为莆田巨族,
2、科举考试每年产生多少个进士?
科举考试,四年一次考中进士考试机会,不可能每年产生进士!一、中国古代时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为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主考的殿试录取者,全部出仕为官,相当于现在博士生,并且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考中进士,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难得多的多了,不知难上多少倍,不要说比较孰难了,根本木有可比性!二、古代科举考中进士,需经多年多次、至少5级考试,
(一)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二)童生参加县府院试,考中录取为生员,(俗称秀才)始获得功名,入县府学校学习,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三)生员参加省级三年开考一次乡试,录取者为举人,取得参加向上层次考试资格,并可以出仕为官,相当于现在,硕士生,参加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四)举人于省级乡试次年参加全国会试,录取者为贡士,(五)贡士参加皇帝主考殿试,录取者为进士,全部授官出仕,相当于现在,博士生,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进士是四年一次考试机会,录取不过十几、几十人,明清时录取量比较大,一般约在300人左右,历史上科举录取进士,曾有录取几人之少,如隋朝三十多年,4~5次考试,仅录取十余人,每次几人而已。
清华、北大每年招考录取达几万人,怎么可以相比,而考上北大、清华,也就是相当于科举初级考试,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为官的,还木有秀才的特权待遇!三、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考中进士,获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简述之。(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也是童生,(二)生员,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生员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享有可免除夫妻差徭、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生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三年一次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全家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文章TAG:进士 科举 考试 广东 广东进士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