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平有多少碉楼

共1833座

开平有多少碉楼

2,开平碉楼在哪个省哪个市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座集防御、居住、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式建筑。以中西合璧的民居为特色,有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教等多种风格。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由此,中国诞生了第一个海外华人文化世界遗产项目。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20年12月16日,将被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开平碉楼在哪个省哪个市

3,广东开平碉楼在哪里

开平碉楼在广东江门开平市 。开平碉楼门票可以在同程网预订,价格是相当优惠的哟! 开平碉楼门票在同程网预订可以享受8-9折优惠,景区付款取票还是很不错的吧,呵呵! 而且你还可以加开平碉楼QQ群,这样就可以了解景区更多信息了!

广东开平碉楼在哪里

4,开平碉楼的历史简单介绍20字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开平碉楼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同年,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兴建"中山楼",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截止到2007年)。

5,碉楼集中分布在开平的哪里村镇

如果是自己开车的话,从高速的塘口下后2公里就能到自力村的碉楼群,另外,马降龙和赤坎都不远,都只隔几公里,还有赤水,沿途都能看到碉楼.
其实开平到处都有碉楼,比较集中的地方如1楼所说,自力村,马降龙比较集中,其碉楼代表性也比较高

6,什么是开平碉楼

在广东开平乡村广袤的田野上,存在着一个奇特的景观。在这里,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在一起,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1800多座保存完好的碉楼,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开平的风雨沧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乡土建筑群体,尽管在用材、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开平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钢窗,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枪眼;碉楼顶层多设有瞭望台,配备了早期的枪械、发电机、警报器、探照灯等防卫装置。每一个碉楼,都是一个小小的坚固堡垒,保卫着主人的生命与财产。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多式多样,装饰艺术千姿百态,堪称建筑史上的杰作。这些大大小小的碉楼,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哥特式、罗马式等等。开平碉楼是开平侨乡的当地居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而建造的,它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以及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到了民国,军阀割据,匪患猖獗,社会治安极度混乱。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有大批侨眷、归侨生活于此,财产相当丰厚,因而就成了土匪抢掠的重要目标。于是开平乡内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彻夜难眠。在这种情况下,开平人民不得不积极应对,这其中,碉楼的修建使用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开平碉楼样式各异,建筑材料也是各不相同,大体上共分为4种: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和石楼。钢筋水泥楼多建于20世纪二二三十年代,整体采用钢筋水泥式的现代架构,建筑非常牢靠结实。青砖碉楼是以青砖为主要建筑材料修筑而成的碉楼。有些青砖碉楼其实就是泥楼,只是外表多加了一层青砖,也有些则在内部加入钢筋水泥,增强碉楼的强度。泥楼包括泥砖楼和黄泥夯筑楼两种。泥砖楼是将泥做成泥砖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外部会抹上一层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夯筑的碉楼是用黄泥、石灰、沙、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这样夯筑而成的黄泥墙,一般有近半米厚,其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水泥墙相比。石楼则是用山石或鹅卵石作建筑材料所修建起来的碉楼,这种碉楼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采石较为方便的山区。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坐落在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村后左侧,是开平市内众多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楼。楼高9层,占地9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牢固非常。人们坐车从公路经过,老远就可以看到它在竹丛树林背景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雄姿。它不仅仅在高度上傲视群楼,外观上也极具特色。瑞石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不同的层次凸显出不同的西方建筑艺术风格,而楼主还着意在窗框、窗楣图案和6层围墙外墙的图案、灰雕中加进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因素。二者结合起来浑然天成,相得益彰,丝毫也不显得生硬突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思想。如今匪患横行的时代早已过去,人们不再需要一个坚固壁垒来保障安全了,但碉楼却仍然牢牢屹立在开平的土地上,用锈迹斑斑的铁门和伤痕累累的楼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7,开平碉楼在广东的哪个地区

开平
汉族的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8,开平碉楼的背后一段属于金山客的历史故事辛酸而美好百度知

在江门的 历史 上,有着这么几代人,他们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由泪水和汗水组成的天涯之路,背井离乡,成为一个个华侨。华侨们在异国他乡,经历过绝望,也实现过梦想与荣耀,也带回了一些先进的外国文化,使得江门成了有名的“侨都之乡”。 我在江门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偶然间会去游览一些景点,有幸目睹了华侨文化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坐落在江门管辖下的开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动吸收外来文化所产生的建筑,集防御、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下面,我们一起聊聊“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作为江门的一个著名景点,最适合的 旅游 季节为4-6月,或者9-10月。在这个时节,你来到开平碉楼附近 旅游 ,将会看到一片祥和的田园风光,春光明媚,微风乍起,吹起了一层层“竹海”。而竹林旁边的池塘,则是泛起一阵阵的细小涟漪,鱼儿在水中嬉戏,这是江南水乡一个特有的景象,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可是,当你抬头往上、往远处看出,你会看到一栋栋屹立在田野之中、万花丛中的碉楼,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这才是让人惊讶的。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将近3000多座,现存1833座。这些碉楼按 功能 来分,可分为 居楼 (当地富人独资建造,用于日常居住)、 更楼 (在村口、河岸等地建造,用于预警)和 众楼 (是村里人合资建造,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碉楼按 建筑材料 来分,分为 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 等,其中钢筋水泥楼最为坚硬,而青砖楼则是集坚硬与美观一身。 开平碉楼可谓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奇迹,是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而在它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辛酸而美好的 历史 故事。 所谓“碉楼”,就是把防御用途的碉堡和楼的形状相结合的建筑,在汉代时就出现了,并且广泛应用在乡村地区。但是,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还要从明朝开始讲起。 现在,我们再看江门五邑地区的地图,可以看到开平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交界处。在 历史 上,凡是交界处必定是混乱不堪的,“山高皇帝远”,朝廷的政策和官兵根本到达不了,自然也管不了。所以, 自明朝以来,开平就成为了“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 社会 治安混乱;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就频发。 由于种种的原因,当地的百姓被迫无奈,只能在村中修建起碉楼来自保。嘉靖年间,开平三门里村的关氏为了保护家人和保障村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庇护所—— 迎龙楼 ,这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碉楼。 迎龙楼造型简洁古朴,并不美观,但异常的坚固。迎龙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的塔楼,四面开有小窗口。在当地,听老一辈人说,迎龙楼保护了他们几代人,躲过了几次的水灾和匪徒,人们称它为“救命楼”。 而在明朝后期,官逼民反的情况愈发严重,当地官员为了强化地方治安,鼓励地主兴办地方武装,结寨自保。于是,崇祯年间,关氏人家又修建了“瑞云楼”。 1848年,美国北加州发现了大量的金矿。继而,1849年开始出现了“淘金热”,加上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招募华工的消息也传到中国,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淘金。在开平当地, 就有些年轻人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淘金”之旅,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称呼——“金山客” 。 可是,经过将近三四个月漂泊,到达了美国的金山客才发现,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为了寻找黄金和修建铁路,长期奔波在偏远山区,做得都是最苦最累的活,生活异常的艰辛。 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金山客们的长期努力之下,他们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站稳了脚跟。 这时,金山客们为了照顾家人,开始把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汇回了家乡。到了二十世纪初期, 江门五邑地区就成为了华侨之乡,侨眷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也为开平碉楼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到了民国时期, 社会 动荡不安,“四不管”的开平治安更为混乱,匪徒猖獗,而华侨富足的生活更是让他们招来了杀身之祸。 1912年到1926年间,仅仅14年时间里,开平就发生了8次匪徒劫持学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 但是,在1922年的一个晚上,事情发生了转折。 在当年的12月,众多匪徒想要劫持赤坎地区的开平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发现,四处乡团的人员及时地进行了截击,成功地救回了校长及学生17人。 这件事轰动了全县,远在海外的华侨也听到消息,十分开心,认为建造的碉楼是可以防患匪徒。 于是,不想当匪徒眼中“肥肉”的华侨,开始了对“野蛮”进行还击。 华侨们开始在外努力工作,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让村里人建造碉楼,用以自保。而且,因为国内设计人才短缺,所以很多华侨就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寄回家乡,这也造就了开平碉楼风格多种多样,极具艺术特色。 于是,从二十世纪开始,在开平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陆续地建造起了多座碉堡。 后来,一些华侨为了保障家眷的安全,而自家的财产不受损失,华侨回乡建造新屋时,也纷纷地把新房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也造就了民国时期开平碉楼井喷式发展。 而在其中,一些华侨的炫耀心理,也造就了本用于防御的碉楼也变得异常的美观,更是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比如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极具艺术特色。 在《开平明报》中有这样的记载:予(访员)荏趁龙塘市,遇见一红柬标帖于何氏始祖祠门首,行前视之,其文云:出帖人龙塘联保堂,今因匪氛酷烈,到处打众劫掠可为杞忧,本堂有监于此,遂开会议,议商共图治安计策,众议将会底堂业变卖,取疑建筑碉楼,以维地方…” 从这可以看出,碉楼的本意是为了防御,抵抗匪徒的。 所以,在开平,作为防御性的“避风港湾”,碉楼一般高四五层,最高的达到九层。有些碉楼平时并不住人,只有匪徒来了,才会进去躲避,所以室内的空间大多狭窄,而且为了节省开支,楼层之间多木板铺着。 在四周,墙身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窗户,装有铁板窗;在楼顶,为了能够准确预警,建有突出的方形或圆形的角堡,配有射击孔。 而在碉楼里,大门是进出的唯一通道,门板用厚重的钢板制造而成,门内一般有三四道锁,门外设有铁闸。而在门的上方,则设有小型的洞口,十分坚固。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缺乏安全感的开平华侨用勤劳的双手建造起一座座碉楼,以此来自保。可是, 碉楼可以保护家人,却不能陪伴家人。 那个年代的华侨地位很低,赚的钱也无法支撑起侨眷到异国生活的费用,所以在开平当地的华侨与家人常常分隔两地,一年都见不到两次面。 在分隔的岁月里,华侨与家里人的联系只能依靠一份份家书,在开平当地的档案馆内,关于华侨的家书就有几百封。因此,华侨们为了能够与家人团聚,通常是在海外赚了钱,就回国发展。 于是,很多华侨开始考究碉楼的美观性,开始建造了众多精美的碉楼,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座座别墅。 到了这时,碉楼已经不仅仅是用于防御,也是楼主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寄托着华侨们浓浓的乡愁。有资金盖好一栋楼,也就意味着华侨不用再次漂泊,可以与家人相聚。 华侨开始注重碉楼的外观,这让民国时期的碉楼美轮美奂,更加具有艺术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可以有幸目睹一个中国乡土建筑上的奇迹。 在开平的碉楼里,侨眷寄出了一封封家书,“小女儿学会说话了”、“昨天我寄的信你收到了吗”、“父母很挂念”。 而这一封封家书,也诉说着开平当地人离多聚少的故事,这是一段辛酸的 历史 ,可也造就了中国乡土建筑的奇迹。 在这坚不可摧的碉楼下,不仅有当地人对家人的爱,更有着金山客那浓浓的乡愁。 【小皮】 参考资料:《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县志》、《开平明报》

9,开平一共有多少座碉楼谁知道

你是开平吗?在开平的田野上,随处可见散落在田间的碉楼与民居。。。。开平境内一共有碉楼1833座。07年6月28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早排在报纸经常讲咯~
在开平的田野上,随处可见散落在田间的碉楼与民居。开平境内一共有碉楼1833座,07年6月28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境内一共有碉楼1833座。!我系开平噶!
现在还有1833座,以前就唔止呢个数目喇.

10,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

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但是从外形来看大致是相同的。如果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成:石楼、夯土楼、砖楼和混凝土楼。   石楼的墙有是的加工规则的石块建筑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的石块自由的叠起来,石块之间用粘土粘接。可是,目前开平现存的石楼只有10座了。夯土楼在丘陵地带,是用泥做的。当地把这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在保存的有100座。砖楼主要在丘陵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   1、明朝的红砖,   2、民国时期当地的青砖,   3、近代的红砖。   今天开平现存砖楼差不多249座。混凝土楼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区,是当时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的建筑风格。开平现存混的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的数量最多。   我们现在要去的自力村碉楼群到了,请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排队下车。一眼望去,几座碉楼耸立在平原上。大家看,这座碉楼够“碉”了吧。它就像碉堡一样。大家来过这座木板桥,注意不要摔下去了。看,桥边停着的秋红蜻蜓轻轻地拍着翅膀,多美呀!小朋友们不要去抓它们哦,它们是益虫。   我们要看的碉楼到了。这座碉楼暂时没有开放,大家可以先拍几张照片再走。   瞧,这是铭石楼,是15栋碉楼里最精美的一栋,它花了三年时间建成。铭石楼的主人方润文是自力村人,早年的时候在美国谋生,也开过餐馆,有了钱之后,他就像许多的自力村人一样,花巨资回家乡兴建了碉楼。方润文先后娶了3位太太,结发妻子吴氏,妾梁氏、杨氏。现在,铭石楼的首层正中悬挂着方润文同他的3个太太的大幅照片。看,照片用镶着金边的相框包着。相片中,方润文先生戴着眼镜,打着领带,身穿西装,一副洋派头。他的右边为元配吴氏,吴氏右边是二太太梁氏,方润文的左边是三太太杨氏。三太太是欧洲人,当年的村里人都说她长得很漂亮。   铭石楼的外形壮观,高6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材料中除了青砖是国产的以外,铁枝、铁板、水泥等都是是从外国进口的,水泥是英国进口的,铁门是德国进口的。中下部分结构简洁,刚才大家参观的第一层是厅房,2到4层是室。   大家请看墙壁上的鹿角,是他们用来当衣帽架的。每层都有鹿角贴在墙上,对面还放了镜子,这样方便换装。   大家注意一下铭石楼的窗户。所有碉楼的窗户都是这种结构。窗户有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是玻璃,能起到提醒主人有土匪来了的作用,土匪从窗户爬进来时,会打碎玻璃;中间的那层是钢架,防止土匪进来;最外面的是一块结实的大铁板,能挡住子弹。   5层以上比较复杂、豪华。第5层是祭祖场的场所。看,他们祖先的`灵牌是大理石,中间用玻璃封住,外面用黄金包。大家来看第6层,第6层平台正中间有一个望亭,能看到有没有土匪来到。为了防御土匪劫掠,铭石楼也设有枪眼,这种枪眼,里大外小,有开在墙体上射向院外的,也有开在地板上,射向闯进楼内的土匪。   当时的人们多聪明呀!碉楼,是他们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他们最好的御敌场所。 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2   开平景点已实行联票,包括四个景点:立园60元,自力村碉楼群50元,赤坎影视城20元,马降龙碉楼群50元。联票收费130元,可以去四个景点,两天内有效。除四个经典的联票外,也可以购买马降龙和自力村碉楼群两处的联票,票价90元,但只给开收据,无正式门票。马降龙村落的售票处早9点以前通常无人值班,即无处购买门票。瑞石楼没有正式售票处,要想进楼,需在楼下向当地村民交些钱才可进去。现在要价涨到30元,但可以砍价,砍的多少视个人本事和当日生意好坏而定。   广东开平碉楼旅游景点简介:   开平碉楼的历史   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平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人人自危。此时,恰遇西方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去开发金矿和建筑铁路,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衣锦还乡的人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   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兵荒马乱、盗贼猖獗,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其所辖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   在建造的过程中,开平碉楼有意识、无意识地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多数吸收了古罗马的风格,也有的采用西欧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混合式……最能够显示西方古襄建筑神韵的是碉楼的柱饰,开平的雕楼汇集了各种古典柱式而又有所变化。除了古典的柱式,还有欧洲文艺复嫩、巴罗克建筑风格的方柱和壁柱也被充分地运用其中。   在碉楼建造高峰期全市多达3000多幢,后由于诸多原因大量废弃,现存碉楼1466幢,分布于不同的城市和乡镇。其中,分布比较广泛的是水口.月山、沙冈、塘口、蚬岗、百合等镇。   开平碉楼是侨乡开平一带特有的乡土建筑群落,始建于明朝后期,完善于20世纪初,现存1833座,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及中国古典的风格,遍布开平城乡,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千米连绵不断,以塘口、赤坎、百合、蚬冈等镇较为集中。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开平碉楼始于清初,为防涝防匪而建。清末,开平一带土匪集中,制造了大量惨案,连县长也被掳去。1922年12月土匪们打劫至开平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乡团及时赶去营救,救回校长及学生17人。这件事,使当地人意识到碉楼的作用。海外华侨节衣缩食,存够钱财,回乡建碉楼,逐渐形成了近3000座的规模。现存1833座碉楼。   碉楼大多相同,只有大小、高低区别,高的多达七层,矮的也有三层,屋顶造型各有不同,有中西结合、古罗马式、美国城堡式或欧美风格等。 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3 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是甄导游。欢迎你们来到碉楼之乡——开平。“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xx年6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刻我向大家介绍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能够分为石楼、夯(bèn)土楼、砖楼、混凝土楼。按使用功能能够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开平碉楼建筑很有特点,)它造型别致,中西合璧。   此刻我与大家一齐游览开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楼。就是塘口镇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由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国九年(1920年)共同集资兴建。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式,第5层为中世纪欧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   的更楼。方氏灯楼选址极佳,视野开阔,也是附近乡村的景观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各位游客,此刻你们能够自由游览。但在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化遗产,不乱涂乱画城墙,不乱垃圾。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4   广东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距广州110公里,东北距江门市46公里,位于江门五邑中心,是著名的侨乡。数百年来,华侨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造就了侨乡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民风。   自明朝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匪盗猖獗,治安混乱;加上河流众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内动荡不安,而此时恰是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出现淘金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期,开平许多地区的社会底层民众或被“卖猪仔”,或作为契约华工,或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踏上一条未知的天涯之路,很多人从此一去便杳无音信。但中国人“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让那些幸存的“金山伯”们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和娶亲。   “金山伯”们以他们带回来的居住国建筑的印象碎片和从国外寄回来的“普市卡”(乡民叫做“公仔纸”)上印有世界各地风光与不同国家建筑的明信片为依据,边施工边指导工匠建造他们的“理想家园”。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开平兵贼如毛,“金山伯”们不得不考虑建楼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因此,开平碉楼把中国传统乡土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了“金山伯”们的记忆力和土生工匠们想象力的结合物。   在鼎盛时期开平有3000多座碉楼,民间一直有“无碉楼不成村”的说法。现存的碉楼有1833座,主要集中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冈、长沙五镇。 ;

11,江门市区怎么去开平碉楼求解

如果打算乘车过去的话,可以先坐车到开平市,在义祠车站和南沙车站都有去开平碉楼自力村、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碉楼群、立园的车。具体到哪一站下车可以上车后问司机师傅的。而且暑期到开平碉楼,家庭游在同程网订票八折优惠,也就是能节约80块钱左右;学生去玩的话,在同程网预订可以节省75块钱,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划算的,建议你在玩之前预订下,网上预订,景区给钱的。
五邑大学出来旧车站先乘坐111号车到新江门汽车总站 111号车是江门旧车站直达新车站,上车两元 然后在新车站售票处买票到开平 义伺好像平常是26元 长沙车站平常是23元 第三个方法是在白沙的路边截过往车,一般去恩平或者开平的猪仔都可以上车(江门到开平8元~10元).以前是在新之城门口的汽车站截的,车站改了就要到白沙

12,开平碉楼导游词英文

开平碉楼导游词(英文)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我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开平碉楼的英文导游词,欢迎阅读参考: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Kaiping.   Kaipi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t is 100 km away from Guangzhou in the northeast.   Kaiping is one of the renowned homes to overseas Chinese. It is famous for the multifunctional houses with their own style. Shall I spare a few minutes to give a brief background of these constructions? Yes. Ok.   Chinese people, especially overseas Chinese, have long been known to have a strong homesick complex. Many of them sent their savings back home. Quite a lot returned to hometown to buy a piece of land, build their own house and get married.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y started to build multi-storied, defensive houses called Diaolou. Do you have any ideas why they made their houses in that way? Here come two main reasons. One is that floods frequently struck this city as it was in a relatively low-lying place. The other is that the city used to have bad social order. Thos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or those who had relatives abroad were pretty well-off. They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rampant bandits or gangsters. Diaolou, or watchtower, to put it in the other way, was constructed to solve the aforementioned two problem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exotic architectural style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building.   Diaolou in Kaiping appeared on a large scale. The total number of buildings reached 3,300 in its peak time. Nowadays,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houses is 1,833.   Diaolou is well recognized. Some titles were awarded to it. One is Classic Works Representing the 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The second is Showcase of Worlds Architectural Art. Diaolou are inscribed upon the list of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Cultural Relics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On June 28th, 2007, 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were inscribed on the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and it is the first heritage from Guangdong.   [Architectural Style of Kaiping Diaolou]   Kaiping Diaolou enjoys its diversity in functi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yles. When we talk about it function, buildings of this kind take three forms. Firstly, they are residential towers built by individual rich families and used as fortified residences. Secondly, they are communal towers built by several families and used as temporary refuge. Thirdly, they are vigil towers used for time telling and neighborhood security watch. Four kinds of building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They are mainly stone, pise, brick or concrete. As I just mentioned, Kaiping people had migrated to liv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os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brought back home exotic ideas and applied them to village house building.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Diaolou. Their watchtowers not only boast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flavors, but also blend Gothic, Ialamic, Baroque and Rococo styles. These buildings feature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varying foreign architecture patterns and the preference of the house owners.   I have been talking quite a lot about the diversity of these watchtowers in terms of functi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What is their shared part, then?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problems the local rich people suffered hundreds of years ago? “Yes”. “Good”; “No”. “Oh, no”.   To fulfill its function to defend against bandits, all the watchtowers have narrow iron doors, small steel windows, and solid walls with embrasures. In some watchtowers, hornworks, locally called “swallow nests”, thrust outward o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top floor. Those “swallow nests” exert omni-directional control over the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top floor of the watchtowers often stand observation posts, equipped with primitive firearms, electric generators, sirens, searchlights, stones, gongs and other defensive devices. From their similar looks and styles, we may say that those watchtowers were mainly used to guard against bandits attack.   Kaiping watchtowers have played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later stage of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some were used as military strongholds. The most famous one was South Watchtower in Tengjiao Village, Chican Tow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Kaiping Diaolou were served as secret sit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ake up underground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The most renowned two were Shilou and Zhongshanlou.   With my long-winded introduction to Diaolou, I am now guiding you to see watchtower clusters. One thing I have to point out is that they differ quite a lot in styles, as towers of this kind were buil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Diaolou Clusters in Zili Village]   A showcase of Diaolou Clusters is in Zili Village. This village lies in Tangkou Town, about 12 kilometers from Kaiping city center. It enjoys the most exquisite, best-preserved, densely located buildings of such kind. Fifteen houses in existence in this village are all ranked as cultural relics of national importan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tate. Mingshilou, a five-storey residential house, is the fanciest. It was built in 1925, made of armored concrete. At its top stands a hexagonal observation tower, displaying a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ructural and decorative forms. On every corner of its fifth floor rises a hornwork. Local people called them “Swallow nest”. As you can see, this house has a massive body, solid iron doors and windows. It has quality designed furnishings and complete living facilities.   [Yinglonglou in Chikan Town]   The oldest is Yinglonglou (Dragon Meeting Tower) in Chikan Town. It was built in the period of Jiajing, Ming Dynasty (1522-1566).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is house was free from the exotic architectural influence.   [Ruishilou in Xiangang Town]   The highest and most luxurious Diaolou in Xiangang Town is Ruishilou. The nine-storey tower is 25 meters in height, made of armored concrete. The indoor elegant furnishings are arranged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It is ranked as No 1 tower in Kaiping.   [Denglou of the Fangs Family in Tangkou Town]   The most typical Diaolou belongs to the Fangs clan. It was built in 1920, made of armored concrete. Located in an open area, this typical vigil tower was designed to watch neighborhood security. It was equipped with such defensive devices as electric generators for emergency, searchlights, and firearms.   Did you notice that we are back to Tangkou Town? Anything else to see in this town? Yes, a garden called Liyuan.   [Kaiping Liyuan]   Liyuan is located in Beiyi Village, Tangkou Town. This village is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many overseas Chinese. Completed in 1936, it is a stately home with a canal, two gardens and many other things. Liyuan takes in and displays the elements from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garden designs.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Liyuan ” are there on the tall arched gate.   Liyuan is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villa area, big garden area and small garden area. Its main constructions include a torii with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Li Yuan”, a decorated archway with the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Xiu Shen Li Ben”, four kiosks on the bridges, and two ancient roman-style structures (“birds nest” and “vine kiosk”). Couplets and calligraphy from famous people that we see here and there crea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milieu in Liyuan.   A canal was dug to bring together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 areas. Long cloisters go along with the water. Spotted on the canal are small bridges, kiosks and pavilions. The design of the canal is the most eye-catching feature in Liyuan.   Walking along the cloister with colored paintings for 100 meters, we will come to Liyuans villa area. “Pan Li” and “Pan Wen” are the two most spectacular villas among the total of six.   From the design of the villas, we can se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The roof of the villa follow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Ancient Chinese palaces while its body adopts western architectural patterns. The stairs, floors, the decorations of the walls are not the exception. Telling examples are the western-style fireplaces, droplights, Italian ceramic tiles, Chinese-style mahogany furniture, folktale frescos and gilded woodcarvings.   Liyuan enjoys not only an exquisite art of architecture, but also ric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host of Liyuan hel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that self-culti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nes life. So when he placed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lofty virtues, he encouraged to have high quality leisure time. ;

13,开平碉楼具体在哪里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碉楼和建有碉楼的村落闻名于世,位於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的乡村地方,现存碉楼有1833幢。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和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遗产的四处提名地。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碉楼和建有碉楼的村落聞名于世,位於廣東省江门市開平的鄉村地方,現存碉樓有1833幢。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和百合镇马降龙村落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遗产的四处提名地。

14,开平碉楼的资料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开平碉楼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编辑本段作用  开平碉楼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编辑本段分类  按建筑材料分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分  碉楼(15张)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编辑本段价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开平碉楼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的历史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编辑本段造型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编辑本段特点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  开平碉楼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自力村碉楼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05年11月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4月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07年6月28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整治维修后,更加体现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协调性,以她独特的面貌吸引前来观瞻的海内外游人。  开平立园  立园 ——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四大名园媲美。 立园位于广东著名侨乡开平塘口镇北义乡赓华村,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花园别墅。建园历时十载,全部工程于1936年告竣。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对中国园林古典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从而拥有"小观园"的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195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人陶铸等曾到立园参观,并指示对其一草一木要加以保护;1983年3月23日,县人民政府把立园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10日,园主夫人谢余瑶琼女士在美国欣然修书将立园委托开平市人民政府无偿代管50年。从那时起开平市委、市府就投入巨资对立园进行全面修葺、扩建,200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马降龙碉楼群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1963、1965、 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锦江里瑞石楼  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的瑞石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 瑞石楼的主人叫黄璧秀(号瑞石),清朝末年漂洋到美国谋生。后来,他又带两个儿子黄畅兰和黄赐兰出国。生意做大后,父子三人又在香港经营药材和钱庄。由于年迈的父母及妻子都在锦江里的老家,为了家人的安全,1921年,黄璧秀回乡建碉楼。 在兴建瑞石楼的过程中,黄璧秀父子由于观念不同而多次产生冲突。当时,锦江里周围的碉楼都是4至6层高。黄璧秀的父亲黄贻桂发现,当自家的碉楼建到第6层时,还没有封顶的迹象。 朴实的老人不希望太张扬,于是要黄璧秀就此封顶。黄璧秀没有听从父亲的劝言,碉楼继续向上施工。他告诉父亲,这座碉楼的设计是9层,他就是要在全村、全乡、全县建最高、最壮观的碉楼,让人们远远就能看到黄家的碉楼,无人可比。最后,一幢9层高的碉楼傲然矗立在80多年前的开平农村,直到今天还令人叹为观止。 瑞石楼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总体造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充满异国风格的建筑造型,而内部的布置、用具则是岭南传统的样式,门窗上都是雕龙附凤,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字眼,充分体现楼主对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从容、自信、大胆接纳,以及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心态。在开平,瑞石楼可以称得上是最华丽气派的碉楼。  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雁平楼  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耗资三万双毫。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雁平楼”。  编辑本段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8处,位居世界第三。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门票信息  ① 景区开放时间:8:30—17:30 ② 儿童票:身高1.2米—1.5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③ 预订老年票、军官票须凭证购买.65-69岁老人半价,70岁以上老人免费 ④套票有效期: 套票在4个景点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取票,所有套票有效期是3天,包括取票日在内,三个工作日有效,超过3天,套票将不再适用。单独门票,只限当天有效。  编辑本段开平碉楼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让子弹飞电影外景  让子弹飞—姜文—开平碉楼  《让子弹飞》又名《火烧云》,是著名导演姜文继《太阳照常升起》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剧演员阵容强大,集合了周润发、葛优 、刘嘉玲、胡军、陈坤、廖凡、邵兵、姚鲁、张默等影视界知名演员。 《让子弹飞》在广东拍摄,看中的正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这些一百年前的碉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十分符合影片的梦幻色彩以及时代背景。而为了配合姜文的拍摄,当地政府更是破例首度允许剧组进入碉楼的内部进行拍摄,不过前提是签订了天价的保护协议。 该剧制片人马珂表示说:“第一次看到开平碉楼群落,就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巧的地方。《让子弹飞》的年代背景是北洋军阀时期,那正是一个中西交融的传奇年代,而发哥扮演的也是一个有海归色彩的当地霸主,碉楼既保留了明朝建筑风格,又混搭了西式华丽风的建筑,作为发哥的府宅简直是天衣无缝的选择。”

文章TAG:江门开平碉楼江门  江门开平  开平碉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