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龙屋是什么地方的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梅州各地典型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客都梅城周边方圆100里内,包括兴宁、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等县市的乡村和城区。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申遗”候选项目初步确定,专家们根据客家围龙屋的集群性、人文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从梅州各县(市)区上报的71个围龙屋中挑选了5个围龙屋集中的村落和30个单体建筑为候选项目。5村包括:梅县侨乡村、西阳镇白宫新联村、梅江区泮坑村、蕉岭县赤前村和大埔西河村。30个单体建筑包括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兴宁叶塘磐安围等。

围龙屋是什么地方的

2,围龙屋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围龙屋,主要是土木结构。其墙以泥土夯筑为多,或用泥砖砌至顶部。历史比较久远的建筑物,其墙体多用纯土夯筑。历史越短,所掺杂的材料越多。以泥土为主,掺杂灰、沙、碎石或卵石、稻秆、竹枝,还有糯米、红糖等搅拌在一起,泥土经过搅拌,已不是纯粹的生土了。围龙屋多用这种建筑材料。建成的墙体坚固耐久。墙体的基部厚度为30至50厘米,然后逐渐减薄。其高度在正梁处5至7米。墙体干固以后,以石灰泥抹盖一层墙面。因此,墙体呈白色。上盖是以原木为梁,木片为桷,建成两面倾斜的屋顶,以小青瓦互扣,不用瓦筒,也不用灰浆固定。压七突三的称为“三七瓦”,压六突四的称为“四六瓦”。白墙与青瓦屋顶,形成强烈对比,甚是美观。屋内的地面,厅堂多是三合土磨光地面,房间多是泥地面。天井地面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大门框、天井沿、走廊沿口及屋内台阶,一般用石板铺砌,房间的门框有以石板为之,也有用木镶嵌。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后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梅州围龙屋是怎样来的

很久以前,梅州客家人为防御外敌及野兽侵扰,大多数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因此建造了围龙屋。客家围龙屋的主体结构大多为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左右,大的围龙屋占地30亩以上。一间围龙屋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水井、猪圈、鸡窝等设施,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场所。
围龙屋是客家的代表建筑,客家怎样来的?可以追溯到三国南迁宋代南迁元代南迁。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往长江流域迁徙,再迁徙到福建,广东一带。因为战争,灾荒等,放弃了故乡的所有。迁徙以后为了抵御强盗,防火防止水灾等结合实际的需求建造围龙屋。围龙屋的抵御强盗特点间接点出了客家人恶劣的生存环境。
梅州围龙屋应该是圆土楼的进化版,不过更适合居住。迄今为止发现的占地面积最大的在五华县,梅县的仁厚温公祠则是最为出名的。具体可以查相关资料

梅州围龙屋是怎样来的

4,民居奇葩的建筑围龙屋

围龙屋位于梅州市潮汕地区,是梅州客家地区的特色建筑,被众多国外专家誉为东方萃灿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 历史 ,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目前已经开始启动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之一,客家居民建筑在不同的 历史 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围屋、四角楼、客家排屋、深圳碉楼。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 历史 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古代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 历史 渊源的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它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有两堂二横一(既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与双围龙、六横三围龙……,有的多至五围龙。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5,围龙屋的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6,围龙屋是什么时候有的

最古老的围龙屋 神奇武平客家围龙屋 300年风采依旧 日前,记者在岩前镇大布村林屋自然村就发现了一座神奇的客家土围楼,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貌依然清晰可见。 林屋土围楼地处岩前镇大布村,与广东交界,距镇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离县城42公里,远远望去,呈扇形半圆状分布,以当地林家祠堂为中心,以扇形向外扩散,里外共四层。与祠堂前面的围墙合拢,正好围成一个圆圈。 奇特的外形和巧妙的结构让人叹为观止,走进围屋,更让人感受到它的奇特。在当地土楼居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宽3米左右的过道前行,穿堂过巷,映入眼帘的是建筑的古朴、厚实与结构的巧妙,其中通道四通八达,如同迷宫;建筑用料古朴纯真、简易耐用。围楼全部为土木结构,大约有200个房间,居民有20多户100多人。与一般的民房相比,相对独立的每一圈围屋都是连片而立,集中了战时御敌、日常生产生活和消防等多种功能。据当地居民介绍,为表示对祖先的敬仰,每一圈围屋都不超过两层,第一层为2.2米,第二层为2.4米,沿坡建房,随着地势,上一间房比下一间房都是高2寸。 据当地林氏族谱--《济南堂大布林氏世系传谱》记载,林氏祠堂"为土木结构,约建造于公元1700年前后……祠堂门前有宽广的石灰坪,一口大池塘,其半弧筑有围墙……"作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记者眼前的这座围龙屋可称得上是客家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300多年来,居民相安无事,不吵不闹;围龙屋几经风雨,依然显示出其宏伟的建筑风貌。 参考资料:百度:哪里的围龙屋最古老?http://wenwen.sogou.com/z/q912379639.htm

7,谁知道围龙屋的特点 历史 构造和分布滴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8,客家围龙屋的资料

  南方网讯 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而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内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开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窖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 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9,围龙屋的名称来历

围龙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二、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搜一下:围龙屋的名称来历

文章TAG:围龙屋围龙屋  是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