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观澜沙棉,沙市沙棉子弟学校里面有个旅游学校现在是撤销了还是改名字了在以前的
来源:整理 编辑:深圳生活 2023-01-04 13:53:53
1,沙市沙棉子弟学校里面有个旅游学校现在是撤销了还是改名字了在以前的
2,沙棉一一序
听同学说沙棉四周已经打了围墙,准备拆迁,那个昔日的庞然大物,终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 沙棉全称沙市棉纺厂,前世是沙市纺织印染厂,属国企,省直企业,当初的党委书记是县团级,有事情直接向省里汇报,沙棉与荆州市纺织局并级,参加省纺织厅的会议,全荆州市只有三家单位有资格前往:沙市纺织局,沙市棉纺厂,荆州棉纺厂。 沙棉地处沙市区北京东路,南临长江,东邻江陵,西靠荆州,北依长湖,是曾经的物华天宝之地,在厂员工曾以在沙棉上班为荣。公交站台就有3个,沙印,沙棉,三医(三医是占用沙棉的东南一角),占地上千亩,最高峰职工有1.2万,连带家属共有2万余人,楼房100多栋,是一个真正的庞然大物。 同学说沙棉现在拆迁,需搬迁家庭8000余户,是政府出面,棚户区改造,听说不返迁,按面积补偿一定的赔款,但旧时的房子多是30到60平米不等,普通上班的工人哪有那么多钱买新房子住,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与落后的经济实体的纠结。但是,听说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反映,也许与那些房子原来多是半福利的形式购买有关,也许与现实的茫然与冷漠有关,各种各样的不平等,老百姓已经麻木了。 沙棉,曾经多么响亮与底气十足的名字,首任党委书记曾说过:“我们沙棉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除了没有火葬场,其余的所有部门配套齐全。” 那可不是吹的,生活区有鳞次栉比的楼房,有高端大气的电影院,有工人文化宫,有职工医院,有星级宾馆,有子弟学校,有物业公司,有《沙棉电视台》,有小吃一条街,有商业一条街,总之社会上的商铺,在沙棉生活区都有,包括银行。 厂区有五层的管理大楼两栋,有党委,厂办,工会,团委,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技术部,业务部,计划部,财务部,采购部,武装部,妇联,民兵等各式部门,有每天一出的《沙棉报》(后来改制后为一周一期,半月一期),有档案室,有图书馆,有驻汉办,有顾问委员会。 生产部门有前纺,细纱,简捻,准备,布机,整理六大车间,还有附属车间,仓库等后勤部门,除了整理车间分为甲乙两个班,其余五个车间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四班三运转,即三个班轮流上班八个小时,第四个班轮休,也就是每上六天班休息两天。每个轮班都有细化的各部门负责人,党,政,工,团,民兵,妇联等,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般,按照社会上的行政级别来细分的,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 印染厂分家后,分厂有津裕公司,宏达公司等。 沙棉始建于1965年,1966年11月份安装机械设备,1967年正式投产运行,全国各地的5000青年,背着简单的行李,从四面八方来到沙棉生根,工程师与技术员都是从上海与石家庄调过来的,当时的学徒工是18元一个月,一级工31.2元每月,二级工36.3元每月,三级工41.5元每月,八级工程师87元每月,需城市户口才能转为正式工,那个时候的工人吃香啊,是城里人,有工资,有各种补贴。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工人的工资一直是在社会上垫底的,现在沙棉(已改为乾盛公司,老厂三年前已关门)的工人才只拿1800元左右,以我电话采访的刘叔叔为例,他从建厂到2010年退休,工龄有44年,现在的退休工资是2800元左右,35年工龄的男工才2400元左右,而有着32年工龄的女工,才2100元左右,基本上能解决温饱,人们倒也自在安逸,一辈子的劳动与付出啊!这个数字,还是连涨12年工资的结果,这就是当年农村人羡慕向往的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从10多岁的毛头小伙,到满头华发的花甲老人,能解决温饱他们已经满足了,沙棉,留给几千老人一辈子的追忆。 沙棉留守着老中青几代人的回忆,无论是还在沙棉居住的,还是离开沙市远走他乡,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沙棉人善良,纯朴,是那些可敬的前辈们,用辛劳的汗水,为沙棉撑起了一片蓝天;是那些普通的工人,用勤劳的双手,把美丽的沙市,打造成闻名遐迩的轻纺之城。她们是铺路的基石,她们是吐丝的春蚕,她们是燃烧的蜡烛,她们用双手纺织了千纱万布,用慈爱哺育了万千学子,她们用无奈的眼神,望着那滚滚流经的改革,与冷漠的拆迁大军。 刘叔叔劝告我,若写往事,不可用词过激,不要带着攻击性的语言,因为所有的人活着都不容易,要怀着感恩的心态生活,多么善良朴素的老人!刘叔叔现在60多岁的人,眼睛看手机屏幕已经模糊,只能讲语音,有坐骨神经痛,只能走100米远的活动范围,胆结石动过手术,20年前我初到沙市,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原来的刘叔叔可是威武精神得很,岁月是一把摧残钢刀,人生就这样慢慢变老。(更多的故事后文再叙) 我在沙棉生活了10年,我不能虚伪,我只是个技校生,是在湖北省纺织学院沙棉分校读书了分配在沙棉工作的,满打满算是个中专生,沙棉有我最青春年华的梦想,有我难忘的爱恨情愁,我曾对自己说,离开那个伤心的地方,再也不愿提及,每年我悄悄去看望女儿,没有惊动任何朋友与同事。离开沙棉后流浪天涯,所写的文章中也从未提及沙棉,是我的寂寞与伤痛不愿触及,是我的傲气与尊严不愿想起。但我的女儿还在沙棉生活,还在那里读初二,我留给女儿的小房子也将拆迁,我女儿不知要搬到哪个棚户区住了。 女儿,永远是我纠心的牵挂与愧疚,我给她的父爱太少,除了每个月微薄的生活费,我知道,那远远不能抵消我的责任和义务。女儿说:爸爸加油!你一定要写出很多好文章,写出一部好的有影响力的小说出来。 于是,我想到了写《沙棉》这部长篇小说,想写出沙棉的前世今生,写出普通工人的艰辛生活,写出下岗经商的成功人士,写出落魄江湖的凄凉游子,写出国企里的黑幕与潜规则,写出沙棉50年的沧桑变迁,写出年轻人的梦想,写出老年人的无奈。 沙棉,数万人的难忘之地,数万人的息身之所,数百亿的税收上缴,数十年的伤痛隐忍,国企,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沙棉,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可惜我没有时间亲自去沙棉详细采访,我只能记叙我工作生活过的那十年之沙棉,再就是通过电话采访,通过微信收集部分史料。 希望沙棉工作过的同学,朋友,同事给我帮助与资料,我愿用手中的拙笔,还原一个曾经的真实的沙棉。
3,第十六章沙棉技校
崇高师德,精心辅育学子, 奋发向上,毕业回报沙棉。沙棉技校创办于1974年9月,全称为“湖北省纺织工业技工学校沙市棉纺织印染厂分校”,简称“沙棉技校”,总校校长由省纺织局局长兼任,总校办事机构设在省纺织工业劳动工资处。 分校设有党支部和教务处,由厂里委派书记、正副校长、教务主任,工作人员及教师均按一定比例配备。由总校和厂部共同管理,1985年,由厂教育中心统一管理,校址设在本厂教育大楼内。 开设专业及教学设施,自1974年以来,开设过印染,棉织,棉纺,机电,保全保养等专业。学习课程有数学,物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课程,另开设有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课程来辅佐专业课的系统进步。 开学伊始,厂部给予教学设施有1511型布机10台,钳台50部,台钻1台,砂轮机1台,收录机1台,中文打字机及速印机1套,有桌椅黑板,制图工具,体育器材,娱乐用品等。 厂部1984年7月,将职工学校与技工学校合并为职技校,1985年3月成立教育中心,职技校该年有教职员工70人,其中教师4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4人,当时的师资力量,在省纺总校也是名列前茅的。 技校职责很宽泛,除了收录正规的技校生和中专生,他们还兼有培训职工思想文化,劳动技能,干部职业素质等多项职能,电大预科班也是技校负责组织的。技校为工厂每年输送实习生上百人,一年后转正,历届技校生成为了工厂的生力军与主力军,为沙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技校生经过学习与沉淀,成为了基层、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若说子弟学校是培养沙棉人孩子学业与成长的摇篮,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那么技校就是培养生产骨干的马车,为沙棉的中坚力量输送新鲜血液。 七八十年代的工人,地位还是很高的,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摆脱了父辈田间劳作的日晒雨淋,没有如农村吃了上餐愁下餐的饥寒交迫,农民以进工厂当正式职工为荣,相当于“铁饭碗”,所以沙棉人感恩,总是怀念沙棉年轻时的模样。农村的父母,以培养一个入城里读技校的孩子为荣,千方百计也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工人。其实,一个国家,真的不能亏待了工人,是工人用双手与血汗创造了财富,只有工业的产值才能支撑起社会的经济。 沙棉技校英年早折,只生存了26年,于1999年送走她最后一班学生,含泪谢幕,但她培育了数千学子,给所有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沙棉人是勤劳朴实,善良感恩的工人,沙棉技校的学生虽然大部分离开了沙棉,但大家都记得曾经的母校,那里有她们青葱如歌的岁月,有学习知识的寒窗苦读,有谆谆教导的可敬师长,有情同手足的可爱同学,操场上的奔跑,教室里的嬉闹,到小吃街买零食,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公话亭给父母报平安,翻过荆江大堤去看浩浩东流的长江,到工人文化宫参加义务劳动…… 沙棉技校的领导与老师基本上都是厂部委派,因为都是“工人科班”出生,于是很关心爱护技校学子,多年之后,同学们在聚会时总会谈起曾经的师长,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 马日生,于83一87年在沙棉技校任校长,他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兼任82级机电班的英语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办事刚正不阿,为技校事业鞠躬尽瘁,后来落实政策调回广东了,他夫人也是沙棉职工。 知名校长还有马焕耀,他夫人贺玉兰在沙棉工资科上班,马校长和蔼俭朴,对工作踏踏实实,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有伯乐之能,能慧眼识英才,曾培养了沙棉管理队伍中的刘秋芳、孟建华、马友为、李和民等领导。 沙棉技校有很多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好老师,有很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在优师名师的教导下,沙棉技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各个工作领域,有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也有默默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他们有着沙棉人的淳朴善良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社会,为家庭而努力奋斗。 唐明哲父母都是教师,他自己66届初中毕业后,从农村招工进沙棉,第一批电大理科班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未离开。 朱育松与朱育杉是两兄弟,知青下乡5年以上才招工进厂,父亲是中南财大教授,兄弟俩电大文科班毕业后,一个留在技校任教,一个分到子弟学校任教,无怨无悔教书育人。 王照其是名校毕业,高级教学讲师,原子弟学校业务骨干,后来调到技职校任教务主任,对学生的教学很是严格,他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是沙市书法名家。 还有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张守松,主教的科目是纺织,瘦高的个子,讲话温温柔柔的。教机械制图的吴北川,胖胖的手指,能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笔直的线条。还有胡永华、周欣安、王建舫、刘和明、刘兴林、周敏、郑兰华等优秀的老师,被同学们时常提起。 技校开办期间,厂部派有党总支书记,与校长一道管理技校工作,为技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李业泉,姜谋琴等。 学校厉任校长有:王劲武,马日升,王明达,姜谋琴,胡幸福,李远静,李必亮,张清政,周爱华,吴克勤。厉任副校长有:赵德荣,马焕耀,方文龙,孙国厚,张守松等。 82级的机电班是沙棉技校史上最为优秀的班级之一,事隔35年,他们上个月还举行了同学聚会,同学们怀念着沙棉,怀念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已年过半百,相聚时还如当年一样淳朴与热情。班长徐培忠,陈露,王隽,陈晓岚,石广智,悟道,阿萍等,她们围着曾经的赵校长,像十多岁的孩子那样欢欣起舞。赵校长题诗:相惜。 人生际遇曾无数,携手同心伴友行。 三十五年风雨去, 四十二友兄妹情。 三峡浩浩曾留影, 重返宜昌旧梦寻。 心梦无私天地远, 山川沐浴醉红尘。赵校长为赵徳云,他是农机学校(沙市农业机械厂内办的技校)毕业分配来沙棉工作的,是66年第一批进厂的工人之一,他们班当时有26名同学被分配到沙棉,他们同时被送去河北保定棉纺厂培训。赵徳云回厂后在前纺车间做梳棉机保全工作,他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设备维修技术,后被提干,再调任技校副校长。 厂部考虑机电车间青黄不接,厂领导要求一个机电班生源,赵徳云代表技校向总校争取了一个机电班的招生配额,经几番周折,最后总校同意沙棉招办一个机电班,赵徳云殚精竭虑想办法,终于开设了第一期的机电班。他为人亲和,与老师们一道教出了那一班出色的学生。他改善了学校的整体环境,把操场上大楼两侧的洗漱水池与栅栏拆除,在左侧建了篮球场,开设体育课,添置了体育健身设备,添置各类书籍两千多册的图书阅览室,置办教学办公室和会议室,统一师生校服。受到省纺织公司总校好评,省纺总校校长杨开河很重视沙棉技校的工作。杨校长写得一手好书法,待人热情厚义,开朗乐观,他还是一个妙人,与老友们吟诗作对,他们曾写下:桃花源沙棉本是桃花源, 五百年前曾相识。 如今有缘因前世, 相逢更觉亲上亲。 风云际会不封神, 卧虎藏龙紫丹凰。 各路方舟汇故里, 群贤毕至论伯仲。 永生纸艺堪称绝, 才女度君红树林。 深谷传来幽兰声, 云卷云舒任我行。 周树临风少兰婷, 一双凤凰落琴台。 飞霞仰观五彩云, 秋水影月照伊人。 团委藏娇肖飞燕, 武部将才称世雄。 闲人老翁颐清风, 义簿云天论豪杰。 永远隽希乃永珍, 人和人善女贤君。 未叙八仙继后续, 醒木惊案该叫仃。 工友相聚不忘主, 群主功劳袁开忠。希望沙棉退休的前辈们快乐健康,安享晚年! 临窗旭日泛红霞, 婀娜春杨织碧纱。 谷涧灵溪亲草舍, 荆篱修竹隐山家。 情怡不用一丸药, 诗兴何须七碗茶。 淡看功名和利禄, 荆州城外赏桃花。晚风吹来,隐隐传来沙棉技校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祝愿所有的校友们一切安好! (关于沙棉技校的故事,在以后的篇章中将会详细的介绍一些师生情,同学情。)
文章TAG:
深圳观澜沙棉深圳 观澜 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