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云南超越面临贵州追赶广西崛起路在何方

近日,广西自治区统计局刚出炉的核算结果显示,2020年广西生产总值为2.2万亿元。隔壁 旅游 大省云南同年GDP为2.45万亿元, 广西GDP已经连续两年被云南超越。 自然条件和发展底子都不如广西的贵州,这两年也是步步紧逼,发展势头迅猛。 在10年之前,广西GDP总量还是西部12省区中数一数二的,但近些年经济增速为何干不过云南和贵州呢?作为我国西部唯一个沿海省份,广西多年来便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再加上毗邻粤港澳的地域优势, 为何没有赶上中国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东风? 如今的广西面临严重的经济增长危机,西部省份中广西仅能跑赢全国垫底的甘肃省,跟广东比连一个广州市都不比不上。 为什么广西没有发展起来呢?它错过了哪里良机? 1、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失误 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地区,区域合作特征非常明显,即落后地区必须融入发达地区的辐射圈, 想方设法从中为自身的优势产业找到突破口, 进而拉动自身经济。 广西本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最理想的地区,但广西却不甘心做广东的"接盘侠",而把希望放到了东盟身上, "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成为当时广西的发展战略。 从政治层面看,广西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是没错,但是广西自身是需要被带动的落后地区,东盟除了能给广西一些市场, 其他的投资、技术都给不了, 所以广西和东盟合作了十多年,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近几年广西渐渐认识到在区域合作定位上下错了棋。广西内陆城市贵港借助水道和铁路,与珠三角联系紧密, 近两年一跃成为广西后起之秀。 2、省内经济布局不合理 区域经济发展常常是按照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规律进行。比如广东,先发展的是深圳、广州两个点, 继而带动珠三角整个面。 而广西在省内经济布局上,像一只没头苍蝇。 北海、防城港、钦州,全部带一遍,却最终没有建成一个属于广西沿海的亮点城市。广西于是想要跳过"点"的建设, 把三个城市捆绑发展,也就是"北部湾"地区。 发展了10年的北部湾依旧不温不火,目前还没有起到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北部湾港口吞吐量尚未进入全国港口排名前十。 3、基建决策出现失误 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发展中,广西通向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得少而慢,比较封闭、外向性不强。回看广西高速公路的修建史,可以看出其目的并不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而是一心想修一条大西南出海通道。 广西至广东方向的高速路,近年才慢慢完善起来。 1、南宁要做大做强 南宁可谓是中国一众省会城市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除了年度民歌节、东盟博览会,基本没有出彩的产业和特色。在广西省内,南宁也压不住主场,很多广西网友称南宁是广西"吸血鬼", 省内发展稍好的优势产业,全都输送给了南宁。 即便如此,南宁的GDP仍是连年惨淡,作为带头大哥经济增速还没有广西全区平均率高。所以相比其他省份,省会城市带来的强大拉动作用, 南宁是广西的短板,广西要想崛起,首先得把短板补上。 近两年,广西一直强调落实"强首府"战略,将南宁打造成为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力求提升南宁影响力。但要想真正实现强首府,还得靠产业实力说话,比如贵阳不声不响抓住了大数据产业发展东风, 而南宁一直没找到自身产业优势,第二产业尤其低迷。 现阶段房地产、基建又发展过速,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挤压。各类园区建设得不少,但是没有形成规模,也不具有全国影响力领先的品牌和产业。从资金循环看,南宁发展过于依赖政府注资, 产业经营创造的现金流较弱, 最后资金也没有留在广西,反而被外流消耗。 所以南宁的产业发展如何破局,是个大难题。目前来看,南宁必须要发掘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够"出口创汇"的产业。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已出,南宁是重庆之外的最大赢家, 对外开放的便利优势触手可及。 在与东盟国家合作上,南宁有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把优势变现。 只有南宁的经济增速超过广西,南宁才有希望,广西才有希望。 2、打造北部湾增长极 打造北部湾的概念从2008年就已提出,当时国家对北部湾的定位是将其打造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北部湾有北钦防三大港口,立足广西,服务西南、华南地区。从战略方向来讲,北部湾的定位没有错。 10年来取得的发展有限,有多重原因,但这些原因并非不能克服。 北部湾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产业转型难,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还没有东盟的越南发展的快。破局办法在于地方要摆正心态,要认识到仅靠国家政策不能创造效益。踏实培育优势产业, 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周边经济发达省份,形成对东盟国家的产业优势。 在北部湾区域首先把发展重点放在钦州是明智之举,接下来应整合资源,减少三个港口的同质化竞争,一致对外。 将北部湾建设成除南宁之外的第二大战略支点。 3、找准产业发展方向 广西的优势产业非常多:柳州的 汽车 制造、百色的有色金属、玉林的柴油机、亚热带热带特色水果、桂林北海 旅游 业。 无论哪一项,都是数十年来直到今日仍在全国知名的项目。 名声在外,却发展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一是自我封闭,二是没钱。大多城市 社会 资源浪费严重,地区产业结构特色拿不出手。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西产业规划的破局之路。其中, 广西生物医药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材料基础和区位优势,或许是突破瓶颈的出路之一。 广西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兴产业规划内容是:"无中生有""弯道超车"和"重点突破", 产业发展的困难可见一斑。 在各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是见效最快、收益最直接的,但是广西工业发展规划严重滞后,最近才提出投资240亿,发展柳州的 汽车 制造业。最好的时机已然错过。 此外,广西无论是传统产业提升,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围绕基础薄弱的北部湾港口群布局。想发展北部湾的心情过于迫切,以至于揠苗助长。如果将优势产业布局在民营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梧州、玉林、柳州等地, 依靠老工业基地的能量带动全省发展,收效可能更快。 另外可将防城港市作为柳州之外的另一工业重地来建设, 而南宁市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产业。 广西更不能忘记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对广西来说主要是 旅游 。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人人皆知,可是相比云南和贵州的文旅产业规模,广西目前略逊一筹。在打造地域 旅游 品牌上发力不足, 没有起到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对当地 社会 经济支撑性不强。 如果能把 旅游 产业布局好,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目前广西对 旅游 产业关注度并不高。 3、西部陆海新通道 重庆至新加坡的"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对重庆、四川、广西、贵州的发展意义重大。中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营后,货物从重庆至东盟主要港口运输时间缩短了10天以上, 连中原枢纽城市郑州也开行"桂郑欧"线路。 广西需要做的是,转变以往"搭台唱戏"为别人服务的意识,从实际上把握发展机会,出海通道如果只做"通过式"的买卖, 对广西经济发展是没有贡献的。 广西应着力于发展西南商品在省内的加工和集散,另一方面加强省内优势产品的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物流、商贸、金融、人才、信息化等生产性服务业, 将现代服务作为主战场,将通道变成经济效益。 4、不断加强教育投入 通常,教育投入占GDP比率比较低的地区,相对来说也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区。广西2019年的教育投入全国排名倒数第二,必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才能聚集人才,做大行业规模,推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 广西发展之困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唱衰广西者实属居心不良。广西有优良的区位优势,国家战略性的支持, 突围必定指日可待!但必定要经历一番辛苦 探索 。

被云南超越面临贵州追赶广西崛起路在何方

2,为什么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大后方是湖南江西而不是广西

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珠三角一些“三来一补”制造业陆续出现了向外迁移。 2008年,广东启动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战略,由此,珠三角开始出现了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浪潮。 根据南方日报报道2008年—2015年,共有7万多家企业被淘汰出局,当然这个可能还只是非常保守的数字,实际可能不止这些。 从转移出去的产业类型上,陶瓷、电镀、纺织服装、皮革鞋业等出现了全产业链向外转移。 从转移的目的地上看,湖南、江西、湖北承接到珠三角产业转移数量最多,而与广东语言、文化相同的广西却“颗粒无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人说,广西不愿意对接广东,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广西就开启了东融的步伐。 2004年广西主政者提出了“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思路,与今天广西提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战略如出一辙。 当年广西率庞大的党政代表团访问广东,谋划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在广东实施“腾笼换鸟”的前夜,广西在梧州召开全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积极谋划承接珠三角产业。 2010年,覆盖玉林、贵港、梧州、贺州四市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 2012年,两广省级合作平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启动建设。 可以说,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上,广西反应最快、与广东走的最近,但取得的成效却最不理想。 湖南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于2011年设立,但在2013年承接到产业转移项目(1293个)和到位内资金(1528亿)上就超过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如今,湖南稳扎稳打,将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升级为湘西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而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广西已经很少被提及, 很多人甚至已不知道它的存在 。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西片区的发展也不理想,截止今年6月,累计注册企业515家,投产企业只有43家,注册和投产企业数量还不及湖南郴州经开区多。 更令人不解的是,广西东融的“桥头堡”梧州在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经济停滞不前。 同一时期,湘南的郴州、永州、衡阳三市经济总量、工业规模却在不断壮大。为什么广西东融成效不佳? 两个问题值得反思 ,一个是广西在发展战略摇摆不定,总是把握不住时机。 主要表现在广西既想做好“沿海”文章,又想做足“沿江”的文章。 这种矛盾心理让广西顾此失彼,东融的决心和力度打了折扣。以广西的财力也根本支撑不起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的战略。 此外,在东融上,广西也是多线作战,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没搞好。 如今又主推贺州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和玉林“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这种“猴子捡西瓜”式的心态让广西无法专心做好一件事情。 第二、广西低估了公路和普铁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普铁的运量大,既能运人又能载货;而高铁只能载人,对拉动物流、工业发展作用有限。 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广西交通投入的重点主要在西江航道扩能升级和高铁建设上,对陆路交通的发展缺少相应成体系的布局。 这一时期,兼顾货运功能的柳广铁路迟迟未能开建、对接广东的高速公路屈指可数,境内的国道、省道更是破烂不堪。 相比之下,广西高铁、内河航运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广西高铁通车总里程一度高居全国第一,西江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 广西优先发展高铁和内河航运对于经济发展却起了反向作用。 广西工业基础薄弱,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提升以后,大宗原材料源源不断的向珠三角输送,为下游企业做配套。 此外,南广、贵广、南昆高铁通车后,桂西北、桂东南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剧。 如果说两广合作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莫过于粤桂扶贫协作了。广东多年无私的支持和援助,为广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贡献了力量。 单方面开建柳广铁路、南深高铁广西段,加大通往广东高速公路建设力度。 然而,广东段都还停留在“纸上规划”阶段,工程何时上马、何时通车仍是个问题。 产业合作上 ,两广共建省级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广西片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广东片区无论是征地、道路建设都非常滞后。 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五方面23条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广西片区已落实16条,而广东片区只落实了11条。 从入驻企业数量来看,截止2018年11月(在公开资料能查到的最新数据)试验区入驻重点企业达到350家,其中广西片区291家;新注册企业219家,其中广西片区215家。 目前 ,东融似乎只是广西“一头热”,广东的热情并不高。并且,广东很可能不跟你广西玩了。广东当前的战略重心在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今年6月广东出台支持湛江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意见,加快湛江崛起,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从广东在湛江重点布局看广西沿海的发展困局 在此背景下 ,粤琼(徐闻)特别合作区已提上日程,随着广东战略方向的调整和海南加快建设自贸港,粤琼合作必定会进一步升温,届时粤桂合作又将何去何从? 二、凭什么融? 接前文所讲,为什么珠三角的产业更倾向于转向湖南、江西,而不是广西?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珠三角经商的湘赣籍企业家众多。 他们对家乡有情怀,在外功成名就了,希望回家乡做点事情,荣归故里。 以大湾区龙头城市深圳为例,在深湘赣两省籍企业家群体不仅规模大,还创办了许多知名的企业。 相比之下,广西籍企业家群体要小很多,我在深圳,听到最多的商会是潮汕商会、湖南商会、江西商会,但极少听到广西商会。 另据第三方平台贝壳发布的数据,广西人在大湾区购房的比例也远低于湘赣两省,这一定程度折射出高收入人群也偏少。 对于非本地籍企业家,如果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投资,他们一点会考量营商环境、产业配套、物流、人力成本、市场潜力等各方面条件。 其中,营商环境是最大因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显示,广西的营商环境在全国31省中处在最低等级。 我没对广西营商环境做过深度调研, 但我问过一些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老板 ,为什么更愿意去湖南江西设厂,而不是广西? 很多人回答说对广西比较陌生,对湖南江西更为了解,在湖南江西设厂,既可以兼顾本地市场,还能北上打开全国市场。 偏技术类的企业,在湘赣两地设厂,也更容易招聘到相应的人才。 三、能融多久? 去年“湾企入桂”签约项目金额超万亿,乍一看,好像广西招商引资成果非常不错,但先别高兴的太早。 项目签约完后、还要经历资金到位、开工建设、建成投产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会黄掉一批项目。此外,这些项目投产后,能在广西停留多久? 有多少能够扎根,又有多少能真正当地创造出GDP、贡献税收?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正所谓,当初的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深。2010年制造业代工巨头富士康与南宁签约,声称要助力南宁打造世界级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10年过去了,南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还没突破800亿,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也不过1000亿出头。 与南宁同年签约富士康的郑州,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超5000亿,全市形成了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现在,南宁已经很少宣传富士康了,反而开始捧起了瑞声 科技 。 无独有偶,年初我到北海 旅游 调研 ,当地人告诉我某科进驻北海已经十余年了,当初说能为北海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但是我看这里面的工人可能还不到1千人。 随后,他旁边的一大片地,你看到的这些地都是某科的,占地非常大,号称北海史上最大的工业项目。 我回来查了一下资料得知,某科是深圳企业,在全国多个城市有投资,其中长沙项目总投资240亿,占地约1200亩;郑州项目总投资400亿,占地1000多亩。 然而,某科在北海投资为540亿,产业用地就达到1万亩。这究竟是在发展产业还是在圈地? 另外,我在梧州某县调研还看到 ,“猴子掰玉米”,捡一个掉一个的承接产业现象,正在这里上演。 梧州是广西的东大门,也是东融的最前沿,这些年承接了不少广东陶瓷厂、纺织厂过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这些被珠三角淘汰的落后产能,在梧州却被当成了“宝”。 走访中,当地人带我参观了一个工业区,说这里面有很多陶瓷厂都是从广东搬过来的,以前最热闹时,有几百家企业,现在冷冷清清,倒闭了不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几公里外的地方,又看到当地正在兴建另一个转移产业的园区,挖掘机轰轰作响,热火朝天。 据我观察, 所谓广东转移过来的企业,很多只是把几条生产线或生产基地部分转移过来而已,研发、总部、销售市场仍然放在珠三角。 这些“外来和尚”对当地并没有归属感,不可能形成持续性投资,一旦土地、劳动力、环保等生产成本水涨船高时,人家说撤离就撤离。 那么,又是什么吸引他们过来广西投资? 一个是招工比较容易,用工成本相对低一些;最重要的是当地出台了诱惑力的优惠政策。 广西有着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税收政策,这几年又大力东融,邻近广东的几个城市都出台不少优惠政策。 诸如 ,标准厂房补贴、总部企业认定奖励、厂房包装修,头三年免租金,后三年减半;税前三年全免,后三年退60%等招商手段层出不穷。 这种血拼式的政策,让企业得到了“便宜”的同时,也无形中扭曲了市场信号,加剧了各县市之间的财力比拼。 如果东融引进来的这些产业不能及时投产,形成良性的贡献,对当地将会是个“灾难”。 广西对接大湾区,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生产力靠拢是非常必要的。 但关键是学什么?对标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学习大湾区先进的理念才是广西应该融入的精髓。 这几年,广西东融的成果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过来投资的上市公司、大企业较少。二是全产业链转移过来的并不多;三是转移过来的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居多。 招商引资思路仍然停留在 “捡到篮子都是菜”的阶段上,大湾区淘汰什么产业,广西就去接什么,其结果反而会拉大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本土优势产业发展广西的投入却不够,湖南、江西已形成极具规模的本土龙头产业集群。 云南、贵州也都在把传统优势产业发扬光大,而广西的优势产业却不断的走下坡路,这是非常值得深思。 此外,单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是很难实现长远发展的。早些年天津滨海新区依托央企投资,经济一时风光无限,如今潮水褪去,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知名企业,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 相比之下,广西立足自身,培育本土明星企业,强龙头,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培育适合本地特点新的经济增长点,辅以招商引资,补链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去年,我在《坐拥西部出海口,GDP却被云南 历史 性超越,广西到底落后在哪?》文中说过广西米业大有可为。 2020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超110亿元,带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到电子商务、文化 旅游 ,无不涵盖其中。 像粉业这样的特色产业,广西还有很多,只是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罢了。 城市情报社:专注城市经济领域,欢迎点赞关注!

为什么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大后方是湖南江西而不是广西

3,为什么广西条件那么优越经济那么差

【转载文,本人是广西人,也经常思考广西经济问题,感觉这篇比较全面,楼主看一下】广西,既沿海,又沿边,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既拥有东部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拥有西部其他省区眼红的出海通道,还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庇护。无论抓住了那一条,广西经济这艘设计豪华的大船想不腾飞都难!然而现实却是极其残酷,中国改革开放进入30年之际,广西的人均GDP还是列全国倒数前几位!排大陆沿海省区市倒数第一!沦为与自然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贵州省同为难兄难弟!我去过贵州的多个城市,人家人说中央一宏观调控,受害最多的就是后发展地区贵州、广西两个难兄难弟,可见在人家贵州人并没有把广西当“龙头”。广西经济—这艘设计本豪华的大船为什么如此这般难以快速启航?船上的每一个部件单独工作起来都很优秀,然而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启动时,每个部件却很难有效协调运行,不是这里出现了短板,就是那里发生了卡壳!发展的脚步如垂垂老乌龟般蹒跚,问题出在哪里? 很值得八桂大地上优秀的儿女们用心思考这些问题!一、沿海发达地区都有哪些?广西与沿海省区市同属沿海地区,与内蒙古同属西部地区,这些省区市与广西有很大的可比性,因此分析这省区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可为广西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很好的参考。要实现广西的大发展,十分有必要借鉴一下兄弟省区市的经验,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找准路子,大胆真干,广西这个后发展地区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沿海发达省区市,并加入富裕省份俱乐部。 中国大陆的发达经济区基本上在东部沿海一带,从地域上可分为几大区域:一是京津塘为核心环渤海湾经济带。这一区域内有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等5省市,以京津为龙头。这一经济区域以国有、国有控股的重工业、机电制造业为主,民营经济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二是“长三角”为核心的东部沿海经济带。以上海市为龙头,包括江苏省、浙江省3等省市,这一区域以上海市为龙头,先以发展内向型的民营经济为主,逐步拓展为内外兼顾的民营经济发达区域。三是“珠三角”为核心的南部沿海经济带。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龙头,区域内包括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东省借助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一自由贸易港,以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起家。福建省是一个特殊的省份,经济上即不属“长三角”,也不属“珠三角”。另有内地后起新秀内蒙古自治区,方圆200公里内的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组成的“金三角”地区经济进步神速,全区GDP连续6年增速列全国第一!而且得益于资源优势,大有潜力可挖,有赶超大陆最发达地区的实力。 归结起来,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快,原因是这些发达省区市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并且思想较为解放,在区域合作中的找准了自身定位,开放合作意识十分强烈,区域经济发展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二、广西经济发展到底出了什么偏差区位的先天优势是上天给予当地人民的一份厚礼,但仅有区位优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就一定迅速,广西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有着先天区位优势的广西经济发展上都出现了那些偏差,以至于改革开放进入30年后,发展水平还是不高。(一)区域合作战略失误频繁1、区域经济合作方向失误现代经济已全面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地区如不能很好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有效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国民经济是很难取得大发展的,也就是说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单独谋发展。近代我国的经济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我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好机会,未能实现国家工业化。放眼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实际上是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在发达国家需进行产业转移进而升级产业的背景下进行的,整体上我国的改革开放策略就是通过让出市场交换技术,进而达到升级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处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地区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其实质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长期高福利的政策下,制造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急需进行国际、地区间合作,将制造业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 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沿海省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大发展,就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在选择区域合作的对象上,后发展地区必须主动溶入发达地区,通过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进而做大做强自身经济。 改革开放之初,比邻香港的“珠三角”,首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这一经济区域最先通过发展“三来一补”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起家,逐步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之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沿海确定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3个在广东省,但除了深圳市发展特别快,当上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外,珠海市、汕头市的经济发展很却很一般,为什么?这就必须回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原理来探讨。区域经济学告诉我们,同样的政策,不同的自然条件、区位、地缘、人文环境条件等等,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广度、深度和优势互补的发挥,进而影响生产各要素的集聚,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广东的3个经济特区唯有深圳市一支独秀,其实与它比邻香港有很大的关系。香港这一特别行政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亚洲甚至国际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具有非常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改革开放之初,特区就被确定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窗口,中央将大部出口指标分配给了特区,而深圳市比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是珠海市、汕头市无法比拟的,因此无论是产业资金、技术还是劳动力等等这些生产要素就更多地向深圳市集聚,集聚到达一定程度,锁定更多、更长的产业链,就会产生“马太效应”,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中,经济发展就会加速腾飞,迅速拉开了与珠海市、汕头市的距离,最终当上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进而和另一个老工业基地广州一起,辐射带动整个“珠三角”如东莞、佛山、中山等地的快速发展,形成今日之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经验也是一样的。这一经济区域首先确定了以上海市这个老工业基地为龙头,江苏、浙江两省都主动将比邻上海的地区主动溶入上海市这个大经济圈,通过上海市这个龙头的辐射,带动苏南和浙北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京市以及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等地的发展。当苏南、浙北优先发展起来,这两个省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后,逐步拓展苏北和浙南的发展,因而后发展起来的苏北、浙南经济上也比现在的广西最好的地方强!从以上的经验来看,广西在区域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实际上失误了。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谁来辐射带动你?这个问题不解决,广西要实际跨越式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广西的周边都有那些?东面是广东省,东北面是湖南省,北面是贵州省,西北是云南省、四川省,西南面是越南。改革开放之初,这几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差不多,越南自身更是非常落后,加上当时与我国还处于交恶状态,所以周边地区谁也没有能力辐射带动广西的发展。总结起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30年,广西却连续失去了3个10年发展的好时机。(1)失去的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个世纪80年代,广西首先确定沿海的北海市作为发展龙头,这是基于当时广西现状的无奈选择,因为周边地区无人可以辐射带动北部湾,广西只能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北海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是最小的一个,这在当时中央其实已经很照顾广西了,因此当时的广西区域合作决策并无太大的问题,就是自力更生。沿海省区中,福建省与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福建省的自然条件按理说还不如广西,大部分是山地,比广西更“山”,交通条件也不是很好,与广东比邻,不过交通距离实际比广西距“珠三角”还远,不容易溶入“珠三角”;与浙江比邻,但距离浙江发达地区也不近,也很难溶入“长三角”。福建省的唯一优势就是有一经济特区厦门。这个特区估计是为了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准备的,而两岸“三通”迟迟实现不了,因此台湾省无法辐射带动福建发展。但福建省的干部群众却不等不靠,以经济省会泉州市、特区厦门市、政治省会福州市3个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老城组成的三驾马车,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亦取得不俗的成绩,再逐步辐射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整体上福建省与邻居广东省、浙江省相比有差距,但比起广西来,却又发达得多。 反观当年的广西北海建设模式,自治区将大部分财力都往里投,但北海市似乎只会跑马圈地,而圈了地却没能集中引进一批加工制造业。当然这与广西当时的指导思想有关,以至于90年代广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居然不是先修通北海到南宁,而是先修通柳州至桂林,美其名曰要优先发展桂林旅游产业,谁听说过一个大的行政区域仅靠旅游业就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吗?无工不富这么显浅的道理都没弄明白?所以北海在90年代发展受限制,没有高速公路也是重要原因。以至于北海市到了90年代开始搞房地产,没能很好地考虑快速建设数十上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没能很好地集中引进一批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做大城市的经济基础,因而形成很大的房地产泡沫,与海南省三亚市、海口市其实很相似,最后都因泡沫破裂从此一揭不振。而我们的老工业城市柳州市、梧州市在此期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举步为艰,甚至在广西的地位每况愈下。 假如这一时期广西铁了心发展新兴城市北海市、南宁市和工业重镇柳州市,象福建省一样专心,自我发展泉州、厦门、福州三个“点”,形成区域经济上三个布局“点”,再加上放手民营经济活跃的桂东南,让这些城市群优先发展起来,做大做强桂南、桂中、桂东这几市的经济,夯实广西的发展基础,带动广西的发展的火车头就能建成,并逐步走向“线”经济发展阶段,再辐射广西之西北发展。当然,福建模式是在沿海选择三个“点”,这是福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为福建相对广西还说,还要“山”得多,内地没有建设大城市所需的平原,所以其三个“点”均选择在沿海。但广西去不同,海岸线没有福建那么长,北部湾很小,是不可能同时在沿海建立几个“点”的,那样会内部互相竞争,正确的选择就是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点”。可惜这些年广西还没找到真个需要重点发展的城市,无法形成生产要素中的“马太”集聚“点”效应,未能出走出经济发展布局的第一步。失去的这10年,广西开始逐步落后沿海省区市!(2)失去的90年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大西南扶贫工程南昆铁路的开通,广西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适时”地将自己决策为大西南的“龙头”,要倾全区之力建设辐射大西南的出海大通道!建设大防城港!某中央一个人一句话说北海市是个死角,没有优良的深水港,广西的头头十分听话,立即调整广西战略发展重点,并将发展重点放在建设防城港,修建广西的出海基地,废了有一点经济发展基础北海市的武功!这个时候广西的经济布局就是以防城港市、南宁市为中心,企图建立辐射云贵川的大通道,所有高速公路建设也围绕着这个通道做文章。 可惜大西南有什么?无非是有一点煤、矿,我们花了大价钱修路,却发现自己只给别人建设了一个通道。防城港是个鸟笼大点的地方,一面临海,几面是山包,也没有大型河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google卫星地图看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拓展成为特大城市的可能性。防城港沿海一带的确有着建设深水大港所需的条件,因此广西企图学习深圳特区那样,从一个小渔村零起家,举全区之力建设大防城港这个大乡村,但是深圳特区和防城港有极大的不同,深圳特区有香港这个亚洲金融贸易中心的辐射,防城港周边有什么?一切就得从零开始,光有个港口没人辐射你,就难以建立工业加工出口基地,货物经过防城港除了留下一点可怜买路钱,广西什么也得不到。最后人家大西南云贵川几省还是不领广西的情!大西南的货物还是源源不断的通过南梧二级公路跑广东!直到前几年,广西沿海3个港口的吞吐量还居然比不过贵港一个内河港口,这是为什么?不值得反思么?大西南的煤、矿,通过铁路运到贵港、南宁(这个时期贵港港很乱收费高,贵州的煤都舍近求远跑南宁去转港),再通过黄金水道西江前往“珠三角”。而作为加工制造业象征的集装箱运输,更是通过弯弯曲曲、速度象蜗牛般的南梧二级公路前往“珠三角”,每天几万辆汽车象蚂蚁搬家一样走“珠三角”,就是不走北部湾!为什么?因为北部湾没有加工制造业基础,没有产品需要向大西南地区输出,大西南地区的汽车将货物运到北部湾后,得空车回去,变成单向运输,成本就不合算,这就是大西南货物为什么坚持走“珠三角”的原因! 广西这时急了,眼看自己花大价钱投资的出海通道无人买账,拒绝修往广东方向的高速公路!而且南梧二级路即使超负荷运转压坏了也尽量拖延维修时间,企图迫使往东的货物走北部湾,可惜还是失败了,还连累了广西非公经济最活跃的桂东南地区!为什么?因为以广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本来就没有能力当大西南这个“龙头”,自己却硬是花了血本充胖子!在这一时期,广西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埋头发展自己加工制造业,却一门心思先花钱去建大通道先当 “龙头”,人家不买账,却耽阁了自我积累发展的最佳时机。 失去了80年代,那么90年代广西要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是继续在北部湾建立一个重点发展的“点”。选择条件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建设深水良港条件、有足够的土地资源用于城市拓展、有足够的谈水资源、有足够的发展加工制造业所需的第一批本地劳动力资源,最好还要有河流解决水资源和内河运输问题。如果一条路走到黑,那么坚持继续重点发展北海市也是不错的战略选择。但如广西要听中央的话不再重点发展北海市,那么正确的选择新“点”只有一个,就是全力发展钦州市。因为钦州市建设大城市的条件相对防城港市好一些。对照以上几个选择条件,钦州市与防城港市相比,除了港口有那么一点点差距外,其他条件都大大优于防城港市,无论是建设大城市需要的土地、劳动力还是其他条件等(希望防城港的朋友不要骂人,这里是学术讨论,就事论事。防城港当然也要发展,只是防城港做北部湾的龙头的确不是很合适);二是发展老工业柳州市、首府南宁市这两个“点”;三是修好一条通往东部的高速路,放手桂东南地区自我发展的成为第四个“点”。因为当时的桂东南地区民营经济非常活跃,是广西的温州地区,并不需要广西给予太多,一条高速公路足已。可惜广西还失去了第二个10年, 广西开始大大的落后了。(3)失去的21世纪初期。错过改革开发的前2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前程进入了21世纪,广东省这个借改革开放率先发展起来的发达省份,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合作内容的拓展,开始淘汰转移一批相对“落后”的产业,以便腾出土地着手产业升级。为什么要升级产业?因为加工制造业发展不可能是无限的,它受当地资源、环境、劳动力价格、生产成本的制约,和当年发达国家将加工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极其相似,因此广东不可能一直只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仅做世界的工厂,那样的继续发展,代价是很高的,因此必须升级产业为发展集研发设计加工贸易信息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而在“珠三角”产业转移开始的这一时期,广西没有修通对接“珠三角”的高速公路来承接产业转移,却另起心思升级广西发展战略,开始不满足于当大西南的小“龙头”了,要争做更大的“龙头”,适时地将东盟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出的口号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多么伟大口号! 叫叫口号出点名扩大广西北部湾的知名度,这当然是很合算的买卖。但你北部湾仍至整个广西的经济上还真不能主要靠东盟!为什么?东盟是我国的政治后院,国家当然十分重视与东盟的关系,所以中央将中国东盟博览会放在南宁也是有其明显的目的,主要还是基于政治的考虑,当然也有补偿历史上欠广西太多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但经济上的考虑不会是首选。为什么?因为东盟没有辐射带动我区加快经济发展的能力,东盟中除新加坡、文莱等小国较发达,马来西来、泰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外,大部分都是后发展中国家,而新加波与江苏等省的合作已经耗尽了其再投资能力,不可能再投资多少钱给广西。而我们的近邻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国家,却是些甚至比广西地区还落后的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与广西是竞争关系,怎么合作?人家根本无力辐射带动我们!而我们广西却多次组织招商考察团赴东盟招商!乞丐还知道行乞的时候要多找富人要,才能发点富人“财”,而广西却开这种到后发展中国家招商的国际玩笑?因此面对东盟,政治上我们要保持与中央高度一致,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东盟的市场也是我们需要的,但不能指望东盟能给广西带来什么项目投资!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时机里,我们的邻居们贵州、湖南等省和广东省内的粤北、粤西却在快马加鞭地花大力气完善通往“珠三角”的交通,主动溶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之时,广西却放着发达的邻居“珠三角”不主动溶入并承接其产业转移,却非要弄个“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独立于“珠三角”的经济战略,希望当更大的“龙头”。一山不容二虎的通俗道理,历史上的广西的高层居然没弄明白。因此两广作为地缘上的近邻,只能容下一虎,“珠三角”已先广西成“虎”,做了华南地区的经济龙头,而广西却不肯认这个能辐射带动自己的龙头,自己一门心思想当大西南的鸡头,却也不甘愿做“珠三角”的凤尾。广西进入21世纪的快近10年了,GDP总量还不及一个深圳市,自己有多少斤两都不知道。 直至现在连北都找不着!

为什么广西条件那么优越经济那么差


文章TAG:广西承接深圳产业广西  承接  深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