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陕西人不仅能听懂河南话,而且也能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古代的雅言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他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当时的江东贵族来说一口标准的洛阳话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时候的关中话与今天的陕西话之间也千差万别,比如谢安就以他的洛阳话而自豪,《晋书·谢安传》对此有很传神的记载,谢安有鼻炎,说洛阳话的时候鼻音有点儿重,江南百姓也纷纷模仿。
1、所有人提到河南话都是:咦!可带劲!这句话在河南说的人还多吗?
咦!可得劲!纠正一下,是得劲,而不是带劲。“得”,在河南话里有舒畅、舒服、快乐等含义,“得劲”,意为:感觉到有股舒服劲。河南人感到高兴时,经常会说:“老得呀!”、“真得!”、“可得!”、“得晕了!”、“得死了!”......有的地方还创造出一个歇后语:得妞娘哭半夜------得死了!河南话有一个元音,普通话里没有,
我自己的操作水平有限,暂且无法打出这个国际音标,它就是把e颠倒过来。汉字“得”、“特”、“勒”、“国”、“隔”、“客”、“嚇”、“伯”、“拍”、“麦”、“则”、“侧”、“塞”、“摘”、“拆”等的读音,都是该元音,咦!可得劲!真得劲!在河南这话很流行。到了外地,一听到有人说这句话,就大致可以肯定是河南人,
2、为什么有些西安人说河南话?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
这里首先要说点儿有关我们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吧。早遥远的夏朝,连文字材料都没有,我们当然也没有办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语言了!进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自然就以安阳为中心的这一带地区的方言为主,当然,当时人们的语言和今天安阳话之间肯定是不同的。这毫无疑问,西周的建立者周人,来自关中平原,他们原来和商人之间的言语并不相同。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曾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诰》,《大诰》素称难读,后来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这是因为周公是在用当时的关中方言来发表文告。当然,那时候的关中话与今天的陕西话之间也千差万别,虽然,西周时期天子在宗周镐京,但作为西周王朝的重心却在东方,为此西周王朝还在东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
周人的语言是在关中方言的基础之上向中原地区靠拢,平王东迁以后,春秋战国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时期在王城(洛阳市西工区),战国时期在成周(今天洛阳城东,白马寺的东边)。天子肯定也将一些关中方言带到了中原,最终与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结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言,通行于整个华夏地区。而在春秋以后关中地区就归秦国所有,
秦国人驱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戎人进入到关中,融合进秦人之中。相应地,秦人的语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语成分,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当成蛮夷,我想秦人和东方人言语的不同也是导致秦人被歧视的一个原因。春秋战国的五六百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华夏族第一次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群体。
这五六百年间,洛阳始终是天下的中心,虽然周王室威权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缩在洛阳周围很小的区域之内。但是洛阳城毕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以洛阳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为华夏族的通行语言。就连孔子在来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向苌弘问乐的时候,也学会了雅言,孔子后来教书的时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到了秦始皇的时代里,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说关中方言的,虽然整个秦国肯定是以关中语言为主的,我们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时候是在赵国长大的八九岁才回到了咸阳。不过,最终秦国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秦人的语言虽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区都不同,但这会儿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关中话大声地讲出来了,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去世后,秦王朝轰然崩塌。
接下来的西汉王朝,其首都也继承了秦朝在关中立国,而且,整个西汉一朝都是采取了“以关中治关东”的策略,对整个东方都是防范的。西汉前期的君臣来自东方,比如刘邦、萧何等人肯定是讲彭城一带的方言,但是,几代人之后,他们也就完全接受了关中方言,这就好比开国之初的那些功勋,很多都是终身讲方言,而如今他们的后代都是一口京片儿。
文章TAG:河南 乡下人 这句 河南话的乡下人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