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我的回答:是湖北省襄阳。我的分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并且唐代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东晋史学家写的《汉晋春秋》说诸葛亮家在南阳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里叫隆中。也就是在东汉末年这个地方归属南阳郡管辖,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这个位置属于湖北省襄阳,
并且诸葛亮在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后,在草庐中给刘备分析当前社会形势,还有规划出三国鼎立局面,提出了《隆中对》。诸葛亮的亲朋好友和人际关系网大部分都是在襄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因为南阳出现过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诸葛亮希望蜀国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刘秀的基业,兴复汉室,所以我认为诸葛亮躬耕之地是湖北襄阳。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在现今什么地方?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的现在的襄阳隆中,不过,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诸葛亮和陈寿都没有提及襄阳或者隆中一个字,而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的主要依据是东晋襄阳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个说法除了习凿齿,到目前还没有见到其他史书有可以印证的相关记载,是一个“孤证”,
不仅如此,此说还与其他史书的记载尤其是习凿齿自己的记载自相矛盾,故此“孤证”是不成立的。南阳郡邓县的前身是春秋时期的邓国,其南界是位于汉水北岸的“鄾”,《左传·桓公九年》有“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的记载,这个鄾为邓之附庸,《史记》曰“邓之南鄙小国”。其故地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北一带,
盛弘之《荆州记》:“樊城西北,有鄾城”。《通典》载:“临汉有鄾城,在今襄阳县东北十二里,盖邓之南鄙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也记载“浊水东流注入淯水(今唐白河)又南径邓塞东,又径鄾城东,古鄾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既然习凿齿与众多史书记载“鄾”是“邓之南鄙”,那位于汉水南岸的隆中怎么可能越过汉水北岸这个“邓之南鄙”的“鄾”而属于南阳郡邓县呢?关于隆中是否属于南阳郡邓县的问题,除了习凿齿《襄阳记》记载的“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明确将汉水南岸之地排除在南阳郡之外,《襄阳记》还有“襄阳有孔明故宅”,“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以及“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衞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如果我们把习凿齿的这些记载进行综合审查,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是不能成为“隆中属南阳郡邓县”这个“孤证”的佐证的,
就证据的证明要求来说,要求达到不容有任何合理怀疑的程度。“襄阳有孔明故宅”和“亮家于南阳邓县”的记载显然是矛盾的,庞德公说的“此间”是哪里?是南阳郡邓县,还是南漳县水镜庄或者庞统居住的鱼梁洲?这个“此间”与邓县、南漳、襄阳三县矛盾的,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必须首先在这些相互矛盾的记载中排除虚假、错误的证据,余下的那个证据才能作为间接证据使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亲口说的,不允许被质疑、被否定、被篡改,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二、《汉书—地理志》记载“宛,莽曰南阳”三、诸葛亮《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记载“(曹操)困于南阳”,四、《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文章TAG:郝冲 宛城 南阳市 南阳 汉代 郝冲在南阳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