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秆上的大黑包是什么

玉米秆上的“大黑包”是玉米得了黑粉病的症状。这个大黑包里装的都是黑粉面,名字叫孢子。它能随风飘扬,传染给别的玉米。因此,玉米秆上的大黑包不能掰下随便乱扔。 参考资料:十万个为什么

玉米秆上的大黑包是什么

2,玉米黑粉病的介绍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在各玉米栽培地区,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玉米黑粉病的介绍

3,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能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30%,最低为5℃~10℃,最高为35℃~38℃,在水滴中或在98%~100%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在北方,冬、春干燥,气温较低,冬孢子不易萌发,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提高了侵染效率;而在温度高、多雨高湿的地方,冬孢子易于萌发失效。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概而言之,耐旱的品种、果穗苞叶长而紧裹的品种和马齿型玉米较抗病,甜玉米较感病,早熟玉米比晚熟品种发病轻。瘤黑粉病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有很多生理小种其致病性不同。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条件

4,玉米瘤黑粉病的介绍

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在各玉米栽培地区,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由于近年来的春旱秋涝和病菌残留处理不当,造成了绝大部分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据农技人员在三个乡镇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在20—60%,病株率为30—50%,严重的地块高达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减产,因而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下将对其发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轻病菌为害。保护玉米生产。  1、发生原因  (1)头年玉米收获后,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火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发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2)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干燥的冬孢子在室内可存活4年之久。近年来肇源县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及连作,加上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这是该病发生较多的首要原因。  (3)由于吉单180品种的多年种植,导致该品种种性退化,抗逆性降低,是该病发生较重的又一原因。  (4)由于农民对常年堆放在村庄路边的玉米秸秆不进行处理,有的农民甚至将病菌黑孢子随便丢到田间地头,致使其带菌冬孢子随风传播到附近田块,形成再侵染,故而村庄路旁的玉米田块发病较重。  (5)山地及土壤贫瘠、干旱的田块玉米抽雄前后不能及时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下降,如遇微雨多雾天气,就会严重发病。  2、防治对策  (1)轮作倒茬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进行大面积的轮作倒茬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区至少要实行3—4年的轮作倒茬。  (2)选种抗病品种 逐渐更换高感品种吉单180。  (3)消灭病菌来源 越冬期间注意铲除病株,及时销毁并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田间遗留的病残组织应及时深埋。  (4)种子处理 可以使用0.2%硫酸铅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以消灭种子所带来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产,提高能力。  (5)加强田管理 及时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强玉米抗逆性。

5,玉米地里面的玉米有的长成了的样子跟一个形状奇怪的蘑菇石似的

玉米长的瘤(实际就是一种对人无害的菌类孢子),能吃? 没关系,特别是上世纪,嫩时,农村绝大多数人用它做菜吃,50 60年来,也没听说有人怎么样。也没听谁说,得病了。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该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分布广泛,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 1.症状与诊断 玉米(瘤)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的病害。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及雌穗等幼嫩组织都可被侵害。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菌瘤,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有的群众称之为长“蘑菇”。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田间幼苗高33厘米左右时即可发病,多在幼苗基部或根茎交界处产生菌瘿。病苗扭曲抽缩,叶鞘及心叶破裂觯紊乱,严重的会出现早枯。如叶片被感染,一般形成的菌瘿有豆粒或花生粒大小;如在茎或气生根上被感染,则形成的菌瘿如拳头大小;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 2.发生规律 玉米收获后,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地表、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这些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到玉米的幼嫩组织上,萌发并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经由伤口侵入。菌丝在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产生大量的冬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在抽穗前后1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条件主要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和环境条件有关。(1)品种抗病性。一般杂交种也较为抗病。(2)菌源数量。连作地和距村较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一般发病较重。在较干旱少雨的地区和缺乏有机质的沙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活力,发病较重。(3)环境条件。雨水多和湿度大有利发病。小雨干旱的年份也常发生较重,螟害、冰雹、暴风雨以及人工去雄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措施 ①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进行秋翻地。在田间发病后及早割除菌瘤,带出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掉。 ②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甜玉米最易感病,马齿型玉米较抗病,杂交种一般较自交系抗病。 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防止过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在抽穗前后易感病的阶段,必须保证水分供应。 ④发病重的地块,可以采用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作物3年轮作的方法。 ⑤及时彻底防治虫害,如玉米螟等。减少由于虫害而造成的伤口感染。 (2)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镁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以减轻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 ②在玉米出苗期地表喷施杀菌剂(除锈剂);在玉米抽穗前喷50%福镁双,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不明白啊 = =!

6,玉米秆上的大黑包是什么

玉米秆上的“大黑包”是玉米得了黑粉病的症状。这个大黑包里装的都是黑粉面,名字叫孢子。
根据您的描述一个就是玉米黑粉病下面是详细的介绍最后有一张图片您可以对比下是不是这个样子的。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俗称灰包、乌霉。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植株茎秆多扭曲,病株较矮小。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肿瘤,破裂后散出黑粉,别于丝黑穗病。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传播途径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春季气温回升,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致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种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2)加强农业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乌米:指高粱、玉米在孕穗时生的一种黑穗病,一般特指高粱丝黑穗病。感染后生长成的白色棒状物在幼嫩时可以食用。编辑本段基本信息[1]中文别名:高粱头黑穗病、乌米英文名称:Sroghum silk smut病原中文名称::高粱丝轴黑粉菌 病原拉丁学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Kühn.)Clint.病原拉丁异名:Sorosporium reiliaum(Kühn.)Mc.Alp. 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地理分布:我国高粱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寄主:高粱 危害部位:穗,也可危害叶片传播因子:种子防治指标:(不详)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编辑本段乌米的价值乌米又称高粱黑粉真菌俗,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高粱乌米是由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reiliana)引起的高粱丝黑穗病穗,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高粱乌米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尤其是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真菌多糖及膳食纤维等活性多糖、矿物质。美国已将其列入食用菌之列,墨西哥也将其视为美食佳品,而我国对其开发利用尚属空白。食用价值采摘并剥开取出白色棒状物生吃,亦可与土豆、豆角、西葫芦、茄子混合做炖菜。味道鲜美。 性状鉴别孢子堆椭圆形或圆柱形,灰黑色,长3-12mm,突出于颖片外,外被菌丝膜。质疏松,膜破裂后,可见黑褐色的孢子团。气微,味淡。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摘病穗,收集孢子堆,晒干。动植物形态孢子堆生于寄主的子房中。椭圆柱形至圆锥形,长数毫米,有坚硬灰色膜包裹,膜由菌丝构成,不易破裂,后期孢子成熟时自顶端破裂,露出黑褐色的孢子团及一个较短的堆轴。不育细胞长圆形至圆形,成组束,无色,直径7-18μm。孢子多球形或近球形,绿褐色至红褐色,直径4.5-9μm,一般为5-7μm,表面光滑或有细微疣刺。
玉米秆上的“大黑包”是玉米得了黑粉病的症状。这个大黑包里装的都是黑粉面,名字叫孢子。

文章TAG:玉米  黑粉病  上的  大黑  玉米黑粉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