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本心什么意思

本心即初心。保持本心,就是不因为外在的事,物,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坚守自己吧。
本心即初心。保持本心,就是不因为外在的事,物,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坚守自己吧。

保持本心什么意思

2,怎么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初衷

不一定非要保持啊,如果对就坚持,不对就改变啊.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诱惑,不被感动,永远相信自己,并对自己的决定不后悔,坚持到底!
坚持

怎么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初衷

3,如何做到不忘初心

1.时常反省内心2.静下心来想想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3.不要怀疑自己,坚定立场,说做就做4.每一件事都要让自己满意
所谓初心就是你最初想要什么的那颗心,这个社会很多人会因为利益,诱惑而改变初心,只要能坚持不被外界的名利干扰,做一个简单的人,还是可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

如何做到不忘初心

4,在大学里如何才能不忘初心

初心,保持原来的想法。做法要有目标。给自己定目标大一要完成什么,比如要考到什么证件,英语要过4级等,要有量化。然后坚持就可以了。
坚持本我,但是大学也是需要成长的,肯定会有所变化,往好的发展就好
想想自己要干嘛,向着目标努力
其一,要走出当前的“舒适区”,克服困难,去奋斗。因为,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既不屈于艰难困苦,也不懈怠于富足安逸,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蓬勃的朝气,奋进的勇气,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成就一个更强大的自己。其二,要学会从“零”开始,去掉光环,再立新功。因为,万向今天的辉煌,是万向人昨天攻坚克难,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若要实现明天更加美好的奋斗目标,也必须从零开始,去掉附加的光环,继续克服艰难险阻去奋斗。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其三,要勇立潮头,勇敢地去创造历史。钱江大潮中的弄潮儿,始终勇敢地立于潮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创造历史,必须引领潮流。当前,我们处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竞争与胜利同在的门槛前,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立改革大潮之头而不被浪潮卷去。说到底,勇立潮头加油干是一份担当,将责任记在心中,把工作干在实处,勇敢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5,关于保持初心的名言或事例有哪些

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佚名)2、最厌烦的感觉不是成为陌生人,而是逐渐陌生的态度。(佚名)3、听我说,爱是对的,错的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爱,就急着爱人而爱错人。(佚名)4、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佚名)5、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伤口总会痊愈。纵使过去爱得深,一分开就变陌生。(佚名)6、生活是根绳子,总是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为了生活,我们忍让、退缩、扭曲甚至出卖自己。不要以为这是正常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的东西,就这样偷偷地改变着我们的性格。(佚名)7、有些路,你不走下去,就不会知道那边的风景有多美。(佚名)8、生活并不完美,我依然快乐。虽然拥有过的东西会失去,得到过的友谊会离开,想追求的感情还那么遥远,但是,我懂,我懂我身边的一切事与物,我会珍惜。(佚名)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佚名)10、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佚名)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佚名)12、当你真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会忘记自己的苦乐得失,而只是关心对方的苦乐得失的。(佚名)13、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佚名)14、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佚名)15、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佚名)1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佚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6,保障初心保持心中那片净土什么意思

不忘初心——不要忘记最初虔诚的信仰之心不恋过往——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留恋,要活在当下。心有净土——心中清净,不染外尘,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人自安好——生活必定吉祥平和,安详自在。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被社会,这所大染缸染的五颜六色,最后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本色,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早已不是那片净土了。我们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我们变得很物质,变得很势力,变得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可是那早已不是我们原来的自己。
触,有接触的意思,有受持的意思。净土,是指无有众苦、安心解脱的境地,有心地与实土的两种分别(一是心中的净念,二是净行遍布的实际世界)。以心为本体,由接触而知净土、由受持而成就净土。《维摩经·佛国品》: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大智度论》卷五十 :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
这要修,人的心性不够稳定,于究竟法也不通达,所以是需要正法指导的,以下学习佛经内容: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乾隆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地藏菩萨本愿经》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乾隆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佛《地藏菩萨本愿经》若人寿百岁  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禅若人寿百岁  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  一心学正智若人寿百岁  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进若人寿百岁  不知成败事不如生一日  见微知所忌若人寿百岁  不见甘露道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若人寿百岁  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  学推佛法要——乾隆大藏经《法句经二卷》

7,如何保持本心

首先,你要有个正确的初心,你要保证你的初心,它不危害他人,不是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基础上的。唯有正确的初心我们才有保持下去的意义。只要你的初心是正确的。不管多么的另类,多么的怎样,那么你坚持下去也问心无愧。3/6接着,你要找一个坚持你这个初心的理由,或者可以说你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初心,你想得到什么结果。这样你保持一颗初心才会有动力。4/6然后,千万,千万记住这一点,不要理会别人的嘲笑,讽刺,怎样,怎样。你要只知道你的初心是有意义的。在没有结果,没有到最后你都不能放弃你的初心。因为有了一份独立的思想,这就是最最宝贵的东西。5/6最后,也是保持初心的重要一步。时不时的静下来,寻求到内心的安宁,想想自已的初心。小心的呵护,让它一点点成长。只有经常回顾,你才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6/6其实,世界在变,人在变,只要你初心不变,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摘要:本文在通过分析熊十力对儒、佛、道三家修养方法评述和修正的基础之上再结合熊十力关于“思”方面的论述,尝试性的归纳出熊十力可能主张的“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体认本心及其发用的方法,希望对把握熊十力本心论的体用关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实证;本心;修养;修;思  熊十力的“本心”论是其本体论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在《新唯识论》一开篇就明确的提出了要研究哲学本体必须求助于实证“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新唯识论?明宗》)。然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无所谓方法,因为实证所对应的是性智,它只“本心”自知道自己而已,但是如何获得实证,也就是说“本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使“本心”或“性智”不为杂染所障蔽的修养方法,而要获得这个方法必须求助于儒、佛、道诸家的修养方法。但是这三家的修养方法各有特点,也都有缺陷,按照熊十力的说法“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一、对儒学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言散见”的地方。儒学关于如何认识“本心”之体,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有代表的有孔子的默识,“默识”出自《论语?述而》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原意是默默的记住,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引申为一种道德心性修养的方法境界。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方法,出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通过扩充人的本心,来认识人的本性,来认识天的方法。  “俗学每不悟”又指的是什么呢?儒熊十力可能认为儒家的修行方法讲求“经世致用”,对于本体的体悟上可能不如佛道两家,使他不得不对于儒学的修养方式加以新的阐释和发展。孔子“默识”的方法,熊十力就给予默识新的定义:“孔子自明其为道之功曰默而识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谓,乃贯动静而恒无昏扰,是为默也。识者,体认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运行乎万物万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见搀杂,是以知明处当,万理平铺现前,故曰默识也。默识是生生动动,活泼泼的。”(《体用论?明心》)可见在熊十力那里,所谓默识,就是返己体认天然明睿、感而无系的本心之仁,没有一丝私心杂念,和孔子的“默识”相比就明确的指出了道德心性修养关键在于体认和运用仁心。熊十力又在定义“默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默识法 ,所谓默识法就是将“本心”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动静语默当中,随事随地知明处当而动不失宜,恒清静而无昏扰,忧乐不违而道及中庸,通过道德心性修养达到的悟得宇宙真理的一种方法,这样熊十力就将“默识”的从体悟本心上升到了体悟宇宙真理的高度了,而这种方法才是熊十力赞同的体认本心的方法。  熊十力的默识方法在修养方式上对于“修”的方面比较重视,强调“本心”对认识客体的主导作用,“默识法,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所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钦。”但是只依靠默识法,来修养本心之“体”,就会忽略本心“用”的作用,可能导致以心为实体,将超脱现实世界以养其神,不符合他“体用不二”的思想,认识“本心”的修养方法不能单靠“修”来完成还应该认识到“思”的辅助作用。所以熊十力又提出了修养本心需要默识法为主,辅以思维术的方法,“哲学的心理学,其进修,以默识法为主,亦铺之以思维术。”(《体用论?明心》)那么什么又是思维术呢?熊十力说:“思维术者,直任明睿的思维深穷体用,洞然旷观,毋滞一曲,须会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据。久之,体用透彻,而心之所以为心,有其源,有其关系,皆明明白白,无复疑矣。”  二、对佛学修养方式评述与修正——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  佛家通过修养“本心”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达到 “常、乐、我、静”的“涅盘” ,在其达到“涅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认识到“真谛”。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事情是“有”的,世俗的道理,称为“俗”谛;但本质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顺应这个的道理,才是真理,佛家修养方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到真“谛”。  佛家的修养本心方法,对熊十力影响较大的一个是“比量”,一个是“证量”。 比量,在佛家那里是通于思维的全体,主要指推理,是一般获得知识的方法。而熊十力的“比量”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或实测获得科学知识或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说熊十力的“比量”比佛家的“比量”多了实测这个依据,并不只是依靠思维。“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它既是证得本心方法,也是证得本心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其实 “比量”类似于思维术而“证量”类似于儒家的默识。按照佛家的说法,“证量”和“比量”是二者不可偏废。根据楼宇烈在《熊十力“量论”杂谈》中总结的后世对熊十力主张二者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注意于两种思维方法的前后关系,都是以体认为本,比较强调“融思辩以入体认。”第二种观点注意到两种思维方法的互补作用,认为理智思辨亦有助于体认“本心”,甚且是体认“本心”的全整体性过程中不可或缺者。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二者的地位关系,从地位上来说,“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证得本心方法当然处于主导地位,而“比量”是获得一般知识的方法理应属于从属地位。  既然佛家佛家在修养的方法上与熊十力主张是基本一致的,那么熊十力有为什么认为“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呢?熊十力认为是佛家研究的兴趣出了问题,其修养的目的是最求“涅盘”。关于这点熊十力首先,肯定了佛教对于人心中坏的一面有极深的研究,他指出:“佛氏日损之学,其照察人生痴惑可谓极深极密。”(《体用论?明心》)这就是所谓的“佛说祥密”的地方。接着,熊十力指出佛家从对人性的黑暗面研究出发,一味的让人们去除痴惑,并未发现到人性中还有纯善的一面,并非是修养“本心”的正道。紧接着,熊十力进一步指出佛家的修养方法有三个坏处,需要儒学折中:1、一切从坏处看人生,断绝痴惑,是一种消极的方法,而没有像儒学从人性的善端向至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方法。2、佛家的善行只是一种以行为上的善,并非是从善的本性出发。3、佛家认为一切痴惑都是幻事,所以断绝一切痴惑,但在其断绝一切痴惑的同时,一切修行的善也就同时断绝了。而孔子的儒学从人的善性出发,通过以“慎独之功”来防范人性坏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就会不断发展,其生命力也越来越顽强,所以佛家的修行方法需要儒学加以折中。熊十力认为他看到了佛家的缺陷,于是他在《十力语要》中将的“真谛”与“俗谛”改造为“玄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玄学真理是对宇宙本体的一种透悟,而科学真理则是对现象界的一种真理认识。他认为无论科学真理还是玄学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所不同的是科学真理是对“用”的认识,而玄学真理是对“体”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对于佛家追求空寂是深为不满的,所以熊十力反对的并非是佛家的修养方法本身,而是其修养“本心”的目的。  三、对道家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道家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在于“绝圣去智”(《老子?第十九章》)一个人要成为“圣人”,达到最高的修养境界,则必须抛弃聪明智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老子?第四十八章)其中“为学”是指的追求外在的经验知识,“为道”是指通过直观体悟以把握“道”的本性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人们修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为道”来“绝圣去智”,而“绝圣去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体“道”。  就具体的修养方法来看,老子提出了“静观”、“玄览”的方法,“静观”的意思就是要使心灵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极度虚寂,坚守心灵的清净笃实,也就是保持心灵的自在朴实状态;所谓“玄览”,就是保持心境的清净,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和干扰,采取一种直觉的内心体验方式。庄子也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修养方法,“心斋”是指空虚的心境,认为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方能得妙道;“坐忘”是指坐而浑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以上四种方式都是通过“去知”、“去欲”的神秘的直觉主义体认方式来认识“道”,这就是熊十力所提到的道家的“造微之功”。  从“反知不可为训”看出熊十力反对道家的修养方式主要是道家“反知”。熊十力指出:“老氏为日损之学,以去知去欲为不可易之规。”道家为了养神而去欲、去知,有其一定的道理,“养神莫急于去知,好知则强于逐外物,而神不得敛于内矣;养神莫急于去欲,从欲则迷以狂逞,而神不得正其位矣。”(《体用论?明心》)但是,道家为了达到养神的目的而提出要“绝欲”、“黜知”在熊十力看来是一种“边见太过”的行为。“道家去知,殆将黜耳目、遗视听以绝物,此大悖孔子之道也”(《体用论?明心》)道家摒弃一切感觉经验的做法,不知道人的“慎思”、“精思”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思的结果只能是离“大通”渐行渐远,所以,熊十力认为应该像儒学一样“凡人之欲从大而戒小,从公而戒私。”人的欲望有善恶之分,恶欲当然应该摈除,而善欲不但不能去除反而应该得到发展。比如孔子提出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没有想为仁的欲,仁又从何而来?人的自然之知可以改善生活和自然之欲并没有过分的地方,对待人的欲望,只有孔子的“敦仁”、“爱知”、“格物”才是达道的正确途径。  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总结出了佛道修养的方式虽然在体认“本心”的“日损之学”上的造诣要超过儒学,但由于它们的志趣在于“虚”、“寂”忽视“日益之学”的作用,导致其现实上不可行和脱离群众,所以不得不通过儒学来矫正它们。  四、量论的体认方式  从以上分析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出熊十力不赞同佛道的修养目的,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本心”只能求助于儒、佛、道三家,那么熊十力就可能会赞同追求儒家“内圣外王”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熊十力对“内圣外王之道”给出了他的解释: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他在《读经示要》中说道:“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无外也,则私其七尺以为身,而内外交修之功,皆所废而弗讲,圣学亡,人道熄矣。”可见,在熊十力那里修养“本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最高境界。“内圣”和“外王”的关系上,“内圣”是“体”,通过实证的方法可以获得的,“外王”是“用”是“本心”的发用,思辨才能获得,二者还是一种“体用不二”的关系。  那么具体的修养方法又是什么呢?从前面对于儒、佛、道三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证“本心”的方法大概两种,一种是儒家的“默识”,佛家的“证量”,道家的“静观”、“玄览”、“心斋”和“坐忘”方法。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体认的方式来达到和“本心”的同一,另一种是佛家“比量”以及熊十力自己提出的“思维术”的方法即通过思辨对事物进行理智、逻辑的推求。在这两种修养方式的基础上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提到了“思修交尽”的修养方式“思维与修养交致其力,而修养所以立本。思修交尽。久而后有获也。”这里的“修”就是指的第一种修养方法,“思”就是第二种修养方法。熊十力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失。“专尚思辨著,可以睿理智,而以缺乏修为故,则理智终离其本,无可语上达。专重修为者,可以养性智,而以不务思辨故,则性智将遗其用,无可成全德也。是故思修交尽,二智圆融,而后为至人之学。”(《新唯识论?明宗》)二者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达到“二智圆融”, 在“思修交尽”基础上还是要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人的性智还是要统摄理智。  熊十力提出“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他的“内圣外王”的观点。“修”就是“内圣”的修养方式 、“思”作用于“外王”,“思修交尽”就是“内圣外王”统一的体现,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就是以“内圣”为体,以“外王”为用的体现。而“内圣”就是“本心”的体现,“外王”就是“本心”的发用,以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思修交尽”的过程,就是实证 “本心”的过程。

文章TAG:保持初心保持  初心  本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