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家觉得“河南好穷啊有没有”。河南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名人辈出,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张良、张衡、杜甫、吴道子、岳飞等学者大家都来自于河南,河南老家无论如何发展,无论如何改变,很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声音妖魔河南,我为了第二天要去接受一个网络的访谈,谈这个情况,我头一天专门坐火车来到河南,去了博物馆,去了黄河边,然后坐夜车回去第二天到网络上去谈,就反击这种地域妖魔化,我觉得中国人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
1、有没有河南的老乡,能否说说你们觉得家乡怎么样?
河南老家无论如何发展,无论如何改变。乡情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我的老家在豫南。感觉家乡人乡情浓厚,农业比较发达,虽然不是开发区,但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帮忙是家乡的特色,大家相互帮助,不是用金钱计酬。我在外上学工作三十五年,父母健在时,两个月回去一次,每次回家时,心情特别愉悦,每一次回家就是一次快乐的事情。
2、河南老乡挺能吃苦耐劳的,为什么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评价不高?
感谢邀请!小稔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为啥河南人总是被黑?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网络发达异常的年代,也是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年代,更是一个不用背负什么道德压力的年代,因此键盘侠也就应运而生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大家开始黑河南人的,无法准确考证,但据说,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5年深圳的一条横幅引发了全国性的讨论,其内容是“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
自此,大家对河南人的印象一落千丈,关于河南人的讨论,渐渐加上了“诈骗”“传销”“偷井盖”的标签。沿海工厂一度有“不招河南人”的潜规则,“河南人偷井盖”的段子被口口相传,黑得最狠的莫过于“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于是总有人问:你们河南是不是都种地啊?你们河南是不是特别穷啊?你们河南还有井盖儿吗?你们出国是不是为了收美国的井盖啊?收泥煤啊收!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大省这个规划的背后,不只是农民,更多的是离乡背井的打工者,总不会一家几口全在家里种地,所以一半人要去打工。河南又是人口大省,自然有更大数量的外出打工者,于是大家觉得“河南好穷啊有没有”。(是啊是啊,比起北上广是穷)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最简单的划分就是:本地人,外来者,而掌握话语权的,一定是本地人。
一个外来者的行为举止,在本地人眼中,会慢慢成为整个外来群体的标签,而来自河南的无数打工者,正是各大城市的外来者。大家身边都有河南人,大家会自觉地通过身边这个河南人去认识河南,比如北京有很多河南人做收废品的生意,一来二去,就有了偷井盖的段子。而一旦有一部分人黑,最终就会变成集体黑,没有一滴水会认为,洪水是它的责任。
但人们习惯了,因为一滴水,去质疑整条河,一个品牌的奶粉出问题了,大家会嫌弃所有国产奶粉。二级疫苗出问题了,大家就一级疫苗都不敢打,商品印个“madeinchina”,中国人自己都觉得质量没保证。太多人习惯粗暴地给别人贴标签,比如“东北人都是黑社会”,“广东人什么都吃”,“上海人势利眼”,“北京人排外”等等,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地域黑,就是消极一面的表现: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心理学的问题我们不再探讨,
因为“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白岩松:很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声音妖魔河南,我为了第二天要去接受一个网络的访谈,谈这个情况,我头一天专门坐火车来到河南,去了博物馆,去了黄河边,然后坐夜车回去第二天到网络上去谈,就反击这种地域妖魔化,我觉得中国人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作为咱们将近中国1/10的人口,河南确实是一个人口大户,另外我们的这种文化的堆积,去博物馆的时候,大家都应该会感受到这块土地曾经为这个民族作过什么,我们多少成语历史故事都与河南各地的地名紧密相关,所以我很骄傲那一次替河南人说话。
文章TAG:河南老乡怎么样 老乡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