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孝文化是什么

简而言之,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是一种是他人和自己都受益的方法。孝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对父母的爱。

孝文化是什么

2,孝包括了哪些内容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孝包括了哪些内容

3,孝文化作文

《黄香扇枕》读后感 话说东汉有个造福百姓的好官,名曰黄香。他刚九岁,母亲就去世了,此后生病的父亲一直由他照顾:夏天,他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头、席子扇凉并赶走蚊虫;冬天,他用自己的体温给父亲的被窝加热。从此,便有了《黄香扇枕》的典故。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可以“效仿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也许我们可能一辈子也赶不上这事儿,因为科技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现在,父母让许多孩子成了“孝子”,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只要不让我操心就是对我进孝了”、“你能考上好的学校就是给我增寿了”……诸如此类。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种孝顺的方法,而实质上,即使你做到了又如何呢?你真会觉得自己进孝了吗?有时候,我觉得爸爸妈妈也挺累的:最开始求孩子平安,过不了多久又求孩子有出息,好不容易忍了十天半个月,又求孩子身体健康……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至于孩子小时侯是否有孝心,无所谓。有所谓也要等自己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时再说。 不过,也有例外。我曾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个广告:一位漂亮的阿姨边给自己的妈妈洗脚,边说:“妈,烫烫脚对您的身体有好处。”阿姨的女儿看到这一幕后,立刻端来一盆洗脚水,对刚进房的阿姨说:“妈妈,洗脚。”然后,旁白:“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开始,我不以为然,总以为妈妈看了这则广告之后会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深有感触。直到有一次刚看完这个广告,妈妈竟然对我说“这个小孩子多懂事”才恍然大悟,顿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孩子们看这则广告应该立即学孝顺而不是让妈妈先做好自己再跟着学。从此以后,我每看一次都不敢不拿它当回事了。这个广告就是“子路负米”和“黄香扇枕”的现代版! 我认为,孝是有很多种的:子路负米、黄香扇枕是孝,门门考100分也是孝,只在于人们的观念。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前者需要的是对父母神圣的爱,后者需要的则是记忆力和在考场上保持头脑清醒。从来没有人门门考100分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而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未来(我承认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没有学生是真正喜欢考试的,我甚至有些朦胧地觉得,片面追求好成绩似乎会毁了一些天才,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大科学家是幸运的。不知他们父母的在天之灵会不会觉得儿子是个大孝子。令我这种爱钻空子的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子路、黄香能因孝而青史留名,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却只能当他的大科学家?或许这种说法太偏激,但这确实是事实。 我真想对全中国的大人们道个喜:你们的孩子都是大孝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绩好的合了你们的意,成绩不好的也正在向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发展。当然,这些挖苦讽刺的话不便于言表。恕我直言:当孝顺的孩子,好难!

孝文化作文

4,孝文化的精神意蕴有哪些基本的范畴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两方面,而人文精神又是决定伦理规范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因此人文精神更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和大力弘扬.“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论语?学而》中有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施行“仁”的基础.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就是仁的体现,“仁爱”首先是敬爱父母,这就是“亲亲为仁”,再进一步扩展“泛爱众而亲仁”,即把一种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意思是说“人道”是从人先天所固有的情感始有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出发点.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中庸》中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经注疏》谓:“慈爱之心曰亲”.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仁爱”的精神是人与生俱来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故《孝经注疏》中说:“上古之人,有自然亲爱父母之心”;“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在《郭店楚简·语从三》中特别指出:“爱生于性,亲生于爱.”“爱”出乎人的本性,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是由“爱”而发生.这更说明“孝”与“爱”之关系.爱是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由人的天性中发出的.从先秦儒家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孝”的本质是出于人的“仁爱”的自然本性,它是不带有“功利性”的。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两方面,而人文精神又是决定伦理规范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因此人文精神更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和大力弘扬。“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论语?学而》中有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施行“仁”的基础。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就是仁的体现,“仁爱”首先是敬爱父母,这就是“亲亲为仁”,再进一步扩展“泛爱众而亲仁”,即把一种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意思是说“人道”是从人先天所固有的情感始有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出发点。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中庸》中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经注疏》谓:“慈爱之心曰亲”。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仁爱”的精神是人与生俱来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故《孝经注疏》中说:“上古之人,有自然亲爱父母之心”;“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在《郭店楚简·语从三》中特别指出:“爱生于性,亲生于爱。”“爱”出乎人的本性,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是由“爱”而发生。这更说明“孝”与“爱”之关系。爱是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由人的天性中发出的。从先秦儒家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孝”的本质是出于人的“仁爱”的自然本性,它是不带有“功利性”的。

文章TAG: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文化  孝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