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骇人听闻地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后,迷信的武后常看到她们的鬼魂作祟,因此她感到继续住在长安是不能忍受的。在以后的20年中玄宗共在洛阳度过10年,朝廷的迁移不下10次,搬动花了很大的代价,并把政务严重打乱,总的来讲,洛阳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
1、盛唐的国都在洛阳还是西安?
首先,唐朝拥有天下,李家的关陇军事集团主要依靠的是关东(今天的晋冀鲁豫一带)的豪强武力,如瓦岗军之类,而关东的士人、民众的政治信仰在洛阳,因为自东汉起,魏晋皆建都洛阳,经历五胡乱华,由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现了北方的一统,人心所向在于“天下之中”的洛阳城。从南方讲,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马氏西晋朝的达官后裔,他们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阳,
其次,经济上,西安的农耕条件次于洛阳,而且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商贸繁华也非西安偏处关西所能比拟的。唐朝天子常常因为漕运不济和关中歉收,而将整个政府机构迁到洛阳,名曰“就食东都”,人称“逐食天子”,再次,文化上洛阳的地位极其崇高。从语言上看,唐诗的用韵依照《切韵》,而《切韵》正是依据洛阳语音为标准制定的,而不是关西的方言,
为了笼络关东的文人学士,唐王朝在东都洛阳设考场,举行全国规模的科举考试。总的来讲,洛阳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具体的过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将东都改为神都,历时15年。
2、武则天迁都洛阳改唐为周,为什么最后还埋在长安?
洛阳本是隋朝东京,619年隋皇泰主禅位于王世充,洛阳成为王郑政权的都城,621年,唐灭郑后不久,废除东都,洛阳成为李世民的秦王府所在地。唐太宗时,改名洛阳宫,太宗政府曾三次搬迁到洛阳办公,历时两年有余,657年唐高宗把洛阳定为永久性的东都。朝廷事实上已于太宗时期分三次迁到洛阳,但在657年,它被正式定为第二个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宫。
每个部和每个衙门都在洛阳设分支机构,662年甚至还在那里办起东都国子监,从此,整个朝廷经常迁往新都去处理公务,长期成为定制。虽然在空荡荡的京师始终保留着一个小小的留守政府,但实际上不但整个皇室及其随从,而且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机构在这几次迁移中也转移一空,几次迁都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而且耗资巨大。众多的扈从人员给所经之地带来了贫困,他们经过的地区通常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免缴赋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所造成的破坏,
高宗时期,朝廷迁往洛阳不少于七次;高宗统治在建立新都后的26年中,主要在洛阳居住。682年,朝廷最后一次迁往洛阳,683年后期高宗死后,武后永久性地把朝廷迁往洛阳,一直到701年,朝廷在东、西两个京都之间来回迁移,使帝国财政极度紧张。洛阳需要建造许多新的宫室和官署,以提供一个京都的必要设施,耗资巨大的工程在高宗时期不断进行。
因此,进行这一新的和花费极大的工程,一定是事出有因,对迁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释,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西北贵族集团已处于统治地位时,它是文职官僚机构的自然政治中心。指定在公元前1000年前已成为帝国政治势力所在的东部平原附近的另一个中心为新都,这本身是一个象征性的表示,即西北政治势力的全盛期已经过去了,
迁都又是一个旨在取悦于许多东北出身的官员的行动,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高官,并且算得上是武后最热心的支持者。第二种解释纯粹是经济方面的,长安位于比较贫穷和生产不发达的地区,易遭受长期的严重干旱,从外地供应长安谷物既困难,费用又极大,供应洛阳的朝廷便容易得多,因为它直通隋朝修建的复杂的河渠网系。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没提供完整的答案。
文章TAG:武则天 洛阳 宫在 改唐 迁都 武则天的洛阳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