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在郑州落户上学的数平顶山的最多,这些都是让我们平顶山落后的原因。这次地理高考卷试卷一道玄武岩形成的地貌与后期风化一题,难哭了考生,并且上了热搜榜,其中的地貌”平顶山“并非是河南的平顶山,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被侵蚀的越严重,形成的时间越早,尖顶山900米以上,地壳活动较为剧烈,从外力作用来看,被侵蚀的山体越来越”瘦小“,说明越早,而平顶山与台地次之,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1、平顶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平顶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关于平顶山的来由,我以前想的就是他们那里有很多山,而且个个儿山都没有山顶,也就说山顶是平的,没有尖儿,所以大家才叫他平顶山,其实他的名字还真差不多是这样来的,只不过有一点差别。大家都对号入座,是不是好多人都这么想的,其实不然,平顶山在战国时候的名字是叫:应城。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有外地人叫白了,因为应和鹰的读音很像,而且又有点方言的味道在里面,

久而久之就叫成:鹰城了。在建国初期的时候,中国的地图上还没有平顶山这个城市的名字,并且这个地区还是黄山僻壤的地方!很少有人在此居住,人烟稀少,直至后来,勘探到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地下存有大量的煤炭,各种的煤炭大军进驻,才唤醒了这条沉睡的“黑龙”。并且发现了无价的“黑金”宝藏,可以说平顶山最初的定义是“能源之城”。

2、高考地理试卷中的此“平顶山”非彼平顶山,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高考地理试卷中的此“平顶山”非彼平顶山,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这次地理高考卷试卷一道玄武岩形成的地貌与后期风化一题,难哭了考生,并且上了热搜榜,其中的地貌”平顶山“并非是河南的平顶山,通过他们反馈来的信息来看,这道题难度挺大。笔者并非在高考一线上,但对这部分知识教学有一些了解,教学上不会做为高考重点来对待,因为这部分知识需要很强的实践活动,教师授课难度大,对于习惯啃书体的教师和学生,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近些年来一些大城市的孩子暑期组织夏令营活动,野外实践了课本上讲的地理知识,对于这部分考生,难度不会太大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道题:(题截图源于网上)(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台地是地表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形单元,从上图看出台地是由同一岩性玄武岩构成,长期在外力作用下,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其中起破坏作用最深的是流水切割侵蚀,它能把地表切割的起伏越来越多,加剧了高低差别,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河谷,同时台地面积也越来越小,侵蚀掉的物质被搬运到时其它地方堆积,形成了新的地貌。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各种地貌类型形态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于玄武岩不同的喷发时期,地壳活动总是由最初的强烈慢慢转为微弱,最后趋于平静。另外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被侵蚀的越严重,形成的时间越早,尖顶山900米以上,地壳活动较为剧烈,从外力作用来看,被侵蚀的山体越来越”瘦小“,说明越早,而平顶山与台地次之,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从图6中可以看出地表被玄武岩构成的台地所包围,并且没有覆盖山体,而且台地的玄武岩的岩性一致,说明尖顶山、平顶山是早期形成的,还没有风化完,至今还保留山体特征,之后又爆发一次岩浆活动,形成了熔岩台地。针对图六的地貌演化,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很早以前,这里地壳活动非常频繁,常有火山喷发或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玄武岩构成的山脉,

如下图所示:形成之后,经过几百年的风化侵蚀,山体越来越瘦小,山顶变尖,形成了尖顶山。几百万年后,又进入地壳活动周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平顶山,地壳稳定之后,此时与尖顶山一样进入破坏作用周期,这个阶段尖顶山山顶越来越尖,平顶山会越来越瘦,二者处于不同的风化阶段,最后也是距今最晚的一次地壳活动又来了,但这次地壳活动不那么强烈,没有形成高山,只是岩浆从地表中溢出,灼热的岩浆并沿着地表缓缓地流动,并包围着尖顶山、平顶山,冷凝后形成了台地。


文章TAG:平顶山  平顶山是怎么形成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