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宫课堂第二课实验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第二课在轨演示4个实验:●太空“冰雪”实验 温热的“冰球”取出装有过饱和醋酸钠溶液的水袋,再进行轻轻挤压,一颗有水泡的液体球慢慢从管口“跑”了出来,并悬停在空间站舱内。随即用沾有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带水泡的液体球开始“结冰”。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王亚平为大家演示了这一神奇的物理现象。●水油分离实验 “分不开”的水和油在水油分离实验这个项目上,王亚平手中拿了一个装有两种液体的瓶子,沉在底下的是透明的饮用水,而浮在上面的是一种黄色的食用油。一般情况下,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所以在地面当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上面,形成稳定的分层现象。即使经过摇晃,但静置片刻后,水和油两种液体还是会进行分层。●液桥演示实验 “拉不断”的液桥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在液桥演示实验中,王亚平手持两片透明的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神奇的是,随后王亚平双手将塑料板轻轻拉扯,“桥”依旧也没断开。●太空抛物实验 翻跟斗的“冰墩墩”在此次太空授课中,顶流“冰墩墩”也亮相太空课堂。在太空抛物实验中,王亚平和叶光富依次将“冰墩墩”抛出,它并没有随着抛物线的轨迹,掉落下去,而是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实际上,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天宫课堂第二课实验内容

2,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内容

3月23日,神舟十三号乘组在太空完成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并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刚才太空“冰雪”实验的画面。 太空“冰雪”实验 地面还原太空冰雪实验——原来“太空冰雪”是这样的 在刚才的节目里我们看到,我们看到太空演示失重状态下的太空“冰雪”实验,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十分明显。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些实验在地面有重力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吗?今天的节目,我们将重点关注在太空完成的实验,在地面呈现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好,那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科院物理所,我们现在就从第一个开始,太空“冰雪”实验,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白睿:太空“冰雪”实验是在失重状态下一个饱和溶液结晶的过程。所以我们如果说要在地面上去呈现这种结晶的话,因为地面上有重力存在,所以说我们没有办法让它悬浮在空中,我们只能用一个容器。我们知道,往溶剂里加入可溶物质,加到不再溶解就得到了饱和溶液。但是如果把这个饱和溶液加热的话就可以进一步溶解更多物质,这个时候就得到了过饱和溶液,那一旦温度降低,过饱和的那部分就会结晶。而纯净的过饱和无水醋酸钠溶液即便冷却下来也不会马上结晶,王亚平老师展示太空“冰雪”实验所用到的道具就是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白睿:它是一个过饱和的醋酸钠溶液,我们去制备它的时候,是先要给它加热,然后让它溶入更多的醋酸钠的颗粒,然后再把它冷却下来之后,现在是它处于一个这种亚稳态的状态,稍微给它一点扰动,它就会迅速地结晶。 我们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行。这是一个玻璃棒,其实玻璃棒的加入就是给它一个扰动,然后给它一个扰动之后,它就会迅速地结晶,然后就恢复到他的一个最稳定的状态。直接往里面一放,应该就可以开始。 “液桥”是座什么“桥”? 在太空中,亚平老师给我们做的第二个实验是液桥演示试验。那“液桥”是座什么桥呢?给大家通俗的解释下,液桥就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之所以被称为液桥,是因为“桥”字有连接两地的含义。接下来继续跟随总台央视记者,来看在地面做液桥实验和我们太空中有何不同。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其实液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你比如说我现在把两个手指头放到水杯里,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液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翟燕妮:对是一个很短的液桥。其实液桥实验的原理是(液体)表面张力,所以我们在地面和在太空上看到的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太空液桥实验片段 物体处于“漂浮”状态,地面上只能形成的小液滴,到了空间站便可以形成大的液球,这是因为重力消失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在正常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减弱,要想形成大的液桥,就需要借助高压电源来完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翟燕妮:我们现在给这两杯最普通的纯净水接上了两个电极,然后我们把高压电打开之后。 这个是我们在地面通过高压电,然后实现了液桥的这样一个效果。 水油分离实验+平抛实验:展示太空微重力环境 在今天的太空授课中,还有两项实验,分别是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两个实验在地面上到底能不能实现呢?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我们看亚平老师在太空中做的水油分离,它一搅拌以后水和油基本上看不出来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翟燕妮:对,均匀地混合看起来就像是加引号的溶解一样。其实是因为在太空当中浮力会消失,浮力消失之后,水和油就不会出现像在地面上的这种分层现象,所以油可以以一种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和水进行一个均匀的混合,看起来就好像是溶解了的样子。 同样,太空抛物实验在地面上和太空中也完全不一样。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我们在做的实验就是太空抛物实验。在太空中我们看到亚平老师冰墩墩扔出去以后,只要没有外力的干扰,它理论上会一直飘下去,对吧?但是我们在地球上其实实现不了这样一种效果,你即便是把奥运会的铅球冠军叫过来,他扔出一个东西,最终也会落到地面,这就是引力的作用,所以这个实验在地球上无法实现。 为什么要做太空实验?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地面还原太空实验,不仅难度大而且效果也远不如太空那么酷炫,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跑到太空去做实验呢? 首先,太空环境可以提供长期的微重力实验条件,可以揭示重力掩盖下物质的特殊规律,比如由重力引起的浮力对流基本消失现象,沉淀和分层基本消失现象,这次太空中做的水油混合实验就为了展示太空微重力环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魏红祥:在微重力环境下,比方说我们如果有几种材料的话,它的掺杂更均匀,它不分层了,它之间结合的可能会更均匀更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会得出来一些结构更完美的这么一种材料。 在微重力条件下,样品可以在悬浮的无容器条件下加工,为准确的材料热物性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魏红祥:到目前为止,在空间站上我们还不太能做特别复杂的材料合成,应该是在地面上已经有一些我们心中比较有数了,那么拿到空间站之后再研究它一些比方说测量它一些性质,或者说是看看它在微重力无容器的环境下,会不会表现出来一些新奇的,我们在地面上看不见的这些性质和参数。比方说我们直接在上面进行新材料的探索,去生长组分更复杂的材料,这都是有可能的。 太空课表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可以看到,太空实验可以说是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很多人就会问到这么一个问题,每次太空授课的课表是如何诞生的呢?其实每一次的太空授课内容,都是专家团队经过深思熟虑精挑细选出来的,原则就是要操作简单,但要蕴藏丰富的科学知识。 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辅导员 吴彦旻:很多小朋友们向我们直接写了提议,但是我们经过了一个授课专家组的这样的评选,评选的过程当中有几个这样的条件,第一个要可实施,因为空间站的环境是有它的特殊性的,第二个要够安全。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实验有意义,它能够反映出我们这个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让公众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去建设这样一个空间站,建设这样一个空间站可以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 从天宫一号开始,王亚平已经进行过三次太空授课了,每一次的授课都需要专家组、航天员和运行保障团队的密切配合,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实验非常完美呈现,但其实都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才能最终确定实验内容。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陈征:通过这些比较炫的实验现象激发大家的兴趣,这个是从对受众的角度的。从太空授课本身的角度,其实还要考虑到安全性,还要考虑到我们的航天员的操作的难度等等。我们太空授课是至少有这么几条,不能危及我们空间站的运行,实验现象要和地面有明显的差异,还不要给航天员有太多额外的负担。 种菜、养鱼 哪些实验成果将走进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在太空授课还是科学实验,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也确实有非常非常多的太空科技已经运用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说奥运会运动员身上的高科技比赛服、运动鞋;医院里的核磁共振,还有大家最熟悉的,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包等等。说到吃,太空科技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口福呢? 截至目前,我国共开展了30余次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的搭载升空,培育出近千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 海南航天育种中心工程师 姚彤:我们将这个种子通过返回式的航天器搭载上天,这个特殊环境是地面无法模拟的,多重的因素影响,咱们的植物的种子都会发生各种千奇百怪的变化,它是在果实的颜色、大小、形状,还有它产量和抗病性上它都会有一些改变。 越来越多的太空实验成果应用于科研生产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地面上的研究项目在持续为人类未来在太空中长期生存做着努力。我国正在进行的月宫一号研究项目,就有望应用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以及载人登月、载人登火等项目的实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 首席科学家 刘红: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这样一套系统来研究人类在地球之外,我们叫长期自制生存所需要的生命保障系统。 刘红告诉我们,无论是未来载人登月、载人登火,抑或是目前在太空中运行的中国空间站,都需要保证人能够在其中长期生活,对保障人类长期太空生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进行提前研究,可以在未来尽量减少对地球补给的依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 首席科学家 刘红:这个是一个前瞻性的技术,像我们的植物培养技术,以及废物处理技术,都可以在不远的将来用到空间站。 未来,在空间站养鱼、种菜都将成为可能。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空间站在今年建成,打造太空中最精准的时钟、研制独特的新型材料、寻找新的物理规律、探索人类如何在太空长期生存等一大批前沿科学实验将陆续在“天宫”开展。 (1).小学生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手抄报内容资料 (2).中小学生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范文(五篇) (3).2022年青少年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心得感悟范文(六篇) (4).学生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心得体会范文(四篇) (5).2022年小学生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悟范文(六篇) (6).青少年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范文(五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内容

3,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1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名“太空教师”以天地互动的形式演示了实验,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分别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授课内容面向全球观众进行直播。 预 热 复习首次授课内容 开课前几天,太空授课内容已向社会公布,航天员将在绕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上进行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早早看过了“课表”,地面课堂的同学们翘首以盼。在地面预热环节,同学们复习了首次空间站“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历程,还温习了关于太空失重的知识。 “太空教师”们来了!3名航天员来到镜头前,身着蓝色工作服站成一排集体亮相。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王亚平的面孔和声音在“天宫课堂”再次出现,将同学们带入上课状态。 “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 “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有过首次在空间站授课的经验,3名“太空教师”轻车熟路,再次带领大家进入奇妙的太空失重世界。 实 验 “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接续上演 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王亚平首先给大家展示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再用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了下球体。 在尝试了几次后,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透明球迅速变成结晶球。王亚平解释说,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是一个摸起来感觉热热的“热球”。 “这是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王亚平揭示了奥秘。为了给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另一个实验。她手里拿着两块透明的液桥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液桥板分别挤上一个水球。 与此同时,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在同步做着同样的实验。当两个水球越来越大,并黏合在一起时,她又将其缓慢地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接下来进行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王亚平遇到了“难题”。 只见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透明的水和黄色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地面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后,“天宫课堂”和地面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时,油比水轻,就会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则不然。 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手中的水油还是和之前一样,没有产生任何变化。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了。 “小原理可以发挥大作用。空间站也有这样的离心设备,用来分离和制备一些液体。很多复杂的设备都是简单的科学原理,比如空间站里的陀螺仪。”王亚平又给大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目的是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此时,一个可爱小巧的冰墩墩闪亮登场。王亚平将冰墩墩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没有下坠,而是慢慢飘向一两米外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同学们,我所处的空间站实际上围绕地球飞行,那以你们的视角来看,冰墩墩做的还是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吗?为什么呢?”王亚平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 王亚平为同学们演示完有趣的实验后,接着,和叶光富一起介绍了空间站上的两个新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展示了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也意味着可以把地球上的实验室搬到太空。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一个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我们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 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们的实验项目。” 互 动 师生问答充满奇思妙想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网友们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抛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3名航天员一一作答。 “在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么样的?是像果冻一样拉得很长,还是会蹦出来成一颗一颗的?” 王亚平回答:“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 “我们在空间站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公里,地球距离月球38万公里。在空间站上看月球跟在地面上看月球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因为没有地球上的大气和云的干扰,我们在空间站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清晰。”翟志刚回答。 “我有没有机会成为一名能在太空中做实验的科学家呢?” 叶光富鼓励说:“随着空间站的建成,将会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到空间站来开展科学实验,非常欢迎同学们未来到空间站上来做实验,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提交到空间站来,然后在地面上远程操作。” 1节近1小时的太空授课在天地互动中很快过去,该到“下课”的时候了。 “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秘,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3名航天员分别给同学们送出祝福和期望后,对着镜头和同学们依依惜别,挥手再见。又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再一次撒下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2 回放怎么看? 1、移动终端可点击关注人民网视频号预约观看。 2、电视可进入央视综合、新闻、少儿频道观看。 3、电脑可进入央视端观看。 4、没有时间收看直播的朋友们可在央视端等平台收看直播录像。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航天员将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内容简介 “天宫课堂”第一课授课时长约60分钟,预计“天宫课堂”第二课授课时同样约60分钟。具体以具体课程安排为主。 “天宫课堂”第一课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3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太空“冰雪”实验使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顺着袋子管口挤压出一个水球,然后用塑料棒碰触就会形成一个冰球。这个液体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这其实是一个无水醋酸钠实验,与地面不同的是,在空间站由于微重力的作用,水球不受容器限制,结晶可以往外发展,与地面实验结果相当不同。 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太空可用液体搭一座桥,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上并不相同。 水油分离实验,将水油混合,一般情况下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所以在地面当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上面,形成稳定的分层现象。即使摇晃,静置后也会分层。但在太空中自然摇晃后,水油并没有自然分层。但太空中没有重力和浮力,所以摇晃后,油会变成小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这个过程就是离心机的工作原理。 太空抛物实验奥运顶流“冰墩墩”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抛物的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航天员还展示了用双手拧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毛巾里的水形成一层水膜,附着在手上,像手套一样,晃动也不会掉落。并把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艺——扎染,带上了空间站。首先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操作,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之后再用板蓝根等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最后打开的成色蓝白相间,酷似降落伞。 太空扎染让课堂中的同学们一饱眼福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一起见证了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美妙融合。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文章TAG:天宫课堂第二课天宫  课堂  第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