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元宵节一般有什么习俗

赏花灯.吃汤圆

元宵节一般有什么习俗

2,传统习俗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统习俗元宵节

3,农历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简单的说就是一家人团圆吃元宵(汤圆)然后放花灯,闹龙灯,观圆月等
吃元宵

农历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4,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各家的元宵节习俗跟春节差不多,杀鸡卖肉买鱼到了时辰将贡品摆上,点上蜡烛和香,家人轮流拜祭并许上自己的心愿。拜毕待蜡烛和香料的差不多勒就开始烧纸钱最后燃放一挂鞭炮 大致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希望能采纳我把!55

5,元宵节有什么传统习俗啊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都是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过元宵节一直有吃元宵的习俗。“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和“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在南北朝时期,我国民俗中有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过灯”的民俗始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后来人们就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6,元宵节的民风名俗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一、 观灯。 旧时,从正月十三始,开启闹元宵序幕。街道两旁挂满彩灯,其中“走马灯”最为诱人,一盏灯有多幅画面艺术呈现不同的历史故事。随着画面不停转动,人物也活动起来,吸引游人围观。旧时京门富家豪户、商号店铺借此争奇斗富,所有寺庙、公所、水会、茶棚,皆灯彩高挂,供路人观赏。 二、元宵。 又称汤圆、汤团、圆子。用糯米细粉为皮,核仁白糖为馅,大如核桃。晚饭前吃汤圆,并把汤圆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明清时正月十五吃元宵已成全民时尚,这种年俗一直延续至今。 三、团圆。 元宵元宵,合家团圆,共度良宵。正月十五,平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凑集到老人住处。年复一年的灯节团聚,强化了家族内聚意识,维系了家族亲情绵延。 四、赏月。 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全家同吃元宵,共赏圆月,其乐融融。月圆家圆吃汤圆,象征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五、饮食。 正月十四,妇女和面蒸制背驮元宝的剌猬和老鼠。正月十五早晨,将“剌猬老鼠”供于神像前,置于窗台灶台门墩上。上午门朝外,下午则转向屋内,象征连续不断把财宝驮回家。天黑掌灯后,燃烛焚香放炮,撤下供品。男性家长主持掌香,将煮熟的元宵供奉于祖先像前,全家老小叩拜尽礼。香尽后撤下元宵,回锅加热后全家人分吃,谓“吃供尖”,然后团聚共进晚餐。 六、猜谜。 旧时元宵节盛行猜灯谜,将谜语写在绢灯上,故名灯谜。明末阮大铖的传奇剧本《春灯谜》和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制灯谜贾政悲孅语”都记叙了猜灯谜的情形。古今延续的正月十五猜灯谜,具有娱乐和益智的双重作用。 七、庙会。 逛庙会是过年一大习俗。正月十五民俗庙会,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迥异的小吃,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成年味浓烈的民俗画卷。天津最有名的庙会,就是古文化街民俗庙会和蓟县独乐寺庙会。
汤圆。。。

7,元宵节的风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大家知道多少呢?民间习俗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文章TAG:元宵节的风俗元宵节  节的  风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