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半,今有甲乙两人持钱不知其数甲得乙半而钱五十乙得甲太半而亦
来源:整理 编辑:好学习 2024-02-14 18:04:34
本文目录一览
1,今有甲乙两人持钱不知其数甲得乙半而钱五十乙得甲太半而亦
设:甲持钱x,乙持钱y,得:
x + 0.5y = 50
y + 2x/3 = 50
解方程式,得
x = 37.5, y = 25
2,一个车字旁加一个失是什么字呃怎么读
轶 拼音: yì, 笔划: 5 部首: 车 部首笔划: 4 解释1: 轶 (轶) yì 超过:轶伦(超过同辈)。轶才(出众的才能)。轶材(不平凡的人才)。 散失:轶事。轶闻。 古同“溢”,充满而流出。 笔画数:9; 部首:车; 笔顺编号:152131134 解释2: 轶 轶 yì 【动】 (形声。从车,失声。本义:超车) 同本义。引申为超越〖excel〗 轶,车相出也。——《说文》。段注:“车之后进突于前也。” 轶云雨于太半。——班固《西都赋》 轶,过也。——《广雅》 轶鸡于姑苏。——《淮南子·览冥》。注:“自后过前曰轶。” 超轶绝尘。——《庄子·徐无鬼》。成疏:“轶,过也。” 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汉书·扬雄传上》 又如:轶轨(超越);轶超;轶越(超越;超过);轶资(超越一般的资格) 突击〖makeasuddenviolentattack;assault〗 惧其侵轶我也。——《左传·隐公九年》 又如:轶犯(侵犯) 通“溢”。水满出〖overflow〗 入于河,轶为荥。——《汉书·地理志上》 通“佚”。散失〖bescattered〗 《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史记·五帝本纪赞》 睹轶诗,可异焉。——《史记·伯夷列传》 又如:轶诗(指未编入“诗经”中的诗篇。也作“逸诗”);轶义(散失了的理论和主张) 轶 轶 yì 【形】 超绝〖unique;superb;extraordinary〗。如:轶尘(超尘出俗);轶群(超群);轶俗(超脱习俗);轶致(超脱的情致) 通“逸”。安闲逸乐〖leisurely;peacefulandcarefree〗。如:轶士(隐士);轶民(避世之人);轶态(飘逸的情态) 轶 轶 yì 【名】 车轮辗地的痕迹;车辙〖rut〗 伏式结轶。——《史记》 结轶于道。——《史记·孝文本纪》 主者循轶之途也。——《战国策·齐策》 轶事 yìshì 〖anecdote〗同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名人轶事
3,文言文中以的所有意思和用法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4,上面一个氶下面一横读什么字
丞chéng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丞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6
五笔86:BIGF 五笔98:BIGF 仓颉:NEM
笔顺编号:525341 四角号码:1710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1E
基本字义
1. 帮助,辅佐:~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2. 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县~。
3. 古同“承”,秉承。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两只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 zhěng)本义:拯救)
2. 辅佐;辅助 [assist]。如:丞弼(辅佐;也指辅佐的大臣或职位);丞辅(辅助)
3. 通“承”。接受、秉承 [bear]
前疑后丞。——《孝经·谏诤章》注
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史记·酷吏列传》
〈名〉
1. 古官名 [auxiliary official]
2. 传说为帝王的四辅之一,是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
3. 佐官名。秦始置。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
常用词组
1. 丞相 chéngxiàng
[prime minister] 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丞(读cheng,上声);组词:丞相( chéngxiàng)词义为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jjm衢 五笔:THHH
衢
qú
(1) ㄑㄩˋ
(2) 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通~。
(3) 郑码:OILN,U:8862,GBK:E1E9
(4) 笔画数:24,部首:行,笔顺编号:332251112511132411121112
详细注解
--------------------------------------------------------------------------------
衢
qú
〈名〉
(1) (形声。从行,瞿声。行,本义是道路。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
(2) 同本义 [thoroughfare]
衢,四达谓之衢。——《说文》
必于四面之衢。——《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何天之衢。——《易·大畜》
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三国志》裴松之注
填街盈衢。——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3) 又如:大衢;长衢;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衢逵(道路);衢处(处于四通八达之地);衢国(地处要冲的国家)
(4) 树枝交错、分岔 [fork]
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山海经》
(5) 引申指途径 [way]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荀子》
(6) 泛指道路 [road]。如:衢术;衢逵;衢路
(7) 分岔的道路 [branch road]
(8) 街道 [street]。如:衢市(街市);衢宇(街道屋宇);衢陌;衢巷(街巷);衢弄(衢巷,街巷);衢灯(街灯);衢闾(街道里巷)
(9) 市 [city]。如:衢关(关市);衢塞(市廛关塞);衢民(市民)
(10) 地名 [Qu,a place name]。在浙江省西部。唐置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民国改衢县。今为衢州
词性变化
--------------------------------------------------------------------------------
衢
qú
〈形〉
(1) 歧,岔 [forked]
行衢道者不至。——《荀子·劝学》
千乘衢处壤削太半。——《管子·国蓄》
(2) 又如:衢涂;衢道(歧路,岔路);衢路(歧路;岔道)uha60
5,以找出7种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6,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3.用作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拼音:yǐ 释义: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扩展资料说文解字: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汉字演变:相关组词:1.予以[yǔ yǐ] 给以:~支持。~警告。~表扬。~批评。2.难以[nán yǐ] 难于:~形容。~置信。心情~平静。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4.以还[yǐ huán] 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5.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原发布者:桥心娜古汉语“以”的用法(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1、意为“用”、“依据”。例如: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一》)3、率领。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③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1. “用来”杜绝秦的野心2. “用”劲血喷溅到大王身上3. “拿出”赵国十五个城池作为秦王的的贺礼4. “来”抵抗秦国5. “所以”不和你说
文章TAG:
太半 甲乙 两人 不知 太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