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关于管理之道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中非常实际的管理之道,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于一般人员来说,只愿意接受简单易行的指令,要求容易执行,没心情和耐性去听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教往往是徒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示才有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思想提出的最早的待人接物之道

论语中关于管理之道的句子有哪些

2,关于护航的好句子 和护航有关的句子

1、我已下令,空军向你空降好运,机遇部队已向你紧急集结,工兵为你铺好前进的道路,侦察兵把一切潜在对手都干掉,突击部队将为你一路保驾护航,让你事业一路全速前进,祝早日到达成功制高点。 2、一声呼唤你就来到我身边,一声祝福你就温暖我心田,一个眼神你就明了我感觉,一个举动你就知道我心愿。你是我的专用贴心护卫,有你,幸福得以保驾护航。 3、我的短信乘冷冽寒风来到你身旁,帮你抵挡寒意带来的忧伤,将你的烦恼统统一扫而光,只为冬日的安康保驾护航,送你一份真情温暖你的心房,愿在寒冬腊月之际,幸福总荡漾在你身旁! 4、寒凉降临到白露,开心幸福乐无数。爱情雨露甘又甜,滋润心田情绵绵。平安清露纯又真,保驾护航意深深。五谷丰收笑容露,万千喜气挡不住。 5、沿线各级党委政府要搞好协调搞好服务,营造更好的施工环境,为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关于护航的好句子 和护航有关的句子

3,做人的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是儒学一切的基础,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中和与平衡,对什么事都不偏执.中庸就是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强调以静制动)
中庸是儒学一切的基础,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中和与平衡,对什么事都不偏执。
中庸之道 用白话来讲,就是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存之道。。。。
去研究一下 中庸 的精神,内涵,,

做人的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4,二战盟军是采用哪种护航方式打破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的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宣战后,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海域对英国的海上舰船进行了疯狂的袭击活动,一度曾使英国的海上运输陷于瘫痪。为了摆脱德国潜艇的袭击,英国船队最初采用了分散航渡的方式,舰船以单独行动为主,以减小目标被暴露的可能性。但经过一段实战的检验,这种单独活动的方式不仅没能减少损失,反而由于舰船失去了相互掩护,增大了被德国潜艇乘隙而入和各个击破的机会。仅开战4个月,德国潜艇击沉英国舰船的数量已达114艘,总吨位高达到42万吨。就连排水量达3万多吨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和“勇敢”号航空母舰也没逃脱厄运。到了1940年,英国吸取了前一段反潜作战的教训,开始广泛采用组织小型护航船队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来,德国潜艇不仅越来越难以找到单艘商船和军舰进行袭击,而且自身还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为此,1940年上半年英国海上交通线出现了一段暂时的宁静。但是到了下半年,情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潜艇摸到了英国船队的活动规律,调整了战法,使英国的小型护航船队又开始受到德国潜艇群的围歼。例如,在1940年10月18日晚至19日的一天多时间里,德国的两个潜艇群共11艘潜艇,对英国的三个护航船队进行了连续多次的追踪围击,共击沉舰船38艘。其中包括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79护航队14艘舰船无一幸免。到年底,盟国被德国击沉的舰船已达471艘,总吨位高达218.6万吨。为了摆脱困境,新上任不久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一边连连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希望用西印度群岛的英国海军基地来换取美国50艘超龄的驱逐舰,一边动员国内所有的科学家为打破德国潜艇的封锁献计献策,以救战火燃眉之急。在这场招贤觅策的动员中,英国的一名数学家挺身而出,为最终打破德国潜艇封锁战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对策。这位数学家运用概率论的方法,经过全面的分析后提出:船队能否被袭击,取决于航行中是否与敌相遇,而与敌相遇又属于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其规律是:第一,在同等数量船只的情况下,编队的规模越小,其批次就会越多,而批次越多,航行中与敌人潜艇遭遇的机会也就会越大。反之,编队规模越大,则批次就会越小,而每艘船被潜艇击沉的可能性就会更小。第二,德国潜艇的数量与运输船队相比总是少数,它所携带的弹药更是有限。而在每次遭遇战中,英国运输船队被击沉的船只数量只能限于来袭德国潜艇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效果。这就说明,运输船队的规模越大,数量越多,每艘船只被击沉的概率就会越小,就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运输船只得以生存,从而突破德国潜艇的封锁线。如果依照上述两条规律,可以使英国船只被击沉的危险性趋向于船队数目(批次)与船队规模(队船数)之比。例如,将100艘船只编成5个运输队,每队20艘船只,被击沉的危险性为5/20,也就是1/4。而将这100艘船只编为一队时,其被击沉的危险性只有1%。两者相比较,前者比后者的危险性要大24倍。在这条原理指导下,英美两国立即改变了原来的小规模护航方式,采用了集中航渡和集中护航的方式。经过实战检验,不仅充分证明了这位数学家提出的概率论法则,而且还发现运输船队规模越大,所需护航军舰数量相对越少的道理,丘吉尔利用科学家打赢了一场海战,概率论战胜了潜艇战,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美谈。自此以后,大规模护航船队的方式,也就成了各国海上运输对付潜艇封锁的一条基本战法,并沿用至今。

5,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什么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6,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的意思有:1. 作为成语使用,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2. 延伸深一层的含义,即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1)中不偏,庸不易;(2)指中正、平和;(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中庸之道”的知识延展:1.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2. 近义词:不偏不倚3.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4.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5.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6. 造句:(1)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2)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3)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4)因为采取直入本质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烟海的被历代僧人研习,但并不拘泥,故中国的佛教的门派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合乎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5)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同样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7,事亲之道什么意思

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孝道。佛教认为事亲之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长阿含经》说,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1.供奉能使无乏;2.凡有所为,先白父母;3.父母所为,恭顺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违背;5.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嘱咐比丘应「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这个意思就是说 尊敬老师 就是要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 悉心听取老师给你的知识 既然你接受老师给你的知识 就要接受老师的道 这个道就是指老师如何传达给你的人生理念.

8,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其实中庸之道有很多种,古希腊就是十分遵守中庸之道的。  但我几天见看见一本书里说中庸之道是愚昧的表现。  所谓的正道或许是统治阶级为了麻痹人民的思想(《中庸》毕竟是儒家经典)
这些是我照书抄的!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9,中庸之道是指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 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 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为人之道就在 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什么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简述如下。 1.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取折中,两不得罪的办法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一、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1、中庸之道:九经 2、中庸之道:三达德3、中庸之道:五达道二、中庸之道的表现方面: 1、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2、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外内合一 3、中庸之道天人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 4、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5、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 6、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三、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1、中庸之道主要原则一:慎独自修 2、中庸之道主要原则二:忠恕宽容 3、中庸之道主要原则三:至诚尽性四、中庸之道的相关文章: 1、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2、好色的中庸之道 3、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五、关于中庸:1、什么是中庸? 2、中庸思想 3、从《论语》中看中庸的含义 4、《中庸》原文 5、《中庸》译文 6、《中庸》原文和译文 7、《中庸章句序》原文-出自《中庸》六、中庸的同名古典名著 1、《中庸》原文-出自《礼记》
中不偏,庸不易。

文章TAG:护航之道护航  之道  论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