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赣州哪里有赣南采茶戏表演

南河路小剧院有(原老电影公司

赣州哪里有赣南采茶戏表演

2,赣南采茶戏出自于哪个县

赣南采茶戏出自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赣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赣南一带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赣南采茶戏出自于哪个县

3,赣南采茶戏到哪可下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5369313174943445.html?qbl=relate_question_1&word=%B8%D3%C4%CF%B2%C9%B2%E8%CF%B7%B5%BD%C4%C4%BF%C9%CF%C2%D4%D8这里有

赣南采茶戏到哪可下载

4,赣南采茶戏出自于哪个县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九龙山茶区。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在茶篮灯的基础上,两旦一丑的模式得到进一步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它渐渐脱离灯彩只反映以茶为主要内容的局限,编演了一批反映爱情、生产、生活等视野更加开阔的小戏,如《四姐反情》《大劝夫》《卖杂货》《大哨表哥》等等。这些小戏都是由两旦一丑或一旦一丑在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勾筒的正反弦和锣鼓伴奏下进行演出。

5,赣州哪里有赣南采茶戏表演

南河路就有..以前的电影院...现在改成了采茶剧院....一般到了礼拜5就有...
有机会的话 你11月到赣南师院来 今年是赣南师院的50年校庆 一定会有采茶戏的表演 呵呵..
农村就有了!而且乡情很浓哦!!@@~~~~
赣北就有茶戏表演 过年时,最多。。

6,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摘要 赣南采茶戏是我们赣南土生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百度百科上介绍说,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8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您好~我是抠脚的布朗熊,您的问题我已经收到。正在为您紧急整理答案,请不要着急哦!打字较慢,约2分钟内回答你,请稍候哦! 赣南采茶戏是我们赣南土生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百度百科上介绍说,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关于赣南采茶戏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族谱的记载、有县志的记载还有民间的传说,其中也不乏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7,哪位人好心帮忙找找豫剧赣南采茶戏丑角特点谢谢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搜一下:哪位人好心帮忙找找豫剧,赣南采茶戏丑角特点,谢谢!!
搜一下:哪位人好心帮忙找找豫剧,赣南采茶戏丑角特点,谢谢!!

8,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哪里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九龙山茶区。赣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成型,大致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三个阶段,但三个阶段又是紧相贴合,彼此重叠的。一、采茶歌时期自明代起,在全国经济活跃,人口增多的大气候刺激下,江南的茶叶生产逐渐走向繁荣,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茶文化”热也在民众中出现,并且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应和。采茶歌随茶叶交易在江南广为传唱,各地叫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一首是以一年12个月为起句,唱的是茶农种茶、摘茶、做茶、品茶、卖茶的过程,由12位茶女手提茶篮表演。后来又出现从十二月唱到正月,称“倒采茶”,词同曲不同。二、茶篮灯时期至明末,客家地区陆续出现了姐妹摘茶、双采茶、四季采茶、送哥卖茶等多个有简单人物,扇子、茶篮为道具的歌舞小演唱。在茶叶生产形成规模后各地茶商往来频繁,出现了“开茶市”,“收茶市”的节日仪式。茶农与茶商编演了更多有关茶的节目。如瑞金的茶灯调中,有了摘茶、看茶、称茶、算茶钱、送茶的唱段。歌中有了“茶香客”、“茶香姐”的人物。在舂节期间这些节目也用于给茶家、商铺恭贺新年。为了制造热闹气氛,出行时有的举着各式花灯,有的与马灯和花鼓配合演出。马灯有二马、四马两种,在唢呐锣鼓的伴奏下,一边跑马一边唱马灯调,围起圆场后也会演一些简单小戏。三、采茶戏时期在茶篮灯的基础上,两旦一丑的模式得到进一步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三角班”为基础的采茶戏形式。它渐渐脱离灯彩只反映以茶为主要内容的局限,编演了一批反映爱情、生产、生活等视野更加开阔的小戏,如《四姐反情》《大劝夫》《卖杂货》《大哨表哥》等等。这些小戏都是由两旦一丑或一旦一丑在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勾筒的正反弦和锣鼓伴奏下进行演出,采茶戏从此进入了“三角班”时期。但在“三角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段很有意义的尝试,那就是《九龙山摘茶》。《九龙山摘茶》又名《大摘茶》,是一出比较完整的大戏,它是在原来由两旦一丑来演的《九龙山摘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并加入了梳妆、挑帘、拨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天下太平”等复杂情节。先期唱的还是灯子曲牌,用吹打乐伴奏,至清嘉庆末年(1815)经赣县王母渡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增加了茶商朝奉前往九龙山收购茶叶、途中落店、闹五更、上山看茶、尝茶议价、送茶下山、搭船回程、接风团圆等情节。

9,采茶戏的传承发展

采茶戏:传承意义重大深远   叶华林: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它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郁,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客家先贤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是我们赣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章贡区于去年初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赣南采茶戏进校园不能仅仅理解为就是让学生唱唱歌、跳跳舞,要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高度,要从巩固、培育和提升文化资源,培养人才,推进文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龙红:赣南采茶戏从明末清初发展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以农村生活与男女情感为主,是草根文化的代表作。在多年的发展中,采茶戏经历了很多波折,艺术含量与艺术品质也历经了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赣南采茶戏依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心手相传,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如今,进入了一个传承与发展的春天。   我认为,采茶戏进校园不仅有它的娱乐作用,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所起到的教化作用,孩子们通过学校采茶戏认知了人性的真善美,接受了基本的道德教育,让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学过采茶戏的孩子们,以后不管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一听到采茶戏的曲调,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故乡的点点滴滴。这些孩子们可能不会成为专业的表演人才,但采茶戏必将成为他们不可磨灭的“思想记忆”。   龚文瑞:我市开展的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开启了传承采茶戏这一传统文化的希望之门,走出了一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采茶戏进校园,让本是草根文化的采茶戏重归草根环境,重获生机,起到了诸多良性的连锁反应。其中,本身是传统文化瑰宝的采茶戏在进校园得到传承的同时,因为渗透进了诸多的其他城市传统文化元素,带动了整个传统文化共同得到传承,起到了一石数鸟的教化作用。   毕家治: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对于我而言,是一次对采茶戏的再认识、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的过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尺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需求,作为一名文艺战线的老同志,能亲眼看到我们传统的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能亲身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我的内心非常激动。采茶戏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必将挖掘出一大批热爱采茶戏的人,那样,我们的采茶戏就后继有人了。

10,赣南采茶戏的作文怎么写

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11,谁有赣南采茶戏的资料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主要由安远、于都、赣县、信丰、石城等地的茶歌、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歌舞与粤东采茶灯结合发展而成,并在客家人居住地区广为流行。赣南采茶戏的话白现存使用赣州方言,内容多是反映赣南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茶区和乡村,向有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明代中晚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成为采茶戏,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女一男组成,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音。三人中仅男的(生或丑)有行头,一般是头戴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脚穿灯龙裤。表演时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其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这些动作皆来源于劳动生活,形工十分独特。矮子步: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它是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花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熟,以确保茶叶纯正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蜒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乌龟扒沙、狗牯摆尾等。其中矮子步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菜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赣南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大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至今粤东农村尚有句“有钱丢采茶无钱买笠嘛”的俗语,意为因看采茶戏,连身上仅有准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采茶戏的艺人了。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很快传遍与之相禽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据《赣州地区戏曲志》载,赣南采茶戏传入闽粤的时间均在清初。“其路线,1、自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两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到赣东、赣中和赣北;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至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2、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桂南”。近年来,赣南采茶戏歌舞剧团的《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晋京献艺,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
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流行地区主要是赣南、粤北、闽西,也曾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赣南采茶戏原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反情》、《上广东》、《卖杂货》、《王三卖肉》等等,现大部分已失传。解放后整理改编的有《补皮鞋》、《老少配》、《漆匠嫁女》、《巧耍香龙》、《失绣鞋》等。《茶童戏主》(即《九龙山摘茶》)、《怎么谈不拢》已摄为戏曲片;《俏妹子》、《采茶歌》参加全国民间歌舞会演曾得奖。 赣南采茶戏音乐是属于小调联接体。根据不同曲牌的风格、弦路、调式以及使用情况,分为四类:即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称为撊?灰坏鲾。 赣南采茶戏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而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及鲜明的赣南地方风格。它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的传统剧目较多。 赣南采茶戏后来吸收了一些袍带戏,虽增加了老生、老旦行当,但表演上不如“在小戏”具有鲜明特点。著名演员有徐荣秀、丁少年、李宝春、黄玉英等。

文章TAG:赣南采茶戏赣南  采茶戏  赣州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