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的意思
来源:整理 编辑:好学习 2023-02-23 23:59:20
本文目录一览
1,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的意思
所有释义有“地势突起、事物突出、兴起、奋起”的意思。此处为“兴起、奋起”之义!所有释义有“地势突起、事物突出、兴起、奋起”的意思。此处为“兴起、奋起”之义!
2,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难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教学目标:1. 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2.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4.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教学过程:一、 介绍作者,引入新课:1、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zg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点生字“崛”,“崛起”。来,齐读课题。(生齐读)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打开书121也,赶快读一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二、初读课文,了解原因。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三、分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1、同学们,课文中的那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点5~6名同学分读,最后一段全班齐读,教师适时点评,大约5~7分钟)其他同学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迹。2、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点5~6名同学)是的,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发生的那件事情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我们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第七段)(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老师范读第一句)抓住“闯”这个字,你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谈)是的,这就是租界,热闹繁华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第八段以后,会有跟深入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由读)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反复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生读,师范读,生读)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4、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生读)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播放ppt,简介。(2分钟)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四、小结,布置思考,下课 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出说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生齐)中华不振。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教学上的主要不足之处: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请学生起来概括“文章写了哪三件事情”,这个过程耗时太长,直接导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学中、高年段乃至中学的知识点,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我给了一定的语言提示,但是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表现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简练。如果我能够先列举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模仿,逐步明确这个要点。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难点的分解。2、对于课堂上的教学生成,没有能够即使地把握。例如,学生读错了“训斥一通”的“通”字,没有及时地纠正。当分角色朗读时,有学生读完周恩来的话还在反复地问“为什么”,这就可以顺势讲到周恩来的疑惑不解。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体会,接下来的朗读评价事实上就可以省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于拘泥于教案了,也是经验不足所致。语文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作为一个新手,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3,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一件什么事
共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他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他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他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共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他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他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他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章TA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为中华之崛起 中华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