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读懂孩子的心理

这需要在于父母平时多观察,多总结,多看一些婴幼儿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个性引导,成长会带来很大帮助。
跟孩子做朋友,多接触了解孩子的环境圈子,试着引导对方并尊重对方

如何读懂孩子的心理

2,如何才能读懂孩子

全身心的关心才是家长需要认真的和孩子交朋友这样孩子才能信任你平时总是管教,孩子是不会喜欢你的
把孩子当做朋友经常交流 不要以家长的角度和孩子交流 有些事孩子宁愿给朋友 闺蜜 伙伴说也不远给家人沟通
这个很简单,只要你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真正理解他们,和孩子做朋友,你就会读懂他们了!
经常和孩子勾通
孩子多大父母要多大,才能读懂孩子。

如何才能读懂孩子

3,如何读懂孩子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2、想想自己,再去理解孩子 (1)注意鼓励与批评 (2)不要逼迫孩子(3)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4)变难为易(5)让孩子变成“董事长” (6)正确看待孩子的情绪(7)培养孩子的兴趣 (8)不要教条主义的要求孩子(9)用实践结果说服孩子 (10)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语气
4分步阅读 经常听到家长感叹读不懂孩子的心理,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搞不懂,三四岁的孩子家长也搞不懂,可能大多数家长都盼望着能学会孩子的“读心术”,因为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心思,是难以教育好孩子的。 曾经有一位妈妈请我给她推荐一本好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因为她不大能搞明白孩子的心理。遗憾的是研究心理咨询将近二十年了,恕我孤陋寡闻,还真没有看到一本能够指导家长读懂孩子心思的书。很多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书不可谓不科学严谨,也有充足的实验数据支持,可惜或者显得很“宏观”——告诉你的是一些有统计意义的知识,与孩子的心思没有关系;或者是让人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各个细节研究得很深入,但是不能知孩子心理之全貌,无助于明白孩子小小的心思。 怎么办?苍天啊,大地啊,如何才能读懂孩子呢?抛开拐弯抹角的理论、知识,直接去读懂孩子1先举个小例子禅宗讲,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让我们抛开那些拐弯抹角的理论、知识,直接去读懂孩子。上一年级的孩子昨天做完了作业,谁也没要求她,自己就开始兴致勃勃地开始朗读没学过的课文了。我在旁边很喜欢地听着她悦耳的童音,偶尔听到一两个错误,便和颜悦色地给她“及时”指出来,开始孩子马上就改了,但连续指正五六次之后孩子不高兴了,发了个小脾气:哼,不读了。我马上明白了我的错误!其实如果是我自己正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别人一会儿告诉你这儿不对,那儿不对,虽然明知道是好意,我也会觉得有些扫兴。只不过大人会忍耐,喜怒不形于色,而孩子天真率直,直接表达罢了。2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常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他会怎么想呢?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孩子的心理其实和大人是相似的,基本心理反应已经和大人一样了。都是喜欢鼓励,讨厌批评;成功则喜,失败则不爽;被尊重则欣然,被鄙视则恼怒;自由自在就舒服,被限制则烦恼;喜欢顺利,不喜欢挫折;心里烦躁则容易发火......只不过大人经过训练或磨练,能够克制或忍耐,或者可以有更高的境界罢了,但是其基本反映机制是几乎完全一样的。所以,如果你想读懂孩子,就先想想如果是自己,是否也会这样。end想想自己,再去理解孩子1注意鼓励与批评妈妈把孩子的作文说得一无是处,结果越来越不喜欢作文。鼓励了他几次后,文思泉涌,再没听他吵作文难写。大人是否也是喜欢鼓励,

如何读懂孩子

4,如何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从出生后,就会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教育与影响,是我们做教师、家长左右不了的现状。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从幼儿园或美术班带回家的作品带有成人味道的、僵硬死板过于成熟的绘画作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概念化的画。概念画就是不论画什么样的内容,画出来的形象总是以同一种形式出现。比如画太阳就都是画一个圆圈,周围画几条线,代表光;画树就是在树干上画两个羊角似的叉,然后以一个大圈代表树冠等等。在用色上也是如此,天空全涂天蓝色、白云,太阳画红色,树干则涂褐色等等。概念化的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儿童画。概念化的形象和色彩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他们一旦以概念化的形象和色彩去画画以后,他们就不再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孩子们会认为自己已经学会画画了,他们画的形象开始一成不变,死记硬背出来的形象,成了一种机械的重复,这样不动脑子的画,对孩子的成长怎么会有益处呢? 画画是要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的内容,以自己的方法表现出来,可是概念化的画却没有这一切,这对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是没有益处的。所以,作为家长、教师应该时刻关心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发展倾向,及时调整和引导他们向良好的、正确的思维、观察发展。 我们不能以孩子是否能画出漂亮的概念化的画作为目标并以此满足,而应该辅导孩子尽可能快地摆脱这些概念化的画的影响。引导孩子摆脱概念化的画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逐渐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大脑中存储的死板的概念化形象转换成生活的记忆。所谓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并不全是指游览、参观或旅行所得的印象;丰富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是指孩子本身的生活领域:比如,孩子的游戏,孩子对家庭、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孩子与辅导者、朋友的亲密关系等。这一切甚至比游览、参观、旅行更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的美术课堂,尽管每一名孩子在跟随老师学习着同一个主题的绘画表现,但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学习过程。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可能思维、习惯、能力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所以,他们的作品才是形态各异的。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的一个启发性问题,给孩子们创设思考回答的空间,鼓励每一名孩子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引领孩子们边学、边想、边画等等这些教学策略,都是对孩子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追求品格发展的过程。 既让孩子们在每一堂新知识、新技巧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艺术创作表现方法,又能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绘画观点,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从孩子的课堂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想法、思维方式、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色彩感觉、绘画技巧的水平、习惯、品格、存在着的问题等等。这些不正是我们教育结果的反馈信息吗?它为我们下一步的教育教学计划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一定不能仅从一幅作品、一节课的表现、一次成绩来武断孩子的能力!让我们为——孩子们拥有一份天真、烂漫的独特个性。 ——树立健康、良好的品格。 ——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而努力吧!
学龄前儿童很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描绘出心目中的世界和人物,那么对儿童画作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其实每一幅儿童画都是有含义的,读懂儿童画不仅有助于了解儿童,也有助于认识自己。 一、作画的顺序 通常,儿童听到绘画主题后立即画上家庭的所有成员,然后再补充细节。儿童所画的第一个人通常是最爱他的人,或在他看来是最重要、最权威的人。如果儿童认为自己重要,他会把自己先画上去。图画中其他成员的先后顺序反映了他眼中家庭成员的地位。如果儿童感到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被遗弃,他就会最后画上自己。如果儿童忘记画上父母和自己,或者先画一些次要事物再画人,或者把家庭某个成员最后才画上去,可能反映儿童对家庭的感觉不舒服。二、形象的大小一个人在儿童画中越高大,就表明这个人在儿童心中越有威信、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儿童心目中威望很低,他就被画得很小。另外,自认为自己是家庭中心的偶像派儿童,会把自己画得比父母还要大。自我感觉不良的儿童,往往把自己画得很小,很不起眼。三、人物关系儿童通常把自己画在依恋对象旁边。如果他把自己画在父母中间,或将自己画成家庭的主人,表明他感受到家庭非常需要他。而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也表明情感上的亲疏。如果情感亲密无间,儿童会把所有成员画得紧挨在一起。反之,儿童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画上一些不相干的人或者物体,往往表达了自己的疏远感。如果儿童在画中没有画上自己,这可能是家庭冲突的信号。一个在生活中导致儿童不快甚至痛苦的人常常会在儿童画中消失,这是一种“报复”,如果想了解为什么不画这个人,儿童会做一个搪塞性的回答,如“他干活去了”等。四、细部处理儿童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交需要和渴望被理解的需要,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一些其他人或小动物。儿童对人物形象的细部处理为我们理解儿童画提供了大量信息。如儿童详尽地表达五官的细部,对脸部的兴趣明显大于身体其他部位,说明这个人对他非常重要。如画的人物面部五官缺失,通常是对该人物有消极的负面情绪。如果儿童把自己画得五官缺失,表明他与家庭关系不和谐,与其他人交往不成功。如果儿童在五官中突出了嘴部,可能是儿童因为受到过多的说教和训斥而产生了恐惧感。手臂也包含了大量信息。一个学习舞蹈的女孩把自己的手臂和手指画的又长又细。有时,儿童过于突出自己的手臂是为了表现一定程度的攻击性。五、图画的色彩儿童画中的色彩是情感的温度计,最能反映作画过程中回忆亲人时的体验。孩子们对自己钟情的人物和事件都会涂上暖色调,用最鲜明的色彩点染自己心目中亲近和看重的人,还会给他们穿上盛装。通常,孩子们会为妈妈设计出最富有幻想色彩的服饰。受爱戴的人都会穿上亮丽的服装,细节也都会受到充分的注意。另外,孩子们在画外出游玩时总是有一个红红的太阳,即便那天实际上是个阴天。而冷色调,表明孩子和家人的关系不和谐。尤其是黑色表明孩子对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暗淡的色彩是暗淡心情的反映。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将爸爸的脸涂黑了,后来了解到头天晚上她挨了爸爸的打。 总之,儿童画最集中地反映了儿童对生活有独特的视角。读懂儿童画是我们理解儿童的重要途径。能从儿童画中了解到儿童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分析儿童的情绪状态和需要,也能通过分析儿童画鉴别儿童智力高低等。儿童画是一个丰富的心理学宝藏,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文章TAG:读懂  儿童  如何  孩子  读懂儿童  
下一篇